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科创板公司“摘U” 半导体、生物医药行业成赢家
今年有9家上市时未盈利的科创板公司"摘U",较去年同期增长50%
分行业来看,今年"摘U"大军覆盖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半导体企业5家,生物医药企业2家
自科创板开市以来,科创板累计实现"摘U"公司数量达到18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年报季落下帷幕,科创板公司2022年度经营情况整体向好。其中,9家上市时未盈利的科创板企业上市后首次实现扣非前后归母净利润均为正值,成功甩掉证券简称中的"U"字小尾巴。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初步统计,今年科创板公司"摘U"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0%。自科创板开市以来,科创板累计实现"摘U"公司数量达到18家。具体来看,今年"摘U"大军在行业分布上覆盖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唯捷创芯、安路科技、拓荆科技、沪硅产业、芯原股份5家半导体企业,上海谊众、艾力斯2家生物医药企业,AI企业格灵深瞳,以及电子测量仪器企业普源精电。
科创企业"摘U"背后,主要得益于科研"引擎"为企业业绩增长提供强劲动能。多家公司新品频出带动销量增长,促使业绩提升、扭亏为盈。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以科研技术为支撑、以产品销售为基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科创板公司在上市之后,往往能够取得跨越式发展,加速实现盈利。
创新药企步入"收获期"
2023年,上海谊众和艾力斯2家上市时未盈利的生物医药科创公司首次实现盈利,加入"摘U"队列。
2月28日,上海谊众发布"摘U"公告,成为今年首家"摘U"的科创板企业。根据年报,2022年,公司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同比猛增5686.75%;扣非归母净利润达到1.03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1.43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399.71万元。
上海谊众表示,2022年公司迎来"产品商业化征程、继往开来重大转折",创新药核心产品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获批上市并生产销售,直接为公司带来收入约为2.36亿元,对业绩提升显著。
与此同时,上海谊众募投项目亦稳步推进。目前,公司已具备年产100万支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的产能,后续待设备验证、模拟生产,以及GMP符合性检查通过后,预计2023年中期可正式商业化投产。
在核心产品销售放量的支撑下,艾力斯证券简称由"艾力斯-U"变更为"艾力斯"。2022年,艾力斯实现营业收入7.91亿元,同比增长49.22%;实现归母净利润1.31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937.5万元,扭亏为盈。
借助资本力量加快发展步伐,更多科创板创新药企加速步入收获期。2022年,是艾力斯核心产品伏美替尼进入国内上市销售的第二年,产品创造销售收入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55亿元,增幅达235.29%。回溯其商业化之路,伏美替尼二线治疗适应证于2021年3月获批上市,一线治疗适应证于2022年6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此外,百奥泰、康希诺等2家去年"摘U"的企业同属生物医药行业。据记者统计,19家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中,目前已有14家公司有产品获批上市,11家2022年营收突破1亿元。
(编辑: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