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知乎“商业化”遭质疑

首页 > 百业 > 生活 > 正文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知乎“商业化”遭质疑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报道,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谈起知乎,人们最大的质疑还是在“商业化”这个点上。

  包括其自家大V在内,每天有一万个知乎er在教周源(知乎创始人)怎么经营。

  大家总觉得,知乎估值上不去是管理层能力不行,以至于这么好的一个社区,或者说,一个曾经那么好的社区,变现道路却走得如此泥泞。

  近两年,媒体们习惯性从“头痛医头”的角度出发,围绕着商业化这一重大隐患,反复讨论。

  却鲜有人再回到一切的出发点,重新琢磨:知乎的商业价值,到底在哪里?

  B站和知乎的成立时间,相差不到一年。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指出,同样是社区,同样从小而美走向大而全,同样在2017年之后的关键词都是“破圈”,同样都被最初的用户诟病称“不像从前”。

  然而,如今的“小破站”在纳斯达克拿到了将近300亿美元的市值。

  而另一边,迟迟无法上市的知乎,在去年F轮融资后,据接近交易人士表示,当时知乎的估值在35亿美元左右。

知乎吉祥物“刘看山”

  十倍的差距,到底差在哪?

  众所周知,知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字,而B站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则是视频。

  关于这两点之间的差异,无论从各位的感性认识还是各种分析研报的数据表示,人们都清晰地看到了“信息接受门槛”低的内容载体,对“信息接受门槛”高的内容载体的冲击。

  就信息门槛而言,长图文>段子>音频>视频>短视频。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指出,而去年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的《2019互联网报告》也表示,从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中国短视频APP日均使用时长从不到1亿小时,增长到了6亿小时。

  势不可挡。

  但仅此一条,并不至于带来十倍的差距,这就要谈到两家社区的立身之本。

  B站的创始人徐逸,是一个略带天真的二次元死忠。

  2010年,徐逸每个月在B站上要赔几万块,多少有点撑不下去。

  随后,A站老板陈少杰(后创立了斗鱼),提议出资200万合并B站。

  前期的谈判很顺利。

  但在谈判的最后阶段,陈少杰当时的助理表示,以后要将新网站做成视频版的猫扑,做视频版的二次元网站没前途。

  徐逸直接发飙,撂下一句“看不起我们二次元,就不跟你们做生意。”

  甩手而去。

  随后,以天使投资人身份介入并最后全职加入B站的陈睿,也同样是从小看着七龙珠、圣斗士、城市猎人、乱马1/2的二次元爱好者。

  另一边,知乎的创始人周源和张亮则是乔布斯的迷弟。

  知乎的前身是一个名叫“Apple4us.com”的群体博客。

  起初,Apple4us上只有几个爱好者在讨论苹果产品,但随着时间推移,张亮拉来了大量新作者,有软件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乃至数学研究者,时尚人士以及几位作家。

  所有人聚在一起,提出问题,经历激烈的脑力碰撞,进而提出更多新的问题。

  基于该雏形,2010年知乎正式推出。

  一开始,知乎实行的是邀请制。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注意到,最早的种子用户有200名。既有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企业家,也有一批我们虽然没听过名字,但在各自领域中极为优秀的知识开拓者。

  在知乎前40天,他们共同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也为知乎奠定了专业、认真、友善的社区氛围。

  在周源的自传中,他将这200位种子用户描述为“无法忍受当时互联网上糟糕和不负责任的精神食粮的开拓者”。

  2015年,陈睿指出:“B站是一个基于兴趣的社区,用户之所以聚在这里是因为周围的人和你有相同的兴趣和文化共鸣,假如这种共鸣消退了,那就不是B站了。”

  另一边,早在2010年10月,知乎团队的一封内部邮件就写着:“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地挖掘和利用。”

  不知道比B站高到哪里去了。

  02 基本盘

  B站之所以成为B站,基本盘建立在二次元之上,年轻、有趣、好玩是它的核心价值;

  知乎之所以成为知乎,基本盘建立在高阶优质内容创作者以及相应读者群中,认真、有料、高质量信息是它的核心价值。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指出,在破圈过程中,B站遵循着这一内核逻辑,将泛二次元用户作为自己的的第一增长曲线。

  随后,年轻、有趣、好玩的视频内容爱好者,被吸纳为B站的第二增长曲线。

  而另一边,知乎想照搬这一套,则有诸多难点。

  相比于“二次元群体”,“高质量内容爱好者”实在是一个太难统计,且过于模糊的“标签”。

  据iresearch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的泛二次元用户规模为3.9亿。

  而这一数据几乎每年都会更新。

  相比之下,我们从未听过“中国高质量内容爱好者”的人数是多少?

