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延边以产兴业建设和美乡村

首页 > 百业 > 经济动态 > 正文

吉林延边以产兴业建设和美乡村

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长白山区腹地,出产的人参、黄牛、食用菌、大米等农产品驰名中外。近年来,延边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特色种养强产业

在汪清县鸡冠乡大北沟村,一片占地面积约18.2公顷的黑木耳培育基地已进入采摘收尾期。除了常见的地摆栽培,一串串挂在大棚里的吊袋菌包栽培木耳格外引人注目。


(资料图片)

该基地负责人、红鸡冠黑木耳合作社理事长林岩告诉记者,当地春末夏初的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而且属于长白山地区,负氧离子高,天然山泉水充裕,特别适合培育富有营养的黑木耳。他们的合作社自2018年起在此发展黑木耳地摆栽培,逐渐发展到如今地摆黑木耳菌包170万个的规模。出于减少泥沙、提高品质和节约土地等考量,今年春季合作社建起了14个吊袋菌包栽培大棚。从4月中旬到6月底,经过喷淋、催芽等程序,2个多月时间已采收了3茬黑木耳。

红鸡冠黑木耳合作社的吊袋菌包木耳大棚每个10米宽、33米长,一个棚大约可吊2.2万个菌包,预计今年一个大棚产值在10万元左右。

“不论是现在的吊袋棚,还是更大规模的地摆栽培木耳,每一茬采收的时候,合作社的人都忙不过来,我们就在周边乡村、县市招人,工作一天可收入200元。”林岩说,合作社还建立了日产3万袋的菌包生产线和木耳烘干车间,加快走向菌种研究、菌包加工、育菌培养、摆栽种植、吊袋栽培、包装销售一体化,基地年产值可达700万元。

除了黑木耳、人参、大米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延边州在养殖业发展方面也打出系列“组合拳”,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加快项目建设、开展资金支持等举措,全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珲春市近海街道太阳村,一个延边黄牛集中繁育养殖示范园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主要建设综合科研区、生产繁育区、饲料加工区和粪污处理区四个功能区,以及场地配套基础设施。目前,24栋牛棚已封顶,预计项目9月末达到投产使用条件。这个占地面积约29.3万平方米的示范园区建成后,园区可存栏繁育牛500头、子牛1500头、成牛5000头。该示范园区还有一个远期目标——散养肉牛7000头,达到年存栏繁育牛2000头、成品牛15000头的养殖规模。

近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俞美告诉记者,该示范园区是珲春市深入落实《吉林省政府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意见》的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后,将通过“放母(牛)收犊”、黄牛寄养、用工合作、秸秆利用等模式联农带富。并且,村集体为项目运营企业投资的款项,每年将按照6%的比例向村集体返还收益金。

据悉,延边州财政每年将安排2000万元用于“延边州肉牛十三条”奖补;每年列支80万元延边黄牛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和50万元延边黄牛品种保护资金,鼓励延边黄牛养殖企业开展品种保护,支持肉牛养殖企业发展延边黄牛规模化养殖。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延边州肉牛发展到49.9万头,同比增长5.4%;存栏45.3万头,同比增长4.6%;出栏4.6万头,同比增长13.9%。该州肉牛饲养场(户)已发展到2.5万余户。

农旅融合富村民

长白山下,海兰江畔,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连片的水田里稻苗随风摇曳。光东村里的耕地以草甸型、冲击型和白浆型水稻土为主,出产的原生态水稻颗粒饱满、胶质率高、矿物元素丰富。近年来,光东村加大了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建设了绿色、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农村田园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达三四十万人次,有力带动了村民富裕和村容改善。

走进光东村村头的稻禾间童野乐园,只见有的小朋友正在和草编的十二生肖合影,有的坐在微型挖掘机上铲土,有的操作着儿童拖拉机“干农活”,玩得不亦乐乎。不远处的两节绿皮火车车厢引人注目,这是今年新增加的游玩休闲项目,游客在这个车厢里可以品尝咖啡和西餐,放松心情。

