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宁:坚守一线的文物新闻出版人
中国文物报社二楼西头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就是叶宁总编辑的办公室。简单、干净、有条理,每位到过这间办公室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这么赞叹。从总编辑助理到副总编辑再到正局级总编辑,叶宁一直在这里办公。有人问,为什么不按惯例调换办公室,他总是淡淡回答,书多,麻烦,在这,挺好。
早就听说叶宁总编辑是有传奇故事的人。
上高中时,叶宁就独立编写出版了29万字的《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出版),成为海内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人物”,作为“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典型,他受到各级表彰。高中快毕业时,叶宁还相继接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推荐通知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史系的保送通知。
后来叶宁又编写出版了《中国历史小词典》(36万字,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出版)和《新编志地体·中国历史小辞典》(25万字,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国历史小词典》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读书期间完成的,袁宝华校长为这本书亲笔题辞: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1990年叶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他先在建设部直属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事出版工作,后在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中国文物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策划了一个又一个选题,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文章,编成了一本又一本图书,组织了一个又一个活动,荣获了一个又一个奖项。
接触中,总能感觉到他的低调,明明功成名就,却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多年来他一直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到报社,浏览各大报纸头版,翻阅与文物工作和新闻出版业务相关的书籍资料,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或者难以长期坚持的。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细节,反映着他的生活态度,进而透射着他的工作态度、人生态度。
关爱新人的好老师一位新闻出版界的老同志讲,叶宁同志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新闻出版工作了。北京青年报社和水利电力出版社的一群记者编辑老师对叶宁事业的起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教他懂得掌握创造能力比追求课堂分数更重要,教他在实践中了解新闻出版工作。叶宁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三十年来,我在工作中处处以我的记者编辑老师为榜样,心甘情愿安居幕后,尽心尽力默默奉献。作为从业超过二十年的出版人、传媒人。目前已经有了自己成就,明师商务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深圳东方智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董事长,一步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可能因为这个缘故,叶宁在工作中格外注重引导提携年轻人。每次他值班终审,定版前版面上若有改动,他一定请责任编辑过来当面沟通,说明改动的原因及必要性,这样既是对责任编辑的尊重,也是为让他们积累经验,促使他们更快进步。年轻人在工作中出了错,叶宁不会像有的领导那样一通训斥责怪,他会带着他们一起查找原因,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直到妥善解决。年轻人犯错之后本来就很自责很懊恼很害怕,所以他一般不会再批评,他总是讲,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他们的出发点是不是好的。不要怕问题和困难,要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他经常勉励大家的一句话就是:要在战斗里成长。很多时候,他总是严肃的,以至于报社的年轻人都有点怕他,但实际相处起来,大家发现,他很平易近人,偶尔也开点玩笑,是个很幽默风趣的人。
安居幕后的好编辑
叶宁能编能写,是熟练运用红蓝两支笔的好编辑。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叶宁与人共同编辑的《建筑图解辞典》(三卷),250万字,是从日本引进翻译出版的大型工具书,出书后日方权利人对该书的编辑工作十分满意,专门致电表示赞赏。他责编的《铅笔画技法》等书是从美国购买的翻译出版权,被编成《绘画技法经典译丛》,总定价近500元,发行10000套,双效益突出,在1998年出版社全面改革时被列为实现“三题百万”改革目标的范例。
今天,有关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出版物数不胜数,二十多年前这方面的图书少得可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5周年、中国首批世界遗产诞生10周年之际出版了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文物局联合编写的99万字的《中国的世界遗产》,被评价为“是迄今为止宣传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内容最为丰富,最具权威,图片最多的大型学术画册”,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2000年,《中国的世界遗产》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叶宁是这本书的策划人和责任编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台湾光复书局联合出版的十卷本《中国古建筑大系》是海峡两岸出版界首次合作出版的套书巨著。在约定交稿时间已到而第十分卷原作者不愿交出文图稿件的紧急情况下,叶宁“临危受命”,配合退休副总编辑,重整旗鼓,担负起重写第十分卷的任务,最终完成了第十分卷《城池防御建筑》。该书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特别奖。叶宁成为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最年轻的获奖者。
