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新疆沙漠经济反哺治沙开辟新天地
中新社乌鲁木齐5月10日电 (记者 程勇)对于生活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买买提明·努尔来说,春天是最繁忙的季节,他不仅要查看防风治沙防护林的成活率,还要及时采挖防护林中种植的大芸。
“大芸是前几年和防护林一起种下去的,随着防沙林逐渐长大,大芸也开始大量上市,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收益。”刚从大芸收购商手中拿到500元(人民币,下同)的买买提明高兴地说。
大芸学名肉苁蓉,新疆维吾尔族居民称之为吐什干斋代克,意为兔子吃的胡萝卜,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常寄生于沙漠中的红柳根部,是用途广泛的珍贵药材之一。每年4月份收获,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
1999年,有“红柳王”之称的中科院新疆分院沙漠研究所的刘铭庭教授,结合防沙、治沙的研究,人工种植红柳大芸并获得成功。经多年实践,新疆现已掌握了成熟的红柳大芸栽培、制种、接种技术,并成功进行了大规模试种。
买买提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从插种红柳的年份算起,到收获大芸需要4年时间,按每0.06公顷地年收入5000元计算,到收获大芸的第二年就可以把前期的投入基本收回来。
新疆且末县是中国面积第二大的县,但四面环沙。2008年-2009年,当地河东生态治沙基地在梭梭根部完成寄种大芸2600亩,2013年,2600亩大芸全部出土,加上采集到的种子,效益非常可观。
现如今,该基地林间种植大芸面积已达近4万亩,随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完善,在防风治沙防护林中种植大芸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我们通过积极探索沙漠生态经济化经营模式,使防风治沙林不仅有显著的生态效益,还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以沙漠经济反哺治沙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且末县林业局局长蒋建安说。
买买提明说,在沙漠里种植植物后,沙子将会逐渐土壤化,以后农田里能种的作物也能在这里种。等这一片林子长大,他还计划在树林里搞一些养殖,发展林下经济。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是中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在沙产业无人问津之时,治理荒漠化主要由政府主导。在业内人士看来,民企领衔的沙产业更加尊重大漠的生态规律,在民企的大力推动下,沙棘、梭梭、罗布麻等土著灌木成为大漠锁沙的王牌军。
当以循环经济模式治理沙漠经济已成为防沙治沙的共识,新疆根据当地特色开发了各类沙产业,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沙产业链不断延长,走出了一片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天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