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肉羊养殖第一大旗:用标准化与“羊价”赛跑
中新网兴安盟10月27日电 题:内蒙古肉羊养殖第一大旗:用标准化与“羊价”赛跑
中新网记者 乌瑶
“如果没有标准化,现在我们养羊就要赔钱。”刘景堂是地道的农民,养殖育肥羊是他家现在主要的收入来源。像他一样沾了“标准化”光的人,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至少有2.6万。
?近年来,大起大落的羊肉价格牵动着所有从业者的心,在内蒙古科右前旗更是如此。
公开材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虽是一个半农半牧地区,这里肉羊存栏量已超过内蒙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地的牧业大旗,突破447万只,居内蒙古第一位。
刘景堂所说的标准化指的是贯穿于肉羊养殖全产业链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手段。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适应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的要求,科右前旗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实施“标准化肉羊养殖”工程,现已形成由技术、工作、管理及环境标准为主的“标准化框架体系”。据了解,当地按照标准化要求在禁牧区新建的棚舍数量已超3000处,每处80平方米。经粗略统计,约有20余万只羊按照标准化手段进行饲养。
图为正在进食的羊。 乌瑶 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标准化棚舍规范的不仅是硬件环境,还有生产意识。据了解,当地按照“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加工”模式,建立健全从饲料种植、生产,品种改良、繁育,疫病防治,肉羊屠宰、加工,销售等环环相扣、结构合理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
“标准化工作对当地产业改变最多的是提升了产品品质。”李凤新是当地质监局主任科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标准化养殖户的增收效果很明显,也带动周边人们参与进来,进而又能为标准化养殖户带来经济效益。
本月,当地于2008年起建设的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也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标准化示范区的科右前旗还形成了一套“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标准+农户”的建设模式。
“2014年价格非常好,挣钱非常多。但随后价格持续走低,利润也降下来了。但是我们通过标准化养殖把规模扩大了,靠着羊出栏量的增多来保证总体效益。”刘景堂就是标准化的受益者,2011年开始饲养育肥羊的他,是在羊肉价格逐年下跌之后愈发感受到标准化的好。他告诉记者,正是有了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手段,现在的他不仅养羊没有赔钱,反而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养羊。
刘景堂也于2013年成立了俊伟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他所在永进村的约200户农户养殖育肥羊。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刘景堂的棚圈中还同时育肥周边农户的羊。“有些农户养的羊达不到屠宰要求。所以我就先把这些羊收购进来,育肥达到要求后再统一出栏。”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了解到,与牧区的传统放牧养羊相比,禁牧区育肥羊的出栏时间更为灵活,也更具有话语权。“如果这几天价格不好,我就可以先不出栏,再养几天。”当地农牧局副局长谢春林告诉记者,这样的生产模式就像一个蓄水池,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稳定羊价。“但也不能一味的养着不卖,该出手时就出手。多养一天又不长膘,搭饲料搭人工,就不赚钱了。”
刘景堂告诉记者,标准化舍饲不仅能够提升肉羊价格的抗风险能力,更能提高肉羊的抗灾能力。他告诉记者,最直观的改变就是羊居住的环境从冬冷夏热的简易大棚变成了冬天可以封闭、夏天可以通风降温的标准化棚圈。“这样的棚圈冬暖夏凉,羊住着也舒服。不仅如此,我们在饲料上也有一套标准,我们会通过调整饲料搭配来实现每只羊在不同阶段都能最好生长。”
李凤新也同时表示,标准化的工作不仅需要百姓的配合,还需要各政府职能部门的通力推进。当地为此也特别成立工作组,质监局负责协调各部门,通过标准化手段来规范肉羊养殖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保证产品链不出问题。“我们还会组织协调监督抽查。在科右前旗,每一户养殖户出栏前的建议情况都会有记录。”
据了解,未来科右前旗将在对原有试点监管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养殖户参照原有试点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标准化养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