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光明前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挑战,由此产生了一些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前景的负面论调。究其原因,无非是对我国发展的客观情况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没有理解中央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部署。端正认识,把握规律,真抓实干,大胆创新,中国经济一定会延续过去的辉煌。
习总书记指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 伴随着经济发展,往往出现很多新现象。经济新常态是对现阶段经济新现象的科学归纳,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认清挑战和机遇。挑战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很多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缺乏信心的原因。认清客观存在的挑战,就能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对我国经济的悲观估计就自然消除了。
首先,过剩产能的长期积压,不仅对经济运行及发展造成了不少阻滞,还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过剩产能造成了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不去产能、调结构,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就难以持续;另一方面,去产能、调结构,又有可能造成大量失业,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影响社会稳定。
其次,过重的债务负担有可能对经济造成冲击。房地产市场形成的债务压力已经有目共睹。由房地产带来的债务压力同样面临两难考验:一方面,不深入推进改革、反腐,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债务压力就难以缓解,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就难以维系;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已形成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依赖,对房地产的去库存改革可能会使地方财政陷入尴尬局面。可见,有关房地产市场的改革及反腐能否推向深入,也使人们产生了疑问和畏难情绪。其他政府债务也使得经济发展面临债务冲击。
此外,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难题,人力成本升高带来的外资企业撤资问题,以及长期存在的能源缺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习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仍存在四个“没有变”。科学把握经济现状的本质,进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就能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应该看到,中国经济仍具有优势产业。高铁等优势产业具有深厚的技术班底与人才班底,如果能够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时合理谋篇布局,推动优势产业引领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经济发展就可以获得新的动力。
其次,应该看到,国际经济危机虽然有复苏势头,但仍然严重,这一方面对我们构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可以趁机购买大量外国技术、设备,也可以利用西方国家间的矛盾,在经济上找到合作伙伴,提振出口,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抓住国际机遇加强周边国家合作,更能推动中国经济开拓新境界。
另外,经济发展放缓,使得通货膨胀速度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有利于国内物价稳定,也有利于遏制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得经济结构维持稳定,为进一步优化、创新产业结构赢得时间。如果能够在稳定就业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将我国产业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逐步向上游调整,降低能耗,集中全力发展高尖端技术产业,那么中国经济就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经济格局中。
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虽然有一些突出挑战,但只要客观、全面把握,就能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同时,新常态带来了新机遇,抓住机遇,就能应对时下的暂时挑战。随着对经济新常态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深入认识,随着对中央新的宏观经济策略的准确把握,对我国经济的各种悲观论调就可以消除。客观把握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就可以不被各种乱象、思潮蒙蔽,合力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在新常态下引领中国宏观经济继续走向光明的前景。(李健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