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科:中国国际产能合作成为对外的“新名片”
中新网10月20日电 10月18日,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主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战略支持的第二期北大央企论坛“文化传承创新 走向世界的央企软实力”在北京大学召开。众多业界专家、知名学者、资深媒体人直面央企出海风向、立足央企现状,探寻央企内生动力与“出海”着力点。
吴思科资深外交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思科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工业体系最为健全、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优势产业和优质产能,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张亮眼的“新名片”。
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托,也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向国际市场输出的是优势产能、先进产能、绿色产能。这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也有利于有关国家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带来的契机。
吴思科表示,在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的情况下,中国既要努力实现自身工业的转型升级,又要考虑工业化的国际合作。推进工业化进程,让亚欧大陆以及非洲广袤地区40多亿人口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大体同步推进工业化。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铁路、公路、核电、电力等领域有竞争优势,而这正是一些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急需的,双方各取所需,为沿线以及更多的国家带来了看得见的增长机遇。亚投行等新架构的设立,也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了全新的投资与合作选项。
为国际产能合作,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外交领域主动作为,政府帮助企业牵线搭桥,估计中国的企业家参与到有关规定的制定中来;另一方面,考虑到他国的感受,尊重沿线国家民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从有合作基础的项目上入手,符合对方国家政府和民众的需求,坚持义利并举、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和市场运作,循序渐进,进行可持续的友好合作。
各国国情千差万别,在合作中应有不同的合作方式,选择好着力点。与阿拉伯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埃双方在苏伊士湾经济区合作、与土耳其签署“中间走廊”倡议备忘录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寻找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开发。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从规划布局到落地生根再到深耕细作,我们已迈出坚实的步伐”,吴思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