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技术突破创造“中国深度”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题:中船重工:技术突破创造“中国深度”
新华社记者刘玉龙、张辛欣
载人潜水器深度从600米到7000米——作为我国深海高技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蛟龙”系列载人潜水器实现技术突破,创造了“中国深度”,同时,也见证了国内深潜技术从“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时光回到2012年6月,由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牵头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式向7000米深度大关发起冲击。7020米、7062米……“蛟龙”号一次次刷新载人深潜新纪录。
当年6月24日,“蛟龙”号3名潜航员与“天宫一号”3名航天员成功实现“海天对话”,“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梦想得以实现。
在“蛟龙”号技术基础之上,我国首艘国产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现已进入装配阶段,计划于2017年上半年进行海试任务。
在拥有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之后,为何还要研制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胡问鸣表示,这是出于海洋科学考察、勘探和开发海洋资源的需要。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已探明的锰结核、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的储量远远超过陆地,有数不清的秘密和宝藏等待人类去发现。”胡问鸣介绍,当前国际深海科学前沿的热液硫化物一般分布于2000米到3000米之间,4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是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2%至95%,不仅极大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具备更高的可靠性。
“载人舱球壳是载人潜水器上最关键的核心部件,也是潜水器重要设备实现国产化的最重要环节。”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水下工程室主任、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介绍,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的载人舱球壳实现了从材料、设计到建造的全面国产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项目组已完成两种钛合金材料、两种成型工艺和两种焊接方法的3个载人舱球壳的研制生产和检测。此外,项目组还提出新型工程材料、制造工艺以及整机的优化设计。”胡震介绍项目的系列创新。
胡震特别指出,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研发项目组在国产推进器设计技术基础上,还研制出了低噪声深海磁耦合电动推进器。“该推进器不但综合性能达到国外同类推进器的技术水平,而且与进口的产品相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推进器噪声水平。这些推进器还可直接用作‘蛟龙’号,兼顾了‘蛟龙’号海试要求。”
“走向深海,装备先行。”胡问鸣指出,作为海洋装备建设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中船重工将以深海装备为突破点,自主创新、主动作为,同步开发并形成“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装备谱系,研发、设计、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深海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