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进入“和”时代

首页 > 百业 > 企业 > 正文

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进入“和”时代

中新社南宁7月14日电 题: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进入“和”时代

中新社记者 杨陈

20岁的柬埔寨姑娘阿美从没想过,家附近从小与伙伴们一同玩耍的荒草灌木丛,有一天会成为改变她及家人命运的神奇土地。

阿美的家位于柬埔寨的默德朗乡,曾经一家七口住在一间破草房里,一家年收入仅300美金。

“2008年,家里的境况开始发生变化。”14日,阿美通过网络社交工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彼时,4家来自中国无锡的企业来到默德朗乡,将荒草灌木丛开发成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以下简称“西港特区”)。“入驻的中国企业逐年增加,还专门为乡亲们开设了免费的中文培训班,我跟哥哥也一同在里面学习中文。”

得益于良好的中文水平,阿美毕业后进入西港特区的中资工厂当上了车间翻译,哥哥王伟龙也成了工厂负责人的得力助手,家庭月收入接近2000美元。阿美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她家不仅添置了电视机和摩托车,还在当地率先进入“小康”行列。

“中国—东盟合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双方的民众受益。”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日前在北京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东盟一些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来资金、设备、技术需求迫切。中国已进入工业化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产能,中国同东盟各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互有需求、互具优势、互为机遇。

在杨秀萍看来,像西港特区这样,中国企业投资设厂,从而带动当地民众致富的例子应成为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的一个新方向。“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不仅要问‘走出去’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更要考虑企业能为当地做些什么,这样才能长期共生共荣,让企业发展得更好。”

如今,阿美家的致富故事,正随着中国—东盟之间国际产能合作日趋频繁,在泰国、越南、老挝、印尼等多个东盟国家上演。在泰国罗勇府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内,每当夕阳西下,从各大中资企业走出准备回家的员工都是附近本土居民。

“园区的72家制造业厂商,解决了数万泰国民众的就业问题。”泰中罗勇工业园副总裁吴广云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园的设立不仅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就业机会,也为他们带来了无限商机,不少人借助园区优势,在周边开设饭店、娱乐休闲场所,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吴广云说,除产业转移外,近年来中国的技术研发也在逐渐向东盟移植。“中国企业现在更乐于在东盟国家投资设厂或参与产业园区建设,摈弃了独享市场的旧模式,跟当地的合作也更加和谐了。”

对于上述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的转变,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深有体会。他说,当前中国的承包工程项目正更多的以带资承包、建营一体化、境外园区开发等新兴业态展开。工程企业逐步由单一的施工方,转变为集规划方、投资方、设计方、建造方、运营方、维护方为一体的新型定位。

当前,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正在迈入“和”时代。房秋晨认为,双方合作应朝着和谐、和睦、和平的方向,强调包容整合,共同发展。“合作过程中,中国承包商可与东道国企业成立项目公司,共同负责项目的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共同维护中国—东盟的良好合作关系。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东道国的产业升级”。(完)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