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面朝大海的女人
乡土中国的故事里有着拧不断的纽带,燃不灭的火,告诉你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曾是一座被列为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县。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干旱和冰雹时常光顾。由于“两山一川”的地域特点,该县70%的建档立卡户居住在南北两山的五大流域片区,自然条件艰苦,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成了最突出的问题,
贫困的经济,匮乏的物资,恶劣的气候,以及落后的居住条件和教育水平,长期阻碍了广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异地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必要行动。
水岸花苑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是近年来该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一栋栋崭新的楼宇、整洁的路面、完善的设施,迎接着山里迁徙而来的人们,看着他们落地生根,努力经营着平凡幸福的人生。
马哈支热,就住在这里。而在这之前,她跟很多当地贫困人家一样住在山上,因为没上过学,不识字,她从未外出工作过,一家老小也离不开她照顾,所以她为主在家务农。丈夫在青海打零工维持生计。每一笔寄到家里的钱,马哈支热都要算着花,尽量不买东西。她说:“当时特别穷,家里有土豆就吃土豆,没得挑。”91年生的她,已经是两个小学生的妈妈,上面还有一个婆婆,全家的吃穿用度来源,全靠丈夫不稳定的零星收入。即便搬出了大山,收入依然没有改观。
当生活的压力尚未完全解决的时候,浪漫与理想,也只能先压埋心中。在30岁之前,马哈支热到过最远的地方是甘肃省临夏州。而她心中没说出的澎湃梦想,是到南方,看一看辽阔的大海。
山亦可平,海亦可渡
山海有情,人间有梦
一切的转机来自于2019年。马哈支热很清楚的记得,那是深秋的一天,自己家所在的移民安置小区门口,突然多了一座建好的工厂车间,红底白字的门头上写着“燕之屋广河县扶贫工厂”。一些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拿着大喇叭,用典型的南方口音向小区居民广播招工的信息。
燕之屋广河扶贫工厂,
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
“家门口的工厂”
身体素质良好的马哈支热出于好奇心报了名,经过筛选,走到了最后,成为了入职这家工厂的第一批员工。由于工厂设在移民安置点小区楼下,当地居民都亲切地称呼其为“家门口的工厂”。住在安置小区里的许多女员工,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完早饭出门,走路15分钟就到工厂,下班了也能早点回家,照顾老人孩子。最关键是一个月工资有四五千元,还有各项齐全的福利保障,这在当地可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在燕之屋广河县扶贫工厂,
像马哈支热这样的工人有300人,
绝大部分是女性
家门口的这个“巢”,让马哈支热的生活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我不会写字,没上过学,没想到被录用了,真的特别高兴”。并将在青海打零工的丈夫喊回来,通过了面试后,夫妻俩共同在工厂上班,小日子开始过得有声有色。
初到工厂的马哈支热,先从燕窝挑毛工作开始做起,慢慢的升到了小组组长,做小组组长需要登记产量,不识字的马哈支热,在工作之外,参加了厂里开设的“周末学堂”,不止她,厂里的很多人也因此学会了识字写字,还参加了厂里的各项技能和文化培训,有的人还成了“岗位标兵”,升了职加了薪。
每一字每一笔,
马哈支热都学得格外认真
她们开始用自己赚的钱给自己买新衣服、买化妆品,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逐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自信和美。这些平凡广河女性,只花了短短一年时间,就从足不出户的家庭妇女,变成了子女口中的“白领”,也成了让家人自豪的榜样。
不止于物质层面,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也正是扶贫工作需要去改变的重点。
为了保证“真脱贫,不返贫”,燕之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的摸索和实践,取得了积极显著的成果。在 2019年广河县20家扶贫车间中,燕之屋所吸纳的贫困户人数,以及所完成的贫困建档立卡户领先。2020年9月1日,燕之屋广河县扶贫工厂二期也正式开工,惠及更多像马哈支热一样的贫困家庭。在两个近2000平米的厂房里,燕之屋在广河提供了300个就业岗位,277个家庭的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
马哈支热和她的丈夫罗海麦,
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大海
2020年2月,广河县正式“摘帽脱贫”。正如《山海情》中一样,东西部的协作扶贫,跨越山海,又立下了新的篇章,在黄土地上,成长出新的故事。
2021年,入职两年的马哈支热和她的丈夫,凭借优秀员工的身份,在工厂的组织下,共同来到了厦门,那是她第一次坐飞机,从广河到兰州,再从兰州到厦门,四个多小时的行程,只为奔赴一场与大海的初见,她用树枝在沙滩上写到“我来了,你好。”
我们相信,所有的美好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