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官学者聚首北京探讨加强亚洲区域合作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21日在北京主办“深化亚洲财经合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政府的财经和外交官员,部分国家驻华使馆官员,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代表,以及部分智库的学者应邀与会,探讨如何加强亚洲区域合作。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不均衡,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亚洲地区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特别是东亚地区,2016年GDP增速有望达到5.8%,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高地和活力之源。
他说,按照这一速度,未来四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三分之二。这一方面得益于区内主要经济体表现良好,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日本、韩国均实施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东盟主要经济体都有较出色的表现。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亚洲地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区域合作的扎实推进。
亚洲已初步形成各次区域全覆盖的复合型、网络化合作架构。同一场研讨会上,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黄溪连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为亚洲国家克服两次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地区经济发展势头提供了坚实保障。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坚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开放包容的地区主义,坚持向创新改革要动力。
但进一步深化亚洲区域财经合作仍面临不少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史耀斌说,在经历20多年发展后,“低挂果实”已摘取殆尽,区域财经合作步入“深水区”,各方需拿出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推进合作。
对于亚洲区域一体化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黄溪连分析说,从内部因素看,亚洲区域不平衡性突出,部分国家经济和贸易结构相近,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优势不明显,限制了贸易创造效应的发挥。不少国家对外部市场高度依赖,区域内市场规模仍有待进一步扩大。
从外部因素看,黄溪连说,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同经济体增长走势分化,各国货币政策分化。金融市场波动、跨境资本流动及大宗商品价格涨跌幅度剧烈,部分国家逆全球化、反经济一体化的动向有所发展。
从机制建设看,黄溪连说,亚洲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内部协调有待加强,合作倡议落实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效率。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热点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持续发酵,部分地区国家历史怨结未解,政治互信严重缺失,阻碍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对于如何推动亚洲一体化进程,黄溪连认为,关键是要坚定维护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统筹协调各区域合作机制关系,重点深化贸易投资和金融安全合作,不断拓展区域合作新领域。
黄溪连认为,只有持之以恒加强战略互信,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推动政治安全合作与经济发展合作“两个轮子”相互促进、同步前进,才能使区域合作始终走在健康正确的轨道上。亚洲多个合作机制并存,功能各有不同,需要加强协调,理顺关系,确保各机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协调发展。
黄溪连认为,加快中日韩自贸谈判,尽快结束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有利于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巩固经贸、金融等传统优势领域合作基础上,还应当不断完善合作理念,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各方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产能合作,提升各自乃至整个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的位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