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三峡标准”成就“国家工程”
中新社湖北宜昌11月18日电 题:“三峡标准”成就“国家工程”
中新社记者 全安华 郭晓莹
从174.8米到66米,“长江电力”轮乘坐三峡升船机10分钟垂直下降100多米,两枚硬币始终稳稳地“站立”在船头和承船厢系缆柱上。
“承船厢四个驱动点全行程高程同步误差小于2毫米,比德国设计要求还高。”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简称“三峡集团”)机电工程局副局长、三峡升船机项目负责人吴小云对记者说,三峡升船机在全球水电工程大型通航建筑物中树立了一个标杆,并在标杆上深深打上“中国制造”烙印。
三峡升船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升船机,提升总重量15500吨,过船规模3000吨级,放眼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大规模的齿轮齿条爬升式升船机工程建设经历,在建设中连可供参考的基本标准都没有。
面对史无前例的工程建设,三峡升船机项目部制定了一整套关于升船机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等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首稳千闸次”“全行程高程同步误差小于2毫米”“螺母柱安装误差5毫米以内”“设备运行噪声不超过90分贝”……这些极致严苛的“三峡标准”让升船机所有参建者乃至业界都感到震惊。
三峡升船机作为长年连续运行的过船设施,必须保证运行中自身安全,方能承担载人船舶的过坝职责,发挥极端情况下船闸停航长江航运应急通道的作用。
基于这一原则,三峡升船机定下了“首稳千闸次”的标准,即在升船机试通航后,确保持续稳定过船1000闸次,视为质量合格。这一标准,参照的是三峡机组在业界首创的“首稳百日”标准。
“今天,我们在三峡机组上确立的中国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成为国际机电厂商标榜自己产品质量的标准,我相信首稳千闸次这一新的中国标准也会成为相关行业的国际标准。”三峡总公司(今三峡集团)原副总经理、升船机技术专家组组长杨清说。
据吴小云介绍,三峡升船机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制造”产品,工程总成设计、设备制造、现场安装调试和土建施工,都由中国国内设计院和企业完成,进口设备不超过总投资的一成。围绕工程建设,中国企业创新设计理念、制造技术、施工工艺和管理方法,成功解决了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
以关键设备制造为例,三峡升船机齿条、螺母柱的规模和制造难度达到世界之最,铸造、调质、热处理、机加工、齿条表面感应淬火等都是世界性难题。中国企业历时两年攻克了这两个设备的制造技术难题。经过试验测算,三峡升船机齿条的运行寿命可达70年。
“通过三峡升船机的建设,中国大型装备在原材料的冶炼、加工、热处理、装配等方面的制造能力和工艺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推动中国水工机械制造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著名通航建筑物专家、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技术与装备司原副司长田泳源说,三峡升船机建设也表明中国重大装备的制造成套、安装、调试的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上个世纪,中国部署对三峡工程实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三峡工程的重大装备科研攻关列入从“六五”到“十五”连续5个国家“五年”计划。多年来,立足于国内制造三峡工程装备,三峡工程在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峡品牌”技术,许多技术已在国内外大型水电工程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如今,中国制造的水电机组,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成为“中国制造”的亮点之一。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载人航天、“蛟龙”深潜器、大型客机、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高速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重大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极大增强了中国综合实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中国作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