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工围江"到"绿色护江"长江沿线正在兴起产业新地标
池州市东至县,地处万里长江进入安徽后的南岸。长江岸线,微风拂堤,杨柳依依。不远处的码头,一块“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的标牌醒目竖立。
记者日前来到以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东至经济开发区,这里拥有化工企业46家,为东至县贡献了约60%的GDP。行走在开发区内,夹竹桃、香樟等树种分列道路两旁,绿意盎然。在开发区核心区里,一座污水处理厂正在运转,一根根高架明管从企业连通至此。
(资料图片)
东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王义告诉记者,如今,污水明管输送实现了企业全覆盖,做到污水全收集集中处置。企业污水自行预处理达到污水处理厂纳管标准后,经高架明管输送,在污水处理厂经过铁碳微电解、臭氧高级氧化等近10道工序深化处理,达到城市生活污水一级A标准后排入长江。
然而,早几年的东至经济开发区却是另一种局面。2015年,开发区部分企业污水偷排流入长江被媒体曝光;2017年,又因突出环境问题被省级环保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
破化工污染难题,向绿色发展问路。2017年以来,东至经济开发区共有12家低效落后企业被关停并转,同时实施“腾笼换鸟”,新引进入园项目限定为产业高端、绿色环保的化工项目。
池州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正是园区绿色转型的代表。作为一家生产锂电池电解液的行业头部企业,其产品占据全球约40%的市场份额。记者来到厂区时,公司副总经理安星辰正在查看含氟污水处理站运行情况。有着8年行业从业经验的他坚信,环保是化工企业的生命线。
每一家精细化工企业因产品不同,废水的污染成分也不同,因此,处理和回用一直是行业的“烦心事儿”。安星辰说,他们投资8000万元,与浙江一家从事污水处理的专业化公司合作,花了2年时间,定制研发了企业所需的六氟磷酸锂污水处理技术。污水通过厂区预处理后,一部分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一部分实现中水回用,降低水耗。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长江安徽段关停、搬迁改造化工企业分别为46家和70家。一批化工园区正在聚焦高端绿色产业新方位,以东至经济开发区为例,园区内已有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化工“老树”焕新生,一批产业新地标也在长江沿线悄然兴起。
毛竹属于可再生资源,生命周期约为10年,正常3年就可以砍伐。在池州,毛竹覆盖面积约为58万亩,生态资源变成了产业优势,围绕竹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在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100台智能竹吸管打孔机正在自动作业。公司董事长殷明亮笑着说,这个自动作业设备一度难倒了3个博士团队。
打孔要稳定、次品率要低、成本不能高,还得考虑数十台机器同时作业产生的共振问题……单这几项设计需求,就让鸿叶集团在3年内投入了1000多万元研发费用。
在殷明亮的智能加工基地周围,数个竹制品循环产业园分散布局,为其提供原料。毛竹被破片、拉丝、烘干、锯断,制成竹制品工业原料,产生的竹屑经过烘干热解变成无污染的竹炭。
殷明亮说,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竹制品生产正走向智能化,竹料废弃物也实现了循环利用。目前鸿叶集团生产的竹吸管、竹筷、竹餐盘和竹刀叉远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初夏,长江两岸绿意盎然。顺流而下,芜湖市湾沚区,在一处占地约480亩的工地上,工人们忙着安装设备管道。这里是去年11月刚刚签约的芜湖协鑫20GW高效电池片制造项目一期施工场地。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芜湖市布局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初步形成以光伏、新能源电池、节能环保为重点的产业集群,据统计,2022年实现产业规模354亿元,集聚产业链企业134家。
据了解,安徽沿江五市,去年落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达466个,总投资超3300亿元,其中10亿元及以上项目就有75个。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阮敏说,该省重点支持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等项目落地,沿江一批产业新地标的出现,为筑牢生态屏障、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绿色产业支撑。
长江安徽段,八百里碧水东流。绿色,正成为安徽沿江城市经济发展的底色。 (记者水金辰)
新华社合肥5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