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人才“扩容”进行时:新人加速“亮相” “老将”双向良性流动

首页 > 百业 > 产业 > 正文

公募人才“扩容”进行时:新人加速“亮相” “老将”双向良性流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梁银妍)公募行业人才"有进有出"的格局正加速形成,并逐渐与私募形成双向流动生态。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公募基金经理人数持续净增长,队伍整体比较稳定,并呈现出"内循环""净流入"等特征,建议基金公司通过打造平台化、团队化的投研体系,完善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体系等方式,提高基金经理从业稳定性,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收益。

公募基金经理离职引关注

近日,中银证券白冰洋、泓德基金邬传雁、长城基金何以广等基金经理离职引发关注。


(资料图)

一位公募人士分析认为,近段时间基金经理离职叠加了多方面原因。首先,每年一季度向来是基金经理离职"高潮期";其次,市场普遍认为今年A股市场值得期待,权益基金经理在该阶段开启新的职业生涯,是比较有利的选择。

数据显示,尽管离职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率长期保持稳定。从2018年到2022年,每年离职人数分别为192人、206人、237人、299人、270人,离职率分别为10.82%、10.17%、10.59%、11.55%、9.42%。2022年,基金经理离职率出现了明显下降,降到9.5%以下,为近十年来首次降至10%以内。

公募人才流动呈现三大特征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人员流向出现"内循环""净流入"等特征。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公募基金经理人数为2025人、2237人、2588人、2865人、3262人;截至3月14日,公募基金经理人数达到3370位,较2018年增长了66.4%。

首先,"新面孔"不断涌现,公募基金越来越重视投研内部人才梯队建设。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期间,新注册基金经理人数分别为457人、406人、438人、604人、631人,其中来自机构内部投研梯队及其他公募机构引才人数占比分别为61.49%、69.95%、53.42%、82.45%、59.43%。

其次,部分"奔私"基金经理开始选择回归公募。比如,于洋"奔私"一年后重回富国基金; 徐彦离职正心谷,到大成基金担任基金经理;投资"老将"朱红裕加入招商基金并担任首席研究官;韩会永回归合煦智远基金担任副总经理;刘钊加入博时基金并担任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投资副总监等。

业内人士表示,"公而优则私"曾是基金经理职业转型路径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私募人才回归公募行业,加速形成了基金行业双向流动的良好行业生态。

再者,公募基金对其他行业机构的"老将""新人"吸引力提高。如今,不少券商经济学家和首席分析师纷纷转行加入公募行业。比如国海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加入鹏扬基金等。

多举措提高基金经理从业稳定性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变动属于正常现象,但基金公司可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基金经理的从业稳定性,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收益。一方面,打造平台化、团队化的投研体系,增强组合管理的专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坚持长期性、持续性的投资理念,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体系,将长期业绩表现及合规风控水平等指标作为投研人员重点考核要求,强调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稳定性。

一位基金资深人士表示,公募投研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通过平台化、团队化,提高整体投资管理能力。具体而言,集聚整合内外部资源、内部研究共享等多种措施,打造统一的投研平台,为公司整体投研活动提供基础;由风格相近或不同策略的投资人员组成投资团队,依托投研大平台,在遵守统一风控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不断做专做深;建立客观、清晰、可预期的人才培养路径,提升人才储备"厚度",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和传承。

从绩效考核等因素来看,上述资深人士建议,着重考核长周期表现,设置投研专业能力等指标,同时考量合规风控水平、有效履行反洗钱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及廉洁从业规定、防控内幕交易等方面的合规表现;同时,严格执行薪酬递延制度、建立完善绩效薪酬跟投机制、实施违规责任人员薪酬止付及追索扣回机制,注重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最终达成投资者利益、员工和公司发展的一致。

(编辑:许楠楠)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