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GF60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 以气候指数助力气候投融资迈向碳中和
1月9日,一条绿色主题指数信息在中证指数官方网站最新上线。
(资料图)
这只指数名为中证金司南气候友好主题指数(指数代码:932074),由中证指数与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共同研究开发。网站公开数据显示,指数由沪深市场100只业务涉及气候友好经济活动的上市公司证券构成,上线当日收报1267.17点,涨幅0.45%。
指数研发期始于去年6月。彼时,国内气候投融资工作稳步推进;两个月后,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公布首批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被公认为是中国气候投融资发展里程碑事件。2022年也成为"气候投融资元年"。
金司南气候友好指数究竟缘何而起?气候类指数对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能够起到哪些助力?后续对指数的研究深化又有哪些进一步动作?就此,指数编制负责人、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接受了专访。
图: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 张俊杰
界定标准是开展气候投融资的首要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普遍共识,但绿色低碳转型却需要海量资金作为支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显示,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仅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投融资就需要达到每年2~3万亿美元的规模。各方机构对中国落实"双碳"目标的资金需求也有若干测算,规模级别均为百万亿元人民币。
"以往我们总是习惯性把大部分希望寄托在公共部门身上。但现在看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远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资金需求。"张俊杰说。
而气候投融资的目的正是为了引导和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适应领域。其中,减缓气候变化指帮助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甚至负排放等手段,适应气候变化则是通过模式调整来适应已发生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不过,这项工作当前尚处于发展初期。
"很多底层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全建立。" 张俊杰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激励机制、发展规划是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的前提,此外,还需重点关注如何让顶层设计有效落地。"
其中,如何界定标准成为摆在面前的首个问题。
"气候投融资近两年才刚刚开始。无论地方政府还是行业、企业,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对于具体推进的方向与方法都不是特别清楚。"张俊杰表示,"哪些产业、行业,哪些经济活动,哪些技术可以纳入气候投融资的范畴,目前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标准。"
同时,气候投融资也在呼唤更多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事实上,绿色金融相关工具基本都可适用于气候投融资,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指数等。
"我们希望对气候投融资的标准与范畴进行有效梳理与厘清,通过设计、研发气候指数产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市场资金流向真正能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解决方案的气候友好型企业,更好地助力企业创新与低碳转型。"张俊杰说,"这正是我们开展金司南气候友好指数研发工作最主要的动机。"
以产品创新助力建设有韧性的实体经济
研发指数的第一要务,就是厘清哪些经济活动归属于气候投融资领域。
"官方文件层面,目前我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已有针对债券的气候友好经济活动相关界定。欧盟发布的《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已将气候金融单列,为欧盟的气候投融资提供指导,也为其他地区的相关活动提供借鉴。"张俊杰说。
市场视角同样重要。"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多边开发银行以及一些国际性非营利机构都发布了专业性指导文件,从不同维度对气候投融资工作的开展提出有益补充。"张俊杰表示。
有鉴于此,指数选取以上官方、非官方主流权威目录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共性合并、分歧保留"的方式,成功建立气候投融资经济活动目录并集,并以共识程度的高低筛选准入经济活动。入选活动与中证四级行业进行全面映射,再经由ESG、绿色营收、市值、流动性等多指标筛选,最终选出100只样本股企业。
这一编制理念也为指数带来产品端的创新与突破。
张俊杰认为,气候指数作为一种信息引导工具,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个是引导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和产业创新,一个是助力建设有韧性的实体经济。
"对于前者,我们选择将火电、钢铁等高碳排企业完全剔除,专注捕捉深度低碳领域气候投资机遇,避免指数受到未来气候转型的冲击;对于后者,我们首度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企业、产业,帮助经济系统强化整体韧性,从更前瞻的角度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自然与社会风险。"张俊杰说。
中证指数官网信息显示,指数现有100只上市公司成分股中,减碳类和增汇类(均属减缓类)企业分别为85只和5只,适应类企业为10只。指数纳入行业有20个之多,其中既有光伏设备、电池部件及材料、风电设备等热门产业,也包括园林工程、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水务等相对小众行业。
"气候转型势在必行。"张俊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指数帮助投资者更为全面地把握气候投资机遇、管理气候投资风险。"
碳数据与企业气候绩效披露问题待破解
不过,碳数据库及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的缺失,是横在气候投融资面前的最大难题。
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9月,A股上市公司披露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公司数量约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20.9%,但是仅有3%的上市公司提及其业务可能面临的气候相关风险。目前能够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的框架并进行气候信息披露的公司更是不足1%。
对非上市公司而言,虽然部分企业开展了一定程度的气候信息披露行动,但也普遍存在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定量信息少、内容不全面等问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缺乏系统化、规范性制度体系的保障。
就张俊杰看来,数据问题限制了更加高效金融产品的生成。
"投资者需要知道哪些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真正有所作为。可一家公司业务繁多,哪些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这些业务的营收是多少、带来的碳排放又有多少,都需要企业进行主动披露。"张俊杰说,"现在对企业并没有这方面的强制性要求,仅仅依靠一些市场机构做出推算,会给气候投融资活动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和隐患。"
张俊杰表示,环境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一部分,在绿色产业发展乃至国家环境质量改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低碳发展和"双碳"目标的践行者和主力军,上市公司如何执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同时认为应鼓励并引导企业主动披露气候相关信息。"在监管部门出台强制性披露制度之前,自愿披露能够为气候投融资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据了解,为给市场提供更多有效指引,张俊杰及其领衔的GF60研究团队已着手对指数涉及的细分产业展开进一步研究,并期待以更多数据持续优化气候筛选方法。"未来,随着企业信息披露工作深入推进,气候指数引导社会信息与资金流向的作用将被充分发挥,进一步服务经济绿色转型以及双碳目标实现。"张俊杰表示。
本文系企业供稿,仅供参考
(编辑:许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