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报道|建设银行上线“碳账本” 年内已有9家银行布局个人碳账户
钱晓睿/文
在进行两个多月的测试后,建设银行"碳账本"正式上线,商业银行建立个人碳账户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又添一员大将。
据财经网金融了解,建设银行"碳账本"主要通过记录用户低碳行为,提供权益兑换等激励,倡导用户践行低碳生活。今年以来,日照银行、昆仑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桂林银行、汉口银行、邮储银行湖南分行、杭州银行均已陆续布局个人碳账户,北京银行则推出企业碳账户"京碳宝"。
【资料图】
通过碳账户捕捉用户碳足迹,用户累计碳积分用于兑换权益或者践行公益,既是银行对于低碳理念的有力倡导,也是其作为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然而在"试水"阶段,个人碳账户的推行需要吸引更多用户参与,正面临着丰富低碳场景、统一碳减排量核算标准以及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等多方面挑战。
建设银行上线"碳账本"预计年服务个人客户100万
近日,建设银行在建行生活APP、建设银行手机银行APP与建设银行掌上网点小程序中推出基于"碳账本"的个人低碳生活服务,即用户通过使用特定服务(如:ETC缴费、生活缴费、地铁出行、公交出行、在线填单等)产生的碳减排量将被记录在个人碳账本之中。
据攻略显示,目前可以产生碳减排量的场景包括低碳生活、转账汇款、在线支付、网点服务、投资理财五大板块,共覆盖15项绿色低碳行为,均可以转换为绿色能量,并在低碳生活服务首页(手机银行渠道为低碳小岛页面)以气泡形式进行展示。比如用户使用建设银行渠道或使用乘车APP选择建行渠道支付,单次乘坐公交可产生90g绿色能量。
在绿色低碳行为发生之后7天内,用户可主动领取绿色能量计入碳账本,用于兑换相应的权益,比如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
财经网金融了解到,今年9月7日,建设银行便于官网公告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有关要求,该行"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项目已完成登记,正式开始测试。
所披露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声明书显示,建设银行推出"碳账本"将促进该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助力金融价值转化路径探索;引导客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合理确定用户范围和服务规模,预计年服务个人客户100万,减少碳排放10吨。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对银行来说,上线碳账户一举多得,既响应了国家和社会对双碳减排的号召与诉求,也可以通过碳账户将银行自身的各类线上场景串起来,提高用户参与度和粘性,提升业务转化率。本质上,可以将银行碳账户视作一种兼顾社会公益和业务发展的创新运营策略,与这些年互联网平台推出的各类绿色积分有异曲同工之效。
建设银行也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试水"个人碳账户的第一家国有大行。此前仅邮储银行湖南分行于今年6月推出"C邮记"碳账户,通过记录用户步行、公交、地铁、数字人民币、绿色寄递等20项减碳行为,建立碳能量核算体系、权益体系,以科技创新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银行加速试水个人碳账户年内已有9家银行布局
事实上,除了国有行之外,已经有多家股份行、中小银行在布局个人碳账户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今年以来更是走向"加速布局"阶段。据财经网金融不完全统计,2021年,仅济宁银行、浦发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但今年以来已经有日照银行、昆仑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湖南分行、汉口银行、桂林银行、杭州银行、建设银行试水该服务,另外北京银行已发布"京碳宝"企业碳账户,用于记录企业绿色足迹。
财经网金融了解到,当前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多是依托于手机银行APP、信用卡APP或者小程序上线相关服务,用户使用该行借记卡或者信用卡产生的绿色消费行为,即可换算成碳减排量,以"绿色能量"、"绿色积分"等形式让用户收取,可用于兑换权益或者是参与公益。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城商行开启的"个人碳账户"是在当地央行分支机构推动下启动的试点,比如济宁银行、汉口银行、昆仑银行,分别在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以及克拉玛依市中心支行指导下上线个人碳账户,从而成为山东、湖北、新疆首推个人碳账户系统的银行机构。另外日照银行、桂林银行也分别于今年1月、10月推出个人碳账户,也同样标志着山东、广西首家银行个人碳账户成功上线。
