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梦工场”:解读“新常态”下的创业之惑

首页 > 百业 > 经济动态 > 正文

“苏州梦工场”:解读“新常态”下的创业之惑

“苏州梦工场”:解读“新常态”下的创业之惑

中新网7月13日电 2016年(第八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12日闭幕。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创业周首次针对创业落户企业,量身打造“苏州梦工场:共创·共享·共赢”主题论坛,特邀国家智库学者、创投大咖、知名企业家,共同探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如何走更为稳健的创新创业之路。

论坛由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组委会主办,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承办,海外人才网协办。知名评论人、媒体人石述思担当主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火山石投资创始合伙人、IDG资本荣誉合伙人章苏阳,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刘圣,赛业(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人才韩蓝青,《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王晨波共同出席了此次论坛,并做精彩分享。

姚景源:中国经济下行有底吗?

“今天中午我吃饭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的小孙女她降生那天是5斤多,她满月的时候一称一个月涨了2斤多,什么概念呢?在满月这个阶段一个月体重增加40%。医生说健康、很好。如果在座哪一位现在谁要是一个月之间体重增加40%,你是不是得上医院啊?”论坛上,姚景源用调侃的方式告诉企业家“阶段不一样了,总量的概念要发生变化。”

姚景源认为,中国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38个年头,前35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8%,位列世界第一。不能批判过去的增长速度,在当时的经济矛盾下,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解决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随着30多年经济变迁,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发生了变化,即从吃饱、吃好正在走向吃健康。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在这种状况下,它会带来很多压力,该怎么办?姚景源坦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增长动力的转换,中国经济过去增长主要靠三大动力。第一就是大量的资本投入,第二是大量的资源投入,第三是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但是走到今天,这三个增长动力都不可持续了。别无他策,必须得让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替代传统旧的增长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

当然,现在大家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下行。下到什么时候是个底呢?有没有底?姚景源告诉大家有底。针对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求,近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不能低于6.5%。应该讲它是一个底线。

姚洋:中国创新优势在哪里?

“如果按照世界进步的速度来看,中国的速度绝对是快的,即使是今天我们这个速度降下来了仍然是快的。中国创新的优势是别的国家不可比拟的。”关于中国创新,姚洋认为有三方面优势。

第一方面的优势,中国的老百姓非常勤劳、非常聪明。然后又有非常强烈的企业家精神,特别是在江浙一带,以前是,到今天仍然如此。

第二方面的优势,中国有海量的资金。中国的储蓄在过去15年间到了今天,占到全世界储蓄存量的40%。在中国经济换档期间,可以把资金转换出去。

第三方面的优势,就是不断改善软硬件环境。中国的软件环境在改善,硬件环境绝对是世界一流的。

怎么去创新?比较一下两个国家。首先看美国模式,每一个创新都是颠覆性的,一个创新出来其他相似的行业都要死掉,这是美国人的创新。

德国的创新是“1到N”的创新,就搞一些中间的技术,一些机器、设备、制造业,他不去搞互联网,他搞“工业4.0”,把互联网为我所用而不是大家互联网化。

回过头来再说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

“我们应该可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既可以做颠覆性的创新像BAT一样。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我觉得恐怕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1到N’的改进,牢牢的占领中间技术。” 姚洋认为,中国在创新上两条路都要走。

对于苏州模式的创新,姚洋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苏州定位其实也是这两个。一方面是要创新,另一方面要在先进设备制造业方面占领世界的高地,“苏州模式”和他所说的颠覆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相结合的思路是一致的。

章苏阳:“投人”是个什么概念?

从风险投资的角度来看,章苏阳的观点第一是投人,第二是投人,第三还是投人。因为好的初创公司需要有五点基因,而这些都和人有关。

首先就是要遵循商业规则的人。章苏阳说,这个商业道德底线,就是你说出来的话,你所做的承诺必须要兑现。在没有不可控因素、不可抗力的情况下,你要兑现你的承诺。

第二,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对客户负责任、对股东负责任、对员工负责任。如果做到这三点也就自然做到了第四点,就是为这个社会承担责任。

第三,是有一个长期的动力人。VC投的人,需要有一个非常大的想法,而且要十年、二十年的保持。这种精神需要长期存在,而有持续不断的信心和长时间的热情并不容易。

第四,是一个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因为一个公司从小变大的风险特别大,这些风险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你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在于你的组织。

最后一点,需要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刘圣:创业如跑步目标要远

2008年刘圣从美国硅谷到苏州创业,一晃八年已经过去了,当初一个人来到这里,带着一份商业计划书,经过努力目前团队已经发展到2000多人,产值也完成了每年80%的成长,今年估计能突破15个亿的销售。

回顾创业之路,刘圣分享了四条经验:一是要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公司的定位。第二,要搭建一个优质的团队。第三,要较早拥抱资本,尽早与风投接触。第四点,有了团队、有了方向、有了资金之后,接下来就要埋头苦干。

“总而言之,在苏州这么多年发展下来,除了团队的努力,其他的因素之外,公司能够顺利的发展还得益于苏州有这么好的创业环境。苏州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是一个现代的创业天堂。”刘圣说。

刘圣喜欢跑步。他说,创业如同跑步,如果瞄着20公里通常跑10公里就很轻松,如果目标是10公里估计跑5公里就跑不下去了。做企业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当一件长期的事业做,三年只是跑过了刚开始。

韩蓝青:老实做田里的那头牛

2016年从创业的角度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回归实体,第二句话叫回归传统,第三句话叫回归产品。

回国创业十年。韩蓝青说,刚回来的感觉是,把国外的东西拿到国内来做,哪怕做的稍微差一点但是还是能卖出去。现在这种环境已经变了,得创新。前面这些年靠的是人口红利,同样的事在中国做就能便宜,这种好事已经逐渐没有了,所以必须要靠精细化的管理和创新。

“我是做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的,相当于是做服务的,那你就要考虑你如何做到低成本、高效、周到。现在人工工资迅速的往上涨,各种各样的成本都在往上涨。实际上我们的成本跟美国相比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了。原来成本不是大问题,尤其是我们有一些对外的业务,现在真的是变成大问题,它逼着我们做精细化的管理、降低成本。”韩蓝青更倾向于向德国学习,通过小步快跑来取得进展。

“苏州梦工场”:拥抱“创”时代

人因城聚、城以才兴。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在2016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苏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和需要人才,诚挚希望通过此次国际精英创业周,海内外人才能更深地了解苏州,来苏州施展才华、开创事业、成就梦想。

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自2009年举办至今,已成功吸纳2318个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苏州,累计注册资本超过186亿元。本届创业周截至活动结束,已正式签约项目达到689个,达成合作意向项目701个,正在洽谈对接的项目1157个。大批海内外精英在苏州安家落户、开创事业。目前有300多位千人计划专家在苏创新创业。可以说,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这与苏州面向全球纳才引智,为创业者打造平台的实践无比贴合。在如今经济转型、下行压力持续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如何实现“共创·共享·共赢”是一个持续的话题,而这也是苏州梦工场的生命力。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