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转“造血” 浙江打造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体系
中新网杭州10月29日电 (方堃)“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不再是家庭的累赘,可以结婚生子,还能给婆婆零花钱。”浙江杭州的杨海丽,因为精神发育迟滞,自卑深种内心。认为自己是家庭的“包袱”的她,从不愿和人交流,从而重度抑郁,一直到几年前,政府的辅助性就业政策改变了她的人生。
一个残疾人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
残疾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怎样让残疾人一起坐上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趟“列车”?近年来,浙江省围绕服务、教育、就业等重点,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出台80多项扶残助残的特惠政策,尤其注重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总额达到150亿元,比“十一五”增加92.2亿元。2015年全省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2.6%,高于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
日前,为总结和推广各地特别是浙江省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经验和做法,全国残疾人就业工作会议暨辅助性就业现场会在杭州召开。会上,让残疾人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浙江模式”,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庇护性就业为残疾人生活“搭支架”
刷横幅、绣十字绣、做水笔、叠框子……走进位于浙江杭州的古荡残疾人工疗站,几十名精神障碍患者正不亦乐乎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忙乎。古荡街道工疗站成立于2002年底,是一个庇护性就业服务机构。在这个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的工疗站内,有35名工疗员。
34岁的吴晓丹是古荡残疾人工疗站的“门面”,她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古荡残疾人工疗站副站长顾丽娜让她负责人员接待工作。
“晓丹以前非常自闭,因为5岁的时候头部遭到重击导致精神发育迟滞,不爱说话、鲁莽、脾气也很差。”吴晓丹的母亲余琳梅说,从吴晓丹5岁开始到24岁进古荡工疗站之前,自己每时每刻都在照料她,一步也不能离开。
她说,长时间呆在家里,让吴晓丹变得烦躁、忧闷,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我们家庭条件本就一般,因为晓丹的情况,我不能去上班,而且还有一名90多岁的多病老母亲需要照料,不堪重负。”余琳梅表示,直到吴晓丹进了古荡残疾人工疗站,家中的情况才慢慢好起来。
“在这里,每一个智力或精神残疾人都有个性化的管理方案。”顾丽娜介绍,工疗员早晨到了这里,就跟学生上课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文化课堂上有场景模拟、程式化训练,并讨论学习心得,晚上回家,则有工作人员专门为他们制定的个性化的“家庭作业”。
“我在这儿10多年了,每个月残疾人低保、残联补助、手工制作费等,收入有1000多元,而且发病的频率越来越低。”工疗员王阿姨表示,稳定的经济收入让她的心里觉得踏实,精神愉快。
顾丽娜告诉记者,古荡工疗站工疗员们制作的横幅、盒子都属于政府优先采购的制定庇护产品。据悉,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残联、民政厅、财政厅三部门联合,在杭州市西湖区、宁波市海曙区、温州市鹿城区和嘉善县等四个试点县(区)先期开展了残疾人庇护产品政府优先采购省级试点工作,探索以政府名义制定残疾人庇护产品政府优先采购政策并制定庇护产品目录。
“政府的定点庇护性采购,让残疾人们有了更多‘零花钱’。”顾丽娜对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按照料人数核定补助经费,并开展小手工制作、来料加工等庇护性就业服务充满感激。
记者了解到,2015年8月,浙江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残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庇护产品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庇护产品的具体要求,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明确政府应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残疾人庇护产品的省份。
“浙江将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民生指标列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平安浙江’考评体系、文明城市创建、新农村建设等考核中。”浙江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郑瑶在全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现场会上向其他省市介绍经验时如是说道。
完善政策编织残疾人就业“网兜”
在杭州富阳区渌渚镇,几乎沒有人不知晓杭州天顺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永君,只要一提起他,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他创办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扛起了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2013年,富阳区残联负责人到我这里调研,他们和我聊起残疾人就业难,生活极其艰苦等问题,希望我能结合政策,依托企业招收残疾工人。”钱永君表示,他听后内心非常认同,二话不说调整出1000余平方米的空间,建起了杭州天顺通信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并当即招用了33名精神、智力和其它类别的重度残疾人。
记者走进杭州天顺通信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看到残疾工人们正认真地把一根小塑料软管穿进一个较大的塑料软管内。“本来公司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这是特别为残疾人挑选的安全简便操作工种,主要就是为了安排他们辅助性就业,同时也利于他们的康复治疗。”钱永君告诉记者,公司专门买了残疾人接送车,接送残疾人上下班,且给予残疾人发放每人每月1660元(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缴纳每人每月804元的社会保险,并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午餐。
“最初我们拿着残联给我们的残疾人名单,挨家挨户地劝说,让他们来我们公司上班,给他们发工资、帮助他们做康复治疗,但是大家都以为我们是骗子,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事情,竟然都不愿意过来。”公司会计章叶群说,直到连续给残疾工人们发了两个月工资,大家才真正相信这是真的。
