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投资:母基金的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是趋势
6月16日,由清科集团、投资界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有限合伙人峰会”在北京举行。在“资本市场变革之年,LP遴选GP有何变化?”专场,盛世投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创始合伙人姜明明对LP遴选合适的GP所关心的最核心问题、行业趋势等进行了多角度分层次解读。
机构是否大牌不是重点
对于LP遴选GP过程中,最关注的最核心问题,姜明明表示,作为国内最早做市场化母基金的团队,无论是管理政府引导基金还是市场化基金的时候,盛世投资都完全按照市场化标准来做。6年的耕耘,很多市场化基金开始陆续退出,盛世投资根据过往数据,总结出了自己的基本规律:
“第一,从基金规模来讲,我们不喜欢特别大的基金,从创投、PE的角度来说,10亿、20亿以上的基金除非有特殊的交易手段,往往是行业平均回报率。我们更喜欢小而精的基金。例如3-5亿规模的基金,相对容易在市场上出业绩。第二,除了团队、过往业绩,我们比较看重基金本身的治理结构、公司股权、如何做投资决策、管理费和carry除了合伙人层面上,对团队有什么具体激励手段。第三,虽然某个机构可能很强,但要弄清楚一只基金到底哪几个合伙人在管理。我们不看机构是否大牌,是否有很辉煌的过往业绩和规模。我们看keyman,通过6年来积累的大量投资数据进行分析,从早期定性到定量全面的分析。我们关注单一合伙人在基金里的贡献、在基金中的角色,并用所投的项目、项目组合、退出的情况、投资回报率等,与同行业或同领域进行对比。”
行业呈现“两头走”趋势
从行业趋势来看,姜明明认为目前行业出现了“往前走”和“往后走”的两个趋势。“往前走”是指整个人民币基金越来越关注中早期投资。在2007、2008年以后,创业板发展迅猛,从几千亿到几万亿的规模。人民币基金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Pre-IPO为主,一只基金包打天下,什么领域都能做,什么阶段项目都可以投,到今天这个阶段,这样的基金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很难募资。同时,基金越来越关注中早期投资,参与项目价值挖掘过程,而不是进行掠夺性投资。
尽管早期投资失败风险高,但在对失败的容忍度上,不同的LP区别很大。姜明明提到这跟LP结构有很大关系,中国目前基金LP结构里,80%-90%来自个人LP,10%是机构投资人,跟美国GP的LP来源完全相反,机构投资人和个人投资人这两者对失败容忍度是不一样的。同时,很多人民币基金,包括美元基金在中国做人民币基金的时候,募资的过程当中说得太好,给投资人预期太高,只讲成功的项目、已退出项目,不讲失败的项目,也会导致心理上会有预期的反差。
“往后走”则是指更多以产业为背景的并购基金在这两年出现趋势明显。不仅仅PE\VC,母基金也更加强调与产业结合。不管是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都在走专业化趋势,在大的主基金盘子之外,存在专门的医疗基金、TMT基金等,这是未来清晰的发展路径。
“为了适应这个路径,盛世投资从去年开始产业化和板块化布局,我们做了中国第一个天使母基金、第一个文化产业母基金、第一个医疗产业母基金等。中国的市场推动我们做了这些专门的行业领域的母基金。我们必须要有专业的团队跟细分领域的子基金沟通交流才能跟上发展形式。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严格地做风控、数据库、流程等。反过来,也要适应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国资管行业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未来中国母基金发展,除了在规模上急剧扩张,专业化、产业化结合的方向也是很大趋势。”姜明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