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钱,退休后才可以躺平?
一个人准备好多少养老金,退休后才可以躺平呢?
200万?还是500万?
《三联生活周刊》给出的答案是:退休后每个月的收入是退休前的70%。
这与诺贝尔经济学家罗伯特·默顿的观点是一致的:一个人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并不是由财富总额决定,而是由现金流来决定的;养老规划的目标,不是资产积累,而是为退休以后安排好替代性收入。
诚然,没有人可以预测自己养老一共需要多少钱,尤其是在这个越来越长寿的时代,我们养老的成本大概率会超出预期。只有和生命绑定的收入现金流,才可能确保我们不会“人活着,钱没了”。
而前面提到的70%,实际上是一个国际通行的标准。
按照国际标准,如果退休后的收入能够达到退休前的70%,基本上可以维持生活水平不明显下降。因此,国际上很多国家的退休金都是以70%的替代率作为标准来设计的,我们国家也不例外。2000年以前,我国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都在70%以上。
不过从2000年以后,养老金替代率一路下行,再没有上过70%。根据人社部最近发布的《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只有40.2%,创下了历史新低。
但事实上,很多人的实际替代率连这个水平都达不到。人大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接受《财经》采访时提到,他们在全国做过一个调查,60%的企业都是按照当地最低标准为员工缴纳社保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对照实际工资,很多人的养老金替代率会更低。
什么意思呢?
我来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的实际月收入是2万元,但公司按照6000元的基数为其缴纳社保,退休时他领取的退休金是每个月2400元。按照缴费基数和退休金的比例,他的养老金替代率有40%,但如果用退休金对照他退休前的实际收入,他的真实替代率只有12%。
如果企业足额缴纳社保,替代率是不是就会高呢?
对中低收入人群而言,确实是的,但愿意足额缴纳的企业只是极少数。
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答案还是否,因为社保缴费基数是有上限的,最高为本市上年度社平工资的3倍。如果你的工资远高于缴费基数上限,即便企业按最高标准缴纳社保,养老金替代率也是很低的,年薪百万的人,退休后的收入往往不到退休前的10%。
前不久一位上海的网友发帖称,自己妈妈一直在外企工作,从很早以前就开始顶格缴纳五险一金,原本以为退休后养老金会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退休了收入一落千丈,管你月入两狗(四万)还是年入百万,退休了就是七千块拿好。”
有人曾对比过2017年时北京各个收入阶段的养老金:
因为社保缴费基数和社平工资每年都会小幅调整,所以现在的养老金数据和2017年已经有一点差别,但各个收入阶段的养老金替代率,基本还是这个水平。
随着中国老龄化高原的到来,我国社保养老金发放压力日益增大,养老金替代率还可能进一步下滑,离70%的理想值越来越远。
银保监会原副主席黄洪也在央视财经某访谈节目上说过,退休前一万,退休后想拿七千,光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因为政府无法承担那么高的养老金替代率。
对我们来说,想要退休以后躺平,更多的是要靠自己规划准备。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早晚要面对的现实。
我建议大家通过养老年金来弥补退休后的收入落差,提高自己的养老金替代率。为什么推荐养老年金呢?
因为养老年金之外,我们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提供终身收入现金流的工具。这是房产、银行存款、股票基金等任何投资方式都无法实现的功能。
我以下面这款产品举例,40岁女性,年交10万,交5年,从60岁开始每年领取5.63万,只要活着,就能一直领下去。领取到90岁时,累计已领取约175万。
养老规划,宜早不宜迟。很多朋友觉得再过个十年规划也不迟,但如果将来经济不景气,或者遭遇职业瓶颈,原先预期的收入在未来难以兑现,老来很可能会陷入被动。
另一方面,越早规划,付出的成本越小。以上面这款产品为例,如果50岁投保,同样每年领取约5.6万,总保费要多出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