中国企业“走出去”直面三大转变:做到竞而不争
作为中国企业家中最具开拓精神的群体之一,19日举行的2016世界浙商上海论坛,发出了“立足上海、面向全球”的坚定主张。浙商的新“全球化”理念,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从全国化到全球化:
代表中国经济踢世界杯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这句著名的浙商“四千”精神,其实也是众多中国企业从小到大,开拓全国市场的真实写照。
浙江省代省长车俊在出席论坛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浙商继续扮演弄潮儿的角色,需要树立新的全局观、资源观和生态观。新的全局观就包括“主动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勇敢配置全球资源。”
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呈现井喷状态。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对外直接投资882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7%。浙商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表示:“与GE、西门子等跨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深度远远不够。企业家要敢于代表中国经济去踢世界杯。”
从输出产品到推动创新:
人才、数据成主导资源
今年浙江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展出了15项领先的科技成果。其中,7项来自中国,包括中科院的量子通信和华为的手机芯片等。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创新舞台的中央。
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除了原来的输出产品、输出资本,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整合各类创新要素,推动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
包括浙商在内,原来中国企业无论搞制造还是做投资,都是控制了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资源,依靠时间空间差获利。在“互联网+”时代,人才、智力、信息和数据等变成了新的资源。
从取巧到取信:
做到竞而不争
毫无疑问,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将继续推动“全球化”的深入。但纵观世界,“反全球化”的思潮也在抬头,这给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带来了挑战。
为什么会出现“反全球化”的现象?这和相当一部分国家、企业和群体在全球化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有关。
“现在光提吃苦耐劳、敢闯敢冒是不行的。过去中国企业在海外赚钱,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取巧,今后要做到取信于他人。”浙商总会秘书长郑宇民说。
浙商总会会长马云认为,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应该是竞而不争,参与竞赛而不是参与争资源。只有给别人创造价值,给别的国家带来税收,带去东方文明,才能从过去的全国化变成真正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