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子女都会不要老人?这位老人的做法太高明了!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
提问者说,她的奶奶87岁了,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一年内忘了所有人,连自己吃饭都不会了。然而直到现在,她仍是一个人住。她的6个孩子,有的办企业,有的是公务员,但都只是嘴上说得孝顺,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奶奶最疼爱的小儿子更表示“无能为力”。
“是不是人到了老年,就会被子女嫌弃?成为子女的累赘?”她问。
在三千多个回答里,有人分享了一个邻居大爷的故事,有趣,又引人深思。
这位大爷是一位退休干部,有着不错的退休金。老伴已经去世,子女都不跟他住一起,和很多家庭的子女一样,他们也只是偶尔才来看一看他。
大爷的老伙计们劝他把手里的积蓄分给子女,这样他们兴许会多来看看他,对他更好一些。但大爷没有这么做。
有一天,他把儿女都叫到家里,当着全家人的面公布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奖励”计划。子女周末来看他,每次给二百元油钱;带着孩子一起来的,孩子有红包;吃了晚饭再走的、留下过夜的,还有现金奖励和孩子的玩具礼包;生病住院来陪护的,一天给多少钱......
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开玩笑,他还把明细表打印了出来,签上字,给到一家一份。儿女们一开始不肯收油钱,他就专门去买了油卡......这么一来,子女们回家的次数果然比以前多了许多,小孩子们更是一放假就来,每到周末家里就热热闹闹的。
而他那些把积蓄一下子给了孩子的老伙计们,子女的表现几乎没什么变化。
图片
评论里很多人赞那位大爷“睿智”“高明”“深谙人性”。也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方法只适用于退休金高的老人。
一位朋友说,她的公公婆婆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更委婉一些。每次去看望他们,公公婆婆都会给她塞点零花钱,理由各种各样:“该买件新衣服了”,“最近瘦了该吃火锅去了”,“樱桃熟了去买点樱桃吧”......都是很自然很宠溺的借口。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激励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大爷的儿孙们以前很少回家,未必就是不孝顺,中年人工作压力大,孩子作业负担重,到了休息日也都懒得动了。而现在爱往家里跑,回去陪他的次数变多了,这就是激励的作用。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无关道德品质好坏。
但激励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人是会对满足感上瘾的,只有持续性的激励,才能有长期的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大爷那些把钱一次性给了孩子的朋友,孩子拿了钱跟没拿一样。
再说两个非常现实的例子。
去年新闻媒体报道过一位苏州老太太的故事,这位老太太因为拆迁分到了三套房子。她把三套房子都送给了她的孙女,约定由孙女来赡养照顾她。然而孙女拿到了房子之后,就对她不闻不问了,连她生病住院都没有去看望。
而另一位老人的境遇,与之截然相反。这位老人是我一位朋友的外公,膝下有一儿一女。老了以后,需要人照顾,又不想去养老院,就在儿女家轮流居住。朋友说,他们都非常欢迎外公来,为什么呢?因为外公每次来他们家,就把退休工资也带来,他的退休工资很高,每月都有一万多元。
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大家,把一部分资产通过养老年金转换成与我们生命绑定的终身现金流。一方面,可以为退休后提供源源不断的被动收入,补充社保养老金的不足,保障我们晚年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资产的形态不同,老来给到我们身边人的激励是完全不一样的。
40岁的女性,年交20万,交5年,从60岁开始每年可领取10.34万元,或者月领8789元。保证至少领取20年,20年后活着继续领,领一辈子。领取到90岁时,已累计领取3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