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保障增速全国第一 农险“广东样本”是如何造就的?
各单位职责明确,同时农险被纳入考核体系,使得广东农业保险加速发展。截至目前,广东已落地超200个农险品种,"保险+期货""保险+气象"、农险防灾减损等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
周亮
(资料图片)
今年1至9月,农业保险已经为广东810.45万户次农民提供风险保障超过2100亿元;广东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65.6亿元,同比增长超80%,增幅排名国内第一。
广东农业保险为何能加速发展?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变革?上海证券报近期就此进行调研。
告别"靠天吃饭" 农险撑起保护伞
总保费为1307万元,保障金额达1.86亿元——海大集团旗下的广州容大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容大水产")的这笔政策性水产养殖保单,无论是总保费还是保障金额,创下了今年广东同类保险之最。而公司只须自付20%的保险费用。
今年一季度,受寒潮侵袭,广东出现罕见的低温。由于水温下降明显,不少鱼因水霉病死亡。容大水产在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养殖一批生鱼,当时因水霉病致死的生鱼有2万多斤,公司最终获得了13万多元的赔款。有了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公司挽回了部分损失。
容大水产总经理吉磊称,政策性保险覆盖到养殖品种,对公司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广州市番禺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春雷介绍,在前述的那张保单中,政府补贴了八成保费,补贴金额达到1045万元。
在政策的支持下,广东已成农业保险增速最快的省份。
广东省财政厅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农业保险已经为广东810.45万户次农民提供风险保障超过2100亿元;广东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65.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0%,增幅在国内排名第一。同期全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增速为26.7%。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农业保险保费中约有50亿元来自财政资金补贴,占保费总额近八成。
黄春雷表示:"以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为代表的农业保险,实际上承担了政府的部分职能,可以为广大农户尤其是中小种养殖户撑起实惠、坚固的保护伞。"
科技端口前移 降低农业风险
近期,雷州市渔民李华培在手机上玩起了"云鱼塘",这片"鱼塘"就是其在雷州市唐家镇530亩的真实鱼塘。
"罗非鱼对于水温和水质要求很高,去年夏天的高温导致了很多鱼缺氧死了。"李华培向上海证券报展示了这款由保险公司提供的智能养殖系统。
手机设备中展示了鱼塘内的水质监测仪、增氧机、饵料机等设备采集到的水温、pH值、溶解氧等数据,数据通过图表显示,直观明了。"数据出现异常会及时警示。"李华培表示。
上海证券报从多家保险公司获悉,不少保险公司启动"保险+科技"策略,借助科技的力量把风险管理的端口前移,协助农业生产者化解风险,实现农业稳产增收的目标。保险公司由此也大幅降低农业保险赔付率。
"农业保险已被纳入农业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陈国煌近期表示,"引导保险机构加大资源投入,激励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防灾减损工作,充分发挥其在防灾减损中的市场功能、专业作用。
2019年至2021年,广东农业保险综合赔付率分别为74.68%、55.92%、78.3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防灾减损效果明显。
多部门联合建构农险制度保障
广东农业保险加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制度重构。各单位职责明确,同时农险被纳入考核体系。
陈国煌表示,农业保险工作明确由财政部门统一牵头落实,改变了多部门各自推动的分散局面。
上海证券报调研时发现,广东开创性地将各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情况纳入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此经验已被多个省份借鉴采用。
截至目前,广东已落地超200个农险品种,"保险+期货""保险+气象"、农险防灾减损等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
在太平洋产险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郁宝玉看来,广东农业保险最主要的增长点就在于地方特色险种和创新险种。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从传统的保种植、保养殖,发展到如今覆盖了气象灾害、收入损失、成本上涨、品质安全等多个维度。
"广东农业保险的政策重构是系统全面的。"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黄海晖表示,"农业保险最终要落在产品上,落在农业产业化上,而保险体系的搭建,使得做什么险种、怎么补贴变得一目了然。
(编辑: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