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 放不下”黄磊一句话中道出中国式父母的无奈

首页 > 百业 > 经济动态 > 正文

“拿得起 放不下”黄磊一句话中道出中国式父母的无奈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名去相亲。

 微信图片_20180502103508.jpg

 节目中 黄磊和嘉宾们聊天

最新一期播出的《向往的生活》中,黄磊和嘉宾们饭后闲聊,提到自己有一次抱女儿多多回房睡觉,发现,把孩子抱起来,虽然比较重,但还好,可是放下的那一刻,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情,好像都很难。

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 ,黄磊在节目中提到,自己的父母也是,不愿麻烦自己,而自己呢,又重心全在孩子身上;初为人父的张杰表示,“我现在应该珍惜抱她的时候,因为以后我抱不了她了”;金玟岐则分享了自己父亲住院,直到要亲属签字没办法才通知自己的伤感经历。关于父母,对于孩子,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是生活之重。

 微信图片_20180502103512.jpg

 

 微信图片_20180502103520.jpg

 

 微信图片_20180502103523.jpg

 

微信图片_20180502103527.jpg

 中国式父母 爱的太沉重

突然想起,中国式父母,这一词条,据百度百科解释,中国式父母是指中国的大部分父母都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而在教育过程中又存在过分溺爱、心灵施暴等特点。

你身边有这样的父母吗?口口声声说,孩子,我爱你,我希望你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就好,可是,好像,孩子没有了业余时间,报的那些兴趣班,绝大部分都是父母意愿,好像,孩子的未来,是你想的样子便是顺遂,不是,则是不孝。好像,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给予了自以为能给的所有,实则,可能连孩子真实地想法都无从知晓。

开头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开始了各种“操心”,孩子不好好睡觉怎么办,长得不高怎么办,上学读什么学校,要学个什么乐器,去哪个国家留学,回来从事什么工作,找个什么样的另一半……

其实,这些沉重的爱,何尝我们这辈父母们所缺失的,他们的童年因为当时社会的生存条件等原因,根本没有过所谓的“选择”,于是乎,想把自己觉得最好的,却又是没有得到的过,都给到自己的下一代。

在浙江杭州,四月中旬结束的民办小学招生时期,多少父母彻夜排队等候,网上更是晒出了许多入取的加分条件,例如,父母有一方是全职带娃,也有些奇怪的扣分项,例如父母太胖的不要……参加学习的是孩子,可是考的俨然就是父母。

我们说,付出总会有回报,于是,在父母与孩子这一对关系上,也成熟运用,既然我作为你的爸妈,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可以不好好学习,不好好成才,不好好听话来回报我们呢?

“我起初确实害怕离婚,怕对孩子不好,可后来,我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离婚,并很快重拾生活。”一位80后的母亲如是说:“其实,所谓的为了孩子好,凑合着的婚姻,夫妻生活,孩子能感受到,她需要的是爱,你自己过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QQ截图20180502110505.png

 观念包袱重 现实压力大

学校门口,可以看到,很多接送孩子的都是老人,对于孙儿辈的照料,老人们何其用心。

在国内的养老机制并不十分健全时,父母将全部资源和财产倾注于孩子身上,就会不自觉的产生“子女理所应当赡养父母”,包括经济资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等方面。

从传统来说,老观念始终存在,“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一惯的说法,大多数的人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践行的。

现下所谓的“空巢”老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辈一代大半辈子在集体主义高于一切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度过,晚年却进入了观念与物质生活颠覆式的现代生活,这种“断裂”造成了他们现在的内心的“空巢”——毫无个人生活,仍想大包大揽,从身到心无界限地占有孩子的生活,以此当作自己的生活的价值。

回归前面的种种,围绕着终极目标,老人们开启了细水长流的“付出”模式,我养育你,培养你,帮助你,我老了,你陪伴我,照料我,最后,送走我。好像,谁也没有规定,但一代代循环着,不成文,却成礼。

其实,所谓的中国式父母,相对应的就是国外了,国外的亲子关系似乎没有那么紧密,相应的,夫妻关系,才比较重要,最终陪伴的是自己的另一半。孩子,在有自给自足能力后,就会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父母不干预孩子,孩子不叨烦父母,倒也简单。

 微信图片_20180502103754.jpg

 对于成功的标准太过单一

父母给孩子打电话,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写完了么?是不是又去哪玩了?是不是又看电视了?

甚至,父母心中好孩子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从小听话,成绩优秀,考个好大学,毕业后有个体面的工作,然后找个父母喜欢的对象结婚,尽快让父母抱孙子。

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我只想说,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生活,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对2至5岁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春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独立自主。而后者仅有26%的人能后独立承担责任。”——搜狐网

好孩子的标准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力,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滞后。

为了这一所谓的好孩子标准,父母们各显神通,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为口号,付出着自以为是的“付出”。

于是乎,闭环形成了,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为何你还不能好好的,终于,你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我还是鞠躬尽瘁,照顾你的孩子,因为你要工作养家,剩下的我来,好了,我都一辈子为了你了,那么,我老了,你就应该要对我好好的……

你的孩子 不是你的孩子

其实,作为子女,也作为人母,明知道这样的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也通过自己的方式,企图说服父母,放下一些,放手一些,却也无法完全改变,只能希望一代比一代有所改善。

很喜欢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这首《论孩子》,关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有着很精辟的论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所生,但不是从你而来,

虽然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昨日留连。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弦上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

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你们欣喜地在弓箭手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既爱飞翔的箭,也爱静止的弓。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