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美联储加息或助推各国结构性改革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侯方玉
近期公布的一连串美国经济数据纷纷向好,令市场对美联储12月加息预期再起。短期看,美联储加息会推高美元指数走势,令大宗商品价格承压,风险资产尤其是权益类资产也会遭受一定冲击,波动加大;但长期而言,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增长仍具备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通过利率、汇率的传导机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产价格过高,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对全球经济体而言,客观上更形成倒逼机制,从而推动各主要国家深化结构性改革,提振市场信心,激发潜在积极增长因素,最终维持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
2008年以来的各类金融危机尤其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发达经济体主要倚重于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基础利率不断下行甚至为负,央行购买国债向市场持续投放流动性,这一措施短期内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刺激总需求,但其背后的推动力是债务扩张,引发资产负债率上升;同时,容易助长道德风险,出现金融资源错配问题,一些资产价格虚高。导致金融风险持续累积。无论是美联储本轮首次,还是在其后的11或12月再次加息与否,很大程度也是基于对金融风险控制的考虑。
对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而言,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金融风险由来已久,不少国家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启动相关改革。
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严重时期,欧元区各国就财政政策如何改革开展了深入探讨。核心国德国、法国与主要债务国包括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及爱尔兰的政府债务削减措施达成了基本框架协议。在规定的期限,上述各债务国若能将政府债务规模降到基本要求内,核心国愿意提供财政帮助,欧洲央行提供再融资支持等条款。但随着欧洲经济略有好转,希腊等国因财政整顿的深入,加剧了短期的经济衰退,民众反对意见上升,政权频繁更迭。债务国的财政整顿措施暂被搁置,财政结构性改革问题未能达成长远有效机制,尤其是核心国与边缘国的税收补助、财政性转移支付,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效率差距的应对措施等问题,远未触及。经济一旦下滑,仍主要倚重宽松货币政策。
预计美联储再次加息后,此类金融工具的效果将会更加打折扣。欧洲必然要寻求其他改革路径,通过深层次的财政政策变革等结构性改革措施,以推动经济回升。日本同样也将面临类似问题。
结构性改革内容多而复杂,但总体突出了财政政策作用。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应是侧重点。
一是通过财政扩张促进公共投资。公共投资具有正的外部性特征,通过财政刺激,在直接作用于公共投资拉动总需求的同时,还通过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
二是财政支出需要侧重于公共资源的均衡布局,体现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要素均衡流动。对公共财政理论有杰出贡献的蒂伯特模型表明,若消费者可以充分自由流动,在收入相等条件下,人们更愿意迁往具有更完善、更优的公共产品的地区。实证研究发现,货币资本与人们的迁移选择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意味着,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要素的合理流动,在此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增长。
三是税率结构的调整。对低收入阶层适当减税,而对高收入人群适当增税。不仅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而更能拉动消费需求,而且有利于平衡贫富差距。但这一政策需要各国间的协同,否则增税国容易出现资本流失。
四是降低技术创新型企业税率等,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以促进技术创新。内生增长理论表明,从长时期看,拉动经济增长的源泉还是技术创新等。
五是微调福利政策。降低福利支出的增速,减轻财政对福利支出的压力,并就人口结构、人均寿命的变化相应微调公共政策,包括鼓励女性就业,通过激励相容机制,鼓励自主弹性选择退休年龄,既降低因人均寿命延长带来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也充分开发了人力资本利用。
对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因美联储此前加息,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本流出压力,本币贬值、外汇储备明显下降。若美联储再次加息,预计上述问题仍较突出。新兴国家更加需要采取结构性改革措施,以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减少甚至避免资本外流。
印度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例子,在莫迪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跨区域性统一的税收政策与措施正在成型,大量的基础设施等公共投资得以开展。境外投资者对印度经济增长前景较乐观,过去3年,流入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大幅增加,是新兴国家中FDI流入增速最多的国家。印度官方表示,受益于FDI大幅流入、低利率和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等因素,印度2016-17年经济增速达8%附近,其中工业与服务业增速分别达到8.2%和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