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人民会理财 石榴映红长征路
新华社成都10月18日电 题:会理人民会理财石榴映红长征路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冯昌勇
位于四川省南端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自古有着“川滇锁钥”的美誉。这里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也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经通安镇进入会理县城附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就地进行休整和补给,中央政治局也决定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会议。5月12日的“会理会议”总结了遵义会议以来大规模运动战的经验和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肯定和确立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同时也纠正了红军内部的一些错误观点与情绪,统一了领导核心的认识。
81年后,当记者再次踏上这片“红色土地”时发现,漫山遍野的红石榴已经映红了当年革命先辈走过的道路。
坐着汽车行驶在会理县鹿厂镇铜村,漫山遍野的石榴树望不到尽头。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曾是狼与人争水喝的荒凉之地,村民们主要靠种植烤烟和玉米为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委会主任亢群富率先带领大伙放弃苞谷和烤烟,改种石榴。
“石榴能填饱肚子吗?石榴能像烤烟一样卖钱吗?”当初,面对乡亲们的问题,亢群富心里也没底。
为了说服大伙动起来,他自己掏钱买来石榴苗,免费送给农户,又请来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手把手地教技术。
慢慢的,铜矿村的石榴种植起步了。
“以前种一斤石榴,只能卖到两块钱一斤,现在种植的石榴能卖到七八块钱一斤,收入大大增加了。”站在结满红红果实的石榴树下,村民田茂林笑呵呵地说。靠着石榴,他一家年收入接近10万元。
“以前的种植户都是小打小闹,后来在农技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利用科学技术,在面积、品种、管理上不断下工夫,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会理县远近闻名的‘石榴村’。” 他说。
烈日下,3位来自邻县德昌县的工人正将田茂林家的一筐筐石榴往大卡车上装。随着会理石榴产业日益壮大,来自凉山州各县的采摘工人也从中受益。
会理县副县长刘正斌告诉记者,多年来,会理始终围绕石榴产业做文章,走出了一条依靠特色农业产品促农增收致富的路子。其中,“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会理县,22个乡镇109个村建立了近200个石榴专业合作社。
2015年,会理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32万亩,果品产量44万多吨,果农销售收入17.8亿元,全县11万果农人均纯收入10680元。到今年,会理石榴再获丰收,种植面积已占四川省石榴种植面积的92%、全国石榴种植面积的26%,面积、产量和产值,稳居全国八大石榴主产区之首。
刘正斌告诉记者,下一步,会理县还将整合资源,集中打造石榴现代农业园区、石榴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及现代良种繁育中心,“会理石榴在长征路上越来越红。”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