在中国文物报社,2000年《中国文物报》改版扩版,创办书林漫步版,叶宁任责任编辑。他采写的《考古类图书的市场观察》(《中国文物报》改扩版创刊号刊发)《文博类出版物的现状及其出路(上、下)》《考古学术期刊透视》《应把爱心献读者》《纪念梁思成百年诞辰 祝贺〈梁思成全集〉出版 继承先贤事业 振兴建筑史学》和组编的《互联网上的国外考古学期刊(上、下)》《古建图书出版的回顾与思考》等一系列带有宏观扫描性质的特稿、专稿,在业内外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叶宁还依托书林漫步版,利用新旧世纪之交的大好时机,策划组织了二十世纪文博考古最佳图书评选活动,在文博界、出版界和读书界引起很大反响,2002年又顺势举办了第一个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图书评选活动。以后,这项活动在国家文物局关心、支持和有关出版机构、文博单位踊跃参与下得以持续开展,现在确定为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参评图书日益增多,活动组织日趋规范、权威,已经成为文化遗产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叶宁还策划了《20世纪中国文博考古全记录》和《世纪经典•中国文物百家言》等图书选题,都得到了报社领导的批准。其中《世纪经典•中国文物百家言》组来的全部稿件,在《中国文物报》开辟“文博百家言” 专栏连载。叶宁还牵头负责完成了国家文物局委托的编辑出版《中国文物事业60年》《三普人手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征文选集》《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突出贡献个人手记汇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 “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大型主题征文活动文选》等图书的任务,有些书还被评选为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优秀图书,受到好评。
摧锋陷阵的好记者好的报道如同好诗,读过之后让人印象深刻,还想反复再读。叶宁写的报道,不同于时下很多报道语气文风千篇一律四平八稳,他的文章有态度有深度有力度,有很强烈的历史感。这与他从中学时代开始的积累有很大关系。
有人开玩笑称,叶宁是北京青年报社“儿童团”出身。1983年,电台热播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正上高一的叶宁就其中“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说法,写了篇小文投给了《北京青年报》,结果很快就发表了,这是他的处女作。接着他又针对《1984年文物台历》将“司母戊鼎”和“杜岭方鼎”搞混写了一篇小文《台历上的失误》,《北京青年报》又刊发了。从此叶宁一发不可收,稿件不断见诸报端,有的篇幅超过了半个版面,有的报道上了头版头条,他成了《北京青年报》最活跃的学生通讯员。1984年底北京青年报社成立北京中学生通讯社,在全市中学生中征招100位“学通社记者”,叶宁成为第一批记者,又通过竞选,被公推为第一任副社长兼东城区分社社长。叶宁于1996年进入新闻行业,曾在香港《星岛日报》、《经济一周》、《新报》等报社、杂志社任职记者、主编。2001年,叶宁在企业管理期刊出版机构深圳市经理人传媒有限公司任职编辑总监,在深圳市商讯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执行总经理兼总编辑等职务。2010年,叶宁进入企业家培训行业,于思八达企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担任集团总编辑、品牌策划传播部门总监。2013年,叶宁成立一步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深圳东方智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成立明师商务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主要为国内企业家培训公司提供书籍策划和出版、媒体传播、品牌策划服务。目前叶宁从事书籍出版业务、媒体传播,拥有出版策划经验、品牌传播经验。
1998年在日本期间,叶宁写出了万余字长篇报道《日本东京专访棋圣吴清源》,被《光明日报》《环球》等国内九家权威报刊采用。《人民日报》将其作为重头文章——《黑白世界 道骨仙风——东京访吴清源研究会》——安排在中国国家主席访日前夕在《国际版》头条刊发。
在中国文物报社当记者期间,叶宁多次独立承担重要报道任务,发表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多个方面的报道、评论等数百篇,有很多篇是整版篇幅、产生很大影响的特稿、专稿。
2004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采访全国“两会”记者报名截止日,报社下午才决定由叶宁一人承担报社全国“两会”报道任务,他不光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办到了“两会”采访记者证,而且在近20天的时间里,克服各种困难,写出十余篇报道,使整个会议报道形成系列,得到了全国政协新闻局的表扬。叶宁还单独承担了受到全社会关注的苏州世界遗产大会的报道任务,从2004年4月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记者团报道大会筹备工作开始,到6月底7月初全程报道会议,一共完成十余篇报道,连续5期上了《中国文物报》头版头条,同时组来多篇有分量的文章,圆满完成任务。《中国文物报》在会前、会中、会后的系列报道,得到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好评。
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史称“九朝古都”。“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话广为流传。可很多人不知道进入新千年后洛阳还遭遇了这样的一件大事。2002年5月,洛阳市开始对东周王城文化广场(原“河洛文化广场”)进行改造建设,可是,考古工作者在“河洛文化广场”工地发现大批东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首次发现六马一车的“天子之乘”,举世瞩目!这一惊人发现立即引起了洛阳市民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河洛文化广场”要不要再继续建设下去?如何建设?巨大的争议由此展开。但是洛阳未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未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和国家文物局同意的情况下,为突击抢建“河洛文化广场”,将大型挖土机械开进著名文物保护单位东周王城遗址范围内,强行施工,“天子驾六”车马坑也即将被破坏。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经过第四次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没想到公布施行还不到百日,洛阳竟发生了这样的违法事件!