康复训练室、医疗卫生咨洵室、阅览室、午间休息室、职业技能和生活自理培训室……钱永君为为残疾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生活、工疗环境。“其实这几年公司运行还蛮困难的,但老板为了残疾人的生计问题,不计公司成本。2015年庇护中心在限额增值税退税政策下,还是亏损17万元,即使如此,这几年公司还陆续招用增加了11名残疾人。”杭州天顺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永棋告诉记者。
让钱永君欣慰地是,残疾人们经过在庇护中心的康复调理后,12名精神残疾人病情得控制,7名重度肢体残疾人肢体功能有所康复,10名智力残疾人认知能力有所提高,7名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受了同工同酬,3名残疾人还结婚生了小孩。
杨海丽就是其中一名,刚生完孩子不到三个月,她就急着要求上班,她说,每天最大的盼头就是等公司的车来接自己上班。
在浙江,有940家这样的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
“针对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因劳动就业能力不足,无法进入竞争性就业市场的状况,各级残联通过组织残疾人参加适当生产劳动以改善生活条件,被称之为庇护性就业。”浙江省杭州市残联教育就业部部长胡红生告诉记者,庇护机构主要开展为智力、精神残疾人、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职业培训和辅助性就业等服务功能。
胡红生表示,浙江的残疾人庇护机构“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广、从政策推动到工作指导”,浙江走过了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推进的发展过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杭州市就在主城区建设了一批工疗站,专门为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提供三疗一教育(工疗、娱疗、药疗和思想教育)日间照料式服务,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于是浙江各地纷纷探索残疾人庇护性就业服务模式。
2009年,浙江在宁波余姚市试点,依托企业成立了浙江第一家工疗车间。截至2015年底,浙江全省已建成残疾人庇护机构940家,1.8万名残疾人获得照料服务和庇护性就业。
“输血”转“造血”打造残疾人创业体系
在庇护性就业的基础上,浙江在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道路上,再次进行了探索。如今,该省各地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为更多残疾人士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去确保残疾人基本生活都以给钱、给物,接济救助为主,但始终难以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摆脱贫困。”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黄树良表示,浙江转变思路,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助其就业、创业,让他们自食其力脱贫。
1997年9月10日,游林冰从东芝高管离职,准备去留学。然而因为一场车祸,她不仅失去了丈夫,自己也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我从1999年就开始学习电脑,包括电脑程序、排版,网页、图片和动画的制作等等。”2006年,游林冰成了一位淘宝网卖家,开始走上了电商的道路。
“我找到了一份适合我的工作,而成为一个骄傲的能自食其力的人,不给家人增加负担、不给政府和社会增加负担。”游林冰无不自豪。
网上就业、居家就业成了残疾人新的就业方式。像游林冰这样的淘宝卖家,在自带电商“基因”浙江,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浙江全省55万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中,有27.8万人已就业,其中通过电商就业创业的有1万多人。而到“十三五”末,浙江预计残疾人电商创业的人数将增加到2万人。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阿里巴巴集团研究院共同推出的研究报告,截至2015年6月底,淘宝网上共有残疾人卖家31.6万人。在“残疾人最擅长开网店”的省份当中,广东、浙江、江苏分列前三。淘宝平台上共有残疾人买家269.2万人,2014年共消费130亿元,消费力的前三名同样也是广东、浙江和江苏。
为鼓励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浙江省明确“低保家庭残疾人初次就业、再就业的,3年内所获得的就业收入可不计入家庭收入”,并对残疾人从事电子商务予以政策补贴。
国家政策基础上,浙江还加大了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的政策奖励和补助力度,对辅助性(庇护性)就业机构、盲人按摩机构、聘用非全日制残疾人用工的集中就业单位,还要予以优惠扶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要带头招录招聘和安置残疾人就业。
“浙江省残联最早与中国电信合作,开通114号码百事通自强号,为71名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黄树良说,这个良好的开头,启动了“助残就业”的链条。此后,绍兴市创建了大型网上创业示范基地,双腿残疾的陈晓良在残联的帮助下,开了一家销售服装的网店,2012年一年,这家网店的营业额突破了1000万元。
2015年10月,杭州市富阳区残联与富阳陆加益贸易公司合作,该公司出资,成立“杭州市富阳区陆加益残疾人农村电商创业庇护中心”,为残疾人电商创业提供孵化服务,搭建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创业平台。截止目前,已成功孵化252名残疾人电商创业。
“2015年浙江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528元和17573元,同步全面消除残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浙江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郑瑶在全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现场会上通报的这一成果,受到了各省市残联负责人的一致认可。
近日,浙江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浙江全省残疾人工作将重点实施兜底保障、医疗康复、就业帮扶、特殊教育、文化体育、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服务能力、基层基础、友好环境等10大提升计划,明确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将达到8.5%以上,到2020年,浙江省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要达到96%以上。
“就业是民生之本,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于残疾人个体、家庭而言,是改善自身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促进身心康复与融合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程凯在全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现场会上对“浙江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