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织幸福路
在陕西汉中市,有一项传承千年的藤编技艺。通过串编、缠扣、盘结等技法,纹理独特的藤编制品展现了返璞归真的美感。无论是茶几还是扇子,这些绿色环保、自然典雅的藤编物件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带动了秦巴山区的乡村振兴。
据《汉中地区志》记载:汉中境内竹、藤、棕、草资源丰富,手工编织历史悠久。”藤编在过去主要以藤椅和藤包为主,农民们在闲暇时采集材料并制作编织品。传承下来的编织花样有上百种,并且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创新。2021年,经过千年的传承,汉中的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手作之美背后却有着守艺”的困难。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家具机械化生产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汉中地区的藤编产业发展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即使是在享有藤编之乡”的南郑县黄官镇,也有许多作坊相继关停。
陈良顺是汉中市藤编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是黄官镇水井村的村民,年少时就学习了藤编技艺。回忆起那段时间,他仍然感到非常痛心,好多人都放下手艺出门打工了。”为了保护藤编技艺,使之传承下去,陈良顺决心将单个人的手艺变成整个群体的事业。于是,他组织了藤编工坊,并经常骑着自行车将藤椅送给客户,这在南郑县的街头巷尾经常可见。
凭借着追求卓越的精神,陈良顺经手的藤编产品重新成为当地热门物件,并且外地订单也不断增加。2007年,他的家庭工坊升级为专业合作社和公司,成为当地藤编行业的领头羊。如今,公司已经有近两千名员工,带动了周边村镇200多名弱劳动力(如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的就业。
汤秀梅是黄官镇高石坎村的村民,在北京打工后,为了照顾家人回到了老家并找到了一份藤编的工作。她向记者展示了一把正在编织中的藤椅,并说:像这样的藤椅,编一把就能赚大约100元,可以在工厂里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
汤秀梅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因为她既能照顾农活和老人,又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
南郑区文化馆馆长胡婧表示,藉由秦巴山区的生态优势,以藤编为核心的五编”(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龙头企业的推动下,该产业的产品线不断丰富,设计也在守正创新。该产业与非遗保护、研学、文创等领域实现协同发展,扩大了该产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互联网思维也让古老的藤编技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陈良顺的儿子陈凌凯于2016年开始发展了良顺公司的电商业务,起初销量不高,但他们坚信这是打开产品销路的必要途径。他表示,在开网店、做直播等过程中,销量逐步增长。今年前7个月,公司的电商渠道销售额已突破3000万元,并且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良顺公司还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目前远销西班牙、丹麦、新加坡等国家。
目前,南郑区已经发展出300多个藤编品种的家具、装饰和文创3大系列。有1200多户群众从事种植、编织、销售、物流、电商等产业环节的工作,户均增收达到4万元以上。截至2022年,南郑区的五编”产品累计销售34万件,其中海外出口超过4万件,产值达到1.43亿元。
这些古老手艺激发出的新动能,像一根根不断延展的藤蔓和竹条一样,连接起乡村的一、二、三产业,也为老百姓构筑起幸福的网。
陈良顺是一位守艺人”,他表示,制作一把舒适、耐用的藤椅需要精心考量,既要符合人体形状,又要牢固而轻巧。他认为,除了自己能够靠藤编有好生活外,他也希望能够组织那些靠这门手艺谋生的老百姓,使大家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兴旺,从而传承下去这项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