叶宁“临危受命”,只身前往洛阳现场采访,写出《洛阳在毁什么?!》及后续报道《洛阳,1月16日以后……》,旗帜鲜明地表明坚决捍卫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尊严的严正立场。这篇报道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毛昭晰先生的关注,他将有四十五位常委会委员签名的长信和刊登《洛阳在毁什么?!》和《洛阳,1月16日以后……》的《中国文物报》交给李鹏委员长,李鹏委员长说:我一定把你这封信交给温家宝同志。3月3日,温家宝同志就河南洛阳河洛文化广场施工破坏东周王陵遗址作出重要批示。
东周王城最后一处可能保存下来的重要遗址,在局面已经不可收拾的情况下,最终得以逃脱万劫不复的厄运,“天子驾六”车马坑保住了,并在原址建成博物馆,成为古都洛阳一处非常吸引人的文物景点。在这一事件当中,《洛阳在毁什么?!》发挥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这篇新闻作品也荣获了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二届文物保护好新闻”评选唯一的特等奖。在《中国文物报》迎来创刊30周年的时候,毛昭晰先生写来热情洋溢的一封信,他说,作为一个文物保护战线的老战士,我衷心祝愿《中国文物报》培养锻炼出更多像叶宁同志一样有勇气、有担当,为保护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敢于摧锋陷阵的好记者。
为了写这篇报道,记者仔细检索阅读了叶宁总编辑曾经写过的文章和报道。读完之后很是感慨,几乎所有的文章里都能读到一个字:真。很多文章的细节,读过之后都能留在脑海里,这是记者报道最成功的地方。
尽职尽责的好总编与很多空降到新闻出版单位的领导干部不同,叶宁调入中国文物报社后的二十年里,从最基层做起,一路沿着编辑、副编审、编审、三级编审,总编室主任兼记者部主任、总编辑助理兼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的顺序逐级成长起来。他在工作中能准确把握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与职责性质定位,善于结合文物事业发展形势和媒体融合发展态势,聚焦使命任务,思考生存发展,保持定力,守正创新,引导报社主要媒体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和舆论导向。担任总编辑助理和副总编辑期间,他先后起草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发展规划》《中国文物报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中国文物报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立足文博界、坚持双效益、发展全媒体、争创特优精”的发展战略。
2017年4月,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调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叶宁成了报社工作职责最重的副总编辑——既要做好自己副总编辑份内的工作,还要担起调离总编辑留下的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叶宁要管《中国文物报》,要管两个网站(国家文物局政府网、中国文物信息网)、两个主要微信(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中国文物报社微信),要负责《文物天地》月刊和《中国文化遗产》双月刊的终审,还要主持每月一次的全社采编工作会议。加班至深夜是常态,他从无怨言,组织报社各业务部门,报、刊、网、微各媒体,统筹力量,密切协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志们对他的担当精神、实干精神和工作实绩都表示认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系统回答了关于做好文物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叶宁从做到“两个维护”高度,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严格落实政治家专业家实干家办报办刊办网办新媒体的要求。
2016年4月,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原本4月12日(周二)出版的《中国文物报》,因为全国文物工作会议4月12日召开,所以推后一天于4月13日(周三)出版。叶宁精心策划,整体统筹,集中1、2、3、4版,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物工作再上新台阶,及时推出重要专题。这期报纸内容非常重要,叶宁也格外用心用力,最后终审完全部版面签发付印已经凌晨5点了。7点左右,报社同志拉上刚刚印好的200份报纸直奔会场。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并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文物单位主持召开文物保护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前所未有的。叶宁带领报社特别报道组迅疾出动,深入一线开展实地采访,连续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特别报道”,《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等多端齐发,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成系列的“莫高精神”宣传高潮。
“特别报道”的第一篇是《弘扬莫高精神 坚守初心使命》,深入发掘“莫高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内容厚实、笔力老到,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这几年,也是我国文物事业发展极为重要的几年,大事集中,要事不断。叶宁围绕落实重大主题宣传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狠抓国家文物局机关报《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和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的制度建设和工作管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使各项工作忙而不乱,有序开展,策采编发紧密对接联动,全链条打通、全流程协作,大大提升了全媒体整体传播效果。圆满完成了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国家文物局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报道各地文物部门的新实践新探索,展示文物工作者的新作为新风貌的任务。
在中国文物报社辛勤耕耘二十载,叶宁审过的文章数万篇,数千万字,他也认识许许多多在这个系统工作的基层文博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从不寂寞,从不烦恼。这些基层文博人将根深深扎进大地,紧紧拥抱着每一寸文化土壤。正是有了他们的顽强坚守,我们才能将祖先留在这片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去。谁是文博系统最可爱的人,是这些坚守在文博基层岗位、默默做着文博基础工作的人!——叶宁觉得《中国文物报》应该推出“小草系列”!