财经网金融据央行官网了解,早在2018年,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便以江山农商银行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银行个人碳账户试点,并指导辖内银行机构进一步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探索以银行账户系统为依托,以当前国内权威公开的碳排放计量标准为依据,通过发掘目前银行账户系统蕴含的绿色支付、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等"大数据",积极探索建设"个人碳账户"平台,以此构建居民绿色行为采集、评价与应用标准体系。
股份制银行方面,各家银行同样"摩拳擦掌"争做"首创"。去年11月,浦发银行率先宣布专门推出了一套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立体式碳账户体系。其中,企业碳账户的碳积分来源于企业在浦发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所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个人碳账户方面,目前该行已在信用卡APP"浦大喜奔"上线"绿色低碳专区",用户通过指定绿色行为可获得绿色积分。
今年4月,中信银行依托信用卡APP"动卡空间"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成为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截至上半年末,"中信碳账户"用户数为27.84万户。近期,该行对"中信碳账户"进行升级,中信银行借记卡、信用卡以及其他银行卡用户,均可通过中信银行手机银行APP、动卡空间APP注册开通碳账户。
今年5月,平安银行于"平安口袋银行APP"便民生活板块上线全国首个借信双卡碳账户平台"低碳家园",截至2022年6月末,该平台已纳入17种绿色行为。
用户参与度仍待提高 碳账户建设面临多项挑战
在当前银行机构对搭建个人碳账户平台的不断探索之中,各种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归根到底在于如何吸引用户真正参与使用个人碳账户,以降低个人能耗、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在这本质问题的背后,银行个人碳账户建设正面临着宣传力度不够、应用场景待丰富、碳减排核算规则不统一以及数据存泄露风险等多项挑战。
"银行布局个人碳账户离不开强有力的市场推广,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吸引用户主动参与。同时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居民积极性的提升,银行必须要丰富产品设计、个人碳减排场景及激励机制,把碳账户覆盖到银行主要业务中,使用户从中受益,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教授刘澄表示。
据银保监会披露,2021年8月,衢江农商银行曾依托个人碳账户发放全国首笔个人碳账户贷款30万元。该行以个人碳账户积分为标准,将客户分成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这也成为当下银行探索个人碳账户奖励机制的重要尝试。
"站在银行的角度,希望通过个人碳账户提升用户在各类业务场景的渗透和使用频率,搭建一站式碳减排积分体系,但这种运营思路在用户侧并不现实。"薛洪言坦言。
他指出,站在用户的角度,金融交易产生的碳积分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附带品,对用户交易行为和平台选择的牵引作用很弱,用户依旧会在多家金融机构进行交易,导致金融交易碳积分的分散化,分散会降低金融碳积分的吸引力,进一步削弱其对用户行为的牵引和引导作用,最终结果可能是金融机构的碳账户创新走向平庸,与常见的签到送积分等运营活动无异。
据财经网金融了解,目前各家银行所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均依靠各自平台独立存在,用户积累碳积分的方式也是需使用特定银行的借记卡或者信用卡,尚缺少一个可以互通各个金融机构的平台真正记录个人低碳行为,避免重复计算等问题。
薛洪言建议到,为提升金融碳积分对用户的效用和牵引力,应努力实现个人金融碳账户的集中展示,比如可由云闪付牵头搭建统一的个人金融碳账户平台,统筹用户在各家银行的基础交易数据兑换碳积分,引导用户更多地参与在线交易、绿色交易,真正将碳减排的初衷落地。
与此同时,不统一的还有对于低碳行为产生碳减排量的核算标准。财经网金融了解到,银行为提升碳减排计量结果的准确度,多与其他机构合作引入专业计量模型。比如建设银行平安银行、昆仑银行合作或者依据的便分别是北京绿色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能源交易所。
此外,为了准确核算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银行需要在对应场景中获得授权使用与之相关的数据,因此在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等过程都存在泄露风险。
对此,刘澄介绍,各家银行现在正处于探索阶段,或者是在试点个人碳账户,目前还不能够统一个人减排核算标准。在试点过程中,经过国家有关部委、银行监管机构协调部署,或将形成一个联盟,逐步在数据采集、核算标准等方面达成统一、明确的规则。统一以后也能建立很好的交易机制,使得个人碳账户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荣耀、收益、服务等,真正激励用户发展使用碳账户。
(编辑: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