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本“证”见证惠农30年

首页 > 百业 > 经济动态 > 正文

16本“证”见证惠农30年

新华社太原7月1日电 题:16本“证”见证惠农30年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

1本“证”是一个故事,1本“证”是一段历史。在山西岢岚县长柳村,79岁的王二罗精心保留着过去30年政府印发的每1本“证”,讲述着中国30年惠农政策的变化。

开启老式衣柜的锁,打开绿布包,各种“证”映入眼帘。土地使用证、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手册、卫星电视接收许可证、新农合医疗证、最低保障领取证……共有16本,每一本,王二罗都当宝贝。

一生土里刨食的他,抢过水吃,交过公粮,饿过肚子,70岁时才第1次看电视。一提起这些,这个吕梁山里的庄稼汉就激动得话音发颤,“现在日子好着哩,你这娃娃可不知从前有多苦!”

长柳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历经两次搬迁,在县城边建起了移民新村,村民都叫它的谐音“长留村”,寓意是“常年留守,不再迁离”。因为昔日长柳村的苦日子,村民们过怕了。缺水少粮,啥也不通,喝的是靠挖坑渗出来的水,吃的是常年靠救济填不饱肚子的粮食。

“那时候为了抢水,村民们经常打仗,一家4口人,领一簸箕潮乎乎的高粱面,不等晾干就吃完了。”王二罗说,饿肚子的滋味他一辈子忘不了。

饿怕了的王二罗,从1985年开始不再为粮食发愁。在王二罗拿给记者看的证书里,头一本就是土地使用证。1985年8月17日,他承包了45亩地,当年产了1000多斤小杂粮、近3000斤土豆,家人从此不再饿肚子。

解决了温饱,沉重的负担依然存在。

翻开当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手册,上面清楚地记着王二罗交的各种费用。承包土地第一年,他交了农业税28.5元,集体提留摊派公积金6元、民办教师工资7元、学校修缮费和广播线路费2.5元、民兵训练费2.5元、公益金3.5元,干部补贴10元,办公费3元,一共63元。这对当时的王二罗来说,是“一块压在身上的大石头”。

“当时买粮食用粮票,拿着钱买不上粮,大家宁交钱也不交粮。”可钱真不好挣!这一年,王二罗一家6口人,靠养鸡、养羊、挖黄芩、卖干柴,1年挣了不到300块钱,“很多村民交不起,都跑了。”

2000年,中央试点农村税费改革,各种提留逐渐被取消,王二罗迎来了第1次减负。为了防止“乱摊派”,山西省还专门给农民印发了农民负担监督卡,各种费用怎么征收都记录在册,一目了然。2006年农业税被取消,不再交“皇粮国税”的王二罗终于“一身轻松”。

回顾30年来的变化,最让王二罗感受最深刻的是近10年,“1年1个红本本,低保、养老、新农合、粮食直补、大病医保,好处多着哩”。

2007年,王二罗70岁,家中好事不断。少了负担、收入增加的他,终于买了电视机,第一次看上了电视。为了方便不通信号的山区群众收看节目,山西省实行了卫星电视许可制。王二罗立马花20块钱办了一个“证”,能收看几十套节目,不再“每天闷得不行”。

同样在这一年,他和老伴胡改香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每人交了10元钱。有了这个“证”,王二罗“有病敢住院了”。去年他脑梗发作,在县医院住了半个月,花了5000多元,自己只支付了3000多元。

有两个“证”,王二罗保管得格外仔细。一个是他和老伴2008年办的低保领取证,另一个是他2011年办的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领取证。靠这两本“证”,他现在1年能领7000多元,老伴1年领3600元。

如今,年事已高的王二罗不再下地干活。他将承包的土地交给大儿子种,每年按时领取良种补贴。有时候,他会把各种“红本本”拿出来翻一翻,把30年来的事在脑子里过过电影,“现在好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实在,能领钱的红本本换成了存折、银行卡,攥在自己手里,别人谁也领不走,得好好活哩”。

在王二罗的16本“证”里,折射出的是30年来惠农政策“温饱、减负、保障”3个关键词。去年,岢岚县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王二罗和老伴又被纳入了“兜底脱贫”对象。按照计划,他和村里另外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脱贫。

“我快80了,这就是我的新盼头!”王二罗说。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