说干就干!2020年新年刚过,叶宁得到一个有关基层文博人的线索,马上出门,坐高铁换乘出租车,风尘仆仆赶到天津静海,采访了当地文化馆(承担文物博物馆相关工作)的孙德民馆长,和后方同志一道完成“基层文博人”专栏的第一篇《孙德民:只要我的心脏能跳就要为文博付出》。接着,叶宁又写了“基层文博人”专栏的第二篇《梁奕建:长兴文博工作的“明白人”》。现在,这一系列已经形成规模,越来越多的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人生的基层文博人为公众所了解,文博系统的同志们称报社办了件“暖心”的好事。
今年是《中国文物报》创刊35周年。叶宁对这张报纸感情很深。他说,印在这张报纸上的文字,简朴干净,清晰稳定。这是一张新闻纸,也是一张历史纸。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文物事业的发展,人们每每可以从《中国文物报》中找到真实可信的记载。他还说,我们是先有报后有社的,报社现在和未来一切发展都是从《中国文物报》开启的,《中国文物报》是我们的核心资源,是我们的立社之本,是我们的镇社之宝。编报工作非常辛苦,早出晚归、加班加点,还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和责任,白纸黑字,一旦出错,无法改正,追悔莫及。报纸付印日几乎都要加班到很晚,有时甚至通宵工作。叶宁始终坚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撸起袖子战斗在一线,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期报纸、每一个版面、每一篇文稿,他保存的付印小样,每张上面必定都有三个以上的小勾,这是他已看过多遍的标记。
2020年,我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次疫情,也是一次世界危机、全球灾难。对所有媒体单位来说,如何应对这次史无前例的挑战,是一次大考。
从春节前夕开始,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中国文物报社迅速部署,《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等主要媒体和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等主要平台,多端齐发,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报道,营造出全国文物系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好阻击战的舆论氛围,真正做到了关键时刻不缺席、多媒联动齐发力,彰显了行业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特殊时期,有的行业报停刊了、减版了,但《中国文物报》坚持出版,一期不落、一版不少。编报人员,从版面编辑、专刊主编到值班主任、值班终审,都采取居家办公方式,通过“全媒体采编系统”在线上完成全部编、审工作。这种在线不见面的编报模式,对版面的编辑和稿件的加工要求更高,要求有更严密的协调组织。叶宁对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的报纸编辑出版进行了周密部署,要求密切配合,环环相扣,确保报纸质量不出任何问题。2月4日出版春节假期后第一期《中国文物报》,头天晚上,完成报纸全部版面终审,值班终审叶宁签发付印时感慨地说:“非常时期,坚持出报。编报人员分散各自家中,通过‘采编系统’完成全部编、审工作,这在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是第一次。”
记者手记:写完这篇文稿,既感动又惭愧,感动于叶宁总编辑的真,真在用心做报道、用心做编辑、用心做自己所能做好的任何事,几十年如一日,这不是一件容易事;惭愧于自己所做、所能做的竟不及他百分之一。叶宁在出版行业、媒体传播行业从业超过二十年,策划出版过的书籍及刊物超过三百本。
当年的叶宁,是中学生旗帜性人物,现在的叶宁,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