稻禾间童野乐园的开发者名叫杨丽娜,她同时还是和龙光东村归心民宿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11年,26岁的杨丽娜带着创业梦想来到和龙市光东村,投身乡村旅游事业。在她和村干部的带领下,光东村利用闲置资产重点打造了一批民俗旅游项目,建起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民宿,组建朝鲜族歌舞表演队,修建稻田小火车和观景台,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2022年,光东村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比2015年增长了2倍多。

延边州是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区。这里民族风情浓郁,发展旅游优势显著。位于敦化市西南5公里的红石乡中成村是一个朝鲜族村落,近两年,中成村对村内既有朝鲜族传统民居进行了翻建和改造,并配套建设民俗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积极打造中国朝鲜族生态村。

礼美朝鲜族服饰体验馆是中成村引进的一家旅拍公司,店内摆满了不同款式、色彩鲜艳的朝鲜族服饰,靠内的化妆间正有一名女游客在化妆。体验馆负责人白孟强告诉记者,他们是通过招商引资过来的,在合同期3年内免房租。目前,他们在此设立了一家店,安排了3名摄影师和3名化妆师。从试运行情况看,400元至600元之间的相关套系朝鲜族服饰出租业务最受游客欢迎。

“中成村建设了朝鲜族长鼓楼和圆鼓楼等几处有特色的高层建筑,适合室内拍摄,比其他地方更有特点。”白孟强说,他看好中成村打造中国朝鲜族生态村的发展前景,已经签下了村里另外2个店面,7月中旬就可装修、配备好,届时会尽快开业,服务暑期游客。

延边州一些工业园区也通过与旅游业融合,促进村民就业和增收。位于汪清县的好记百亿元级食品产业园项目于2019年开工建设,除了建设有机酱油、原汁蚝油等生产车间,该产业园还专门建设了透明玻璃参观通道,并把园区建设得古色古香。据介绍,该产业园项目全部达产后,可解决当地2000人就业,带动当地农民的农副产品在原有收入基础上增收20亿元,同时促进汪清县物流业、旅游业发展。

创新模式促振兴

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是当地数得着的特色产业村。这里冬暖夏凉、多阴寡照,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潮湿,土壤硒元素富集,出产的富硒苹果格外受欢迎。

借助这一有利条件,孟岭村党支部领办了富硒农产品种植合作社,并因地制宜搞起了乡村旅游,举办赏花节、采摘节、摄影节等,使苹果产业不断丰富壮大。2022年,孟岭村成为延边州“产业带富·农民共富”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之一。

孟岭村党支部书记姜东珍说,今年以来,孟岭村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特色和富硒苹果产业优势,对照“九有六无”创建标准,通过开展“党员示范路”“积分超市”“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等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带动广大村民参与到“千村示范”创建工作中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延边州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委“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不断创新党建模式,从选干部、强组织、兴产业、抓治理等方面靶向发力,压紧压实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见到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时,他刚从市里某部门前来任职不久。对于这一任命,他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个村要发展,村党支部就像是一个火车头,发挥着带动作用。”金宪说,近些年光东村认真落实各级组织部门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要求,把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落实到村民心坎里。

近年来,光东村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党员学习制,升级党群服务中心,把党性教育融入为民服务的日常,在村产业发展、村容改善、民生保障方面重点发力,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2021年以来,该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和龙市驻村干部党委强化对驻村干部的支持、引导和管理工作,坚持全脱钩、常驻村,引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和龙市为全市76个行政村全覆盖选派各级各部门骨干力量,派出多批次副科级干部到村任职,全市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为实现乡村“五大振兴”提供了坚强人才保障。

龙井市驻村干部党委围绕驻村工作任务,运用“线上+线下”“域内+域外”等方式教育培训驻村干部,每年至少开展全员轮训1次,并且组织开展驻村经验交流座谈,多措并举提升驻村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增长为村民服务的本领。

延吉市朝阳川镇太兴村两委干部发挥模范作用,配合各村保洁员,形成工作合力,对大街小巷、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如今,太兴村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建制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住房、安全饮水、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

数据显示,2022年,延边州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43.26万元,经营性收入达24.3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经济日报记者 马洪超)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