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商的20年:从推着三轮卖水果到年营业额5亿元

首页 > 百业 > 企业 > 正文

水果商的20年:从推着三轮卖水果到年营业额5亿元

水果商的20年:从推着三轮卖水果到年营业额5亿元

王瑞的香菇批发生意做得如火如荼

河南商报记者 侯建勋/摄

编者按

认真做事,努力过活,这是热剧《欢乐颂》里“五美”的生活态度。

同时,这也是靠胆识和实干拼闯的批发市场的商户们的经营秘诀。他们远在闪光灯之外,却也不觉得孤单,有相爱相杀的对手,有相濡以沫的家人,还有平凡的生活。

这次我们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河南商报记者李兴佳彭大龙

从商贩的闺女到“香菇女王”,王瑞用了5年。

从推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水果到年营业额过5亿元,陈娜用了20多年。

从批发业一代到批发业二代,商户们靠着胆识和实干顺利完成了交接,跨越两个世纪。

从遥远的大海高山到餐桌,菜商从不停歇,凭着靠天吃饭的行当过活,郑州蔬菜批发市场就在这样的传承中发展壮大。

【菜贩众生相】

凌晨四五点起床 为幸福努力打拼

10月28日,深秋,清晨5点40分的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以下简称“万邦”),天还未亮,高空的灯光倾泻而下,刺破了浓重的夜色,透着丝丝寒意。

气温9℃,风扫街而过,卷起的寒意冻得手直往袖口里藏。

拉手推车的橘贩可没这么幸福,他们把一箱箱的橘子从卡车上往下卸,再搬到面包车上。

凌晨四五点起床,晚上七八点下班,“啥时候饿了想起来吃饭,狼吞虎咽吃一口”,“半夜瞌睡得要死,就差睡觉”——这样的生活,他们已经重复了上百天。

他们还将重复下去。这样一个要靠勤奋努力打拼的行业,是他们续命的根本,更是牵涉千家万户“饭桌子”、“菜篮子”的买卖。

凌晨商贩送货忙

经营水果批发生意15年的侯大姐,穿着红色大棉衣,围着围巾,涂了一层睫毛膏,但是还能看出眼神里透出的困意。

她冻得缩着脖子,手使劲往怀里揣,但却傲娇地说:“我们一天能卖出两车的橙子,一车4万斤。哈尔滨、内蒙古甚至香港的客商,都来我们这儿进货。”

她的身后,是成堆的橙黄色的橘子。一个戴眼镜的光头中年男子,麻利地往下一箱箱卸货。

卖火龙果、榴莲的王女士,裹上了棉袄,敲打着计算器。她一站就是一天。

27岁的刘玉峰,老家在商丘,在万邦经营蔬菜生意。连日来的阴雨天气过后,前来批发蔬菜的客户多了不少,他们头戴矿灯或是手拿手电筒,借助灯光,一丝不苟地查看蔬菜的品相。

在他一旁的经营者,裹着棉被,像是熟睡许久,市场的熙熙攘攘,他早已习惯。

通常来说,每天凌晨3点到5点,前来批发蔬菜的客户很多。刘玉峰一人不但要照看摊位生意,还要帮助客户把蔬菜用小推车送至货车上。

阴雨天并没拉升菜价

凌晨气温较低,前来买菜的商户大多身着大衣御寒。刘玉峰推着货物来来回回在市场内穿梭,送完10袋土豆,他的额头已布满汗珠,他将裤管拉至膝盖。

“西红柿多少钱一斤?”“成箱买1.8元。”“那边比你的便宜。”面对杀价太多的顾客,刘玉峰说,他们出价过低就不卖,客户长期做批发都知道价格,说是那边便宜,其实,那边可能啥都没有。

对于近期的阴雨天气,刘玉峰说,蔬菜价格并没有因此上涨。

“连日阴雨天,如果光照不足,对西红柿的长势有影响。有的还没红透,价格自然就卖不上去。”刘玉峰说。

对于每天起早贪黑的生活,刘玉峰说自己早已适应,趁着年轻多吃点苦赚点钱回家娶媳妇,遇到困难了,得多逼自己一把。

6点45分,天亮了。得闲的商户,开始去街边的早餐店,喝一碗胡辣汤,暖暖胃。十几平方米的早餐店,坐满了相熟的商户,大家家长里短地边唠边吃。

再过两个小时,这个河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将迎来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光。

【蔬菜牵红线】

卖西蓝花的商户闺女 嫁给了卖香菇的福建小伙

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朝六晚八,是批发业“老炮儿”王瑞的生活状态。

说是“老炮儿”,是因为她从小在蔬菜市场长大,是跟着市场长大的“批二代”(批发商二代),父辈的一言一行让这个出生于1986年的姑娘,积累了近20年的生意经。那时,她全家做的是西蓝花生意,从没接触过香菇。

这个爱美的姑娘,压根没想过会接过父亲的担子。当时算命先生说,她以后注定要和农业结缘。她不信。

决定命运的是一年多前的那次搬迁,她跟着家人从刘庄搬到了万邦。在这里,她认识了做香菇批发的福建人郑茂根。这个福建小伙,带有闽商天生的敢闯敢拼劲儿,15岁就做香菇生意。

那会儿,刘庄市场只有3家做香菇代卖的档口。广阔的市场蓝海诞生了第一拨弄潮儿的造富神话,有商户一年仅香菇代卖费能挣上百万元。

他身后的闽商数量庞大,以建材、茶叶、菌菇等产品闻名。“南阳一个县有3万商户都是福建商户,能带动当地产值七八亿元,甚至一条街都是闽商。”

缘分很奇妙。一个卖西蓝花的和一个做香菇生意的走到了一起。“在刘庄时,那么小的市场从来不认识,来到万邦之后,看对了眼。”王瑞说。

夫唱妇随,西蓝花商贩的女儿,开始卖起了香菇。她慢慢地对这个靠天吃饭的营生产生了敬畏之心,哪个进货商洒了一地的香菇,她会蹲下身子,一个个捡起来。在她看来,“干久了,就产生了感情。香菇是我们的祖宗,我们靠它吃饭呢。”

这不单是一门生意,更是这些蔬菜商赖以为生的根本。

【时代的变迁】

20多年 卖水果卖到年营业额5亿元

5年前,谁能想到当时的不毛之地会成长为如今的北方蔬菜水果交易集散中心。

跟着市场一起长大的“闽航菌业”女老板王瑞,5年前跟着家人从刘庄搬到万邦时,失望极了,“全是大沙滩、断头路,来一次哭一次,每次来得开越野车,中途得下车,蹚着泥路走过去。”

如今是另一番光景——从一间冷库做到目前的四间,从零做到如今的每天高峰期出货量七八万斤——这是蔬菜批发生意给予她的馈赠。

经营水果批发生意的陈娜,在市场内小有名气,从20多年前推着三轮车卖水果,到现在,她做到了年营业额突破5亿元。

市场在外迁中变样,商户也在变化。

王瑞是“批二代”的代表,相比父辈们手工记账等低级方式,“批二代”思路更灵活,他们敢闯敢干,也吃得了苦、扛得住风险。

黑色的钢管,支撑起蓝色铁皮大棚,前摊中仓后室的建筑模式,看上去稍显简单。

但就是安居在这种建筑下的商户,撑起了万邦的辉煌,丰富了河南乃至周边省份的蔬菜水果海鲜的供应。

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郑州“南菜北调,西菜东输”的江湖地位日益牢固。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