  更底层,更普世的价值导向,给知乎带来的却是更模糊,更巨大的不确定性。

  2012年末,知乎团队明显感知到了邀请制的局限性,称“就像是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

  当时知乎的注册用户数量为40万,就已经摸到了该社区第一增长曲线的天花板。

  沿用最初逻辑,知乎的第二增长曲线应当来自吸引足够多的“高质量信息的读者用户”。

  但彼时的知乎,在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贸然转向了“全面开放注册”。

  进而,在市场土壤的选择下,半推半就地将其第二增长曲线过渡在了“有趣”这一维度,开始了第一次下沉。

2017年末,知乎又开始第二次下沉

  在那一年,知乎的注册用户从40万激增至400万。

  同时,社区本身的知识浓度遭到稀释,原先的专业内容创作者的核心地位被逐渐取代,“认真你就赢了”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

  蹭热点、抖机灵、晒美照等手法,成了新一代的大V成长途径。

  其中,“编故事”和“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X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的句式兴起,成为知乎这一时期最为明显的两大特征。

  人类有追求高质量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有追求有趣的欲望。

  但前者是神性,后者是人性(毛片是兽性,btw)。

  挖掘神性,是教育、政治、宗教的任务,而迎合人性,正是商业价值的所在。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指出,作为一家商业机构,知乎选择拥抱“有趣”而不是去教育市场,其实是十分理智的行为。

  但与此同时,知乎又无法完全抛开“高质量信息”的标签——知乎之所以成为知乎,就是以该标签作为存在前提。

  因此,这样二元并存的内在割裂,一直以来都伴随着知乎一同成长,并在知乎的每一次争议背后,若隐若现。

  2018年,知乎的联合创始人张亮在知乎的一条想法上写道:

  “有个朋友说他们公司的HR哭着说不敢再招知乎大V了,华而不实且心态不好。这方面我相当赞同。”

  此言一出,迅速在知乎内部引起了广大用户的不满。

  事实上纵览整个中文互联网发展史,持股创始人亲自下场手撕自家大V的场景也是相当少见。

  按理说,哪怕就是为了生意,那也该吹捧自家大V还来不及,岂有自毁长城的道理。

  但张亮显然不认为眼下的知乎大V,可以代表该平台理想中的最高水平。

  或许在其心中,也同样深切怀念着2012年之前的那个知识问答平台。

  商业化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报道,知乎的基调是A型血,但在成长过程中却一路奔着B型血去迎合。

  当人们以“用户活跃数量”这一片面维度来衡量知乎的商业价值时,这样的割裂感尚且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而一旦面临商业化的综合大考,这种割裂感就会无限放大,最终成为横亘在知乎面前的一道巨大鸿沟。

  价值观割裂,则用户画像不明。

  用户画像不明,则无法清晰地镶嵌入商业世界的大齿轮里。

  外部商业角色不知该如何利用,内部也无法凝结出明确的用户需求,则商业化屡战屡败。

  还是以B站来对比。

  招股书显示,B站82%的用户都是Z世代群体(出生于1995~2009年)。

  近期在2020年B站营销伙伴面基大会上,B站副董事长李旎则进一步透露,每两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在使用B站。

  那么,作为品牌方,年轻人意味着你企业的可持续性,针对这一点,你会选择去哪里做推广?

  于是,B站从头部到腰部的up主,都“恰饭”成功。

  作为学者,年轻人的思想意味着着祖国的未来,针对这一点,你会去哪里传播理论?

  于是,从罗翔到温铁军,都在B站安营扎寨。

  而上述这两种优质内容创作者,又进一步构成了B站自己的护城河。

  年轻即未来。年轻,就是B站的黄金优势。

  另一边,趣味性导向的氛围,使得该平台用户对up主的“恰饭”行为并不会太反感。

  只要不违背基本道德,粉丝甚至会为自己喜爱的KOL“恰上饭”而感到高兴。

在年轻和有趣的清晰定位下,B站做游戏,搞直播,乃至冲电商(二次元向),均无往而不利。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反观知乎,你说它的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从一开始,知乎的定位就更高级,更底层。

  因此,“去年龄化”是该平台的第一个特征——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有对高质量信息的追求。

  在理想状态中,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是知乎的用户,而这些用户,都具备“理性”、“认真”、“友善”、“敬畏专业”的显著特征。

  但在发展过程中,这一核心特征显然没有保存下来。

  理性没了。

  在许多热点事件的问答下,回答区中与其说在观点碰撞,倒不如说是民意的情绪集结;认真没了。

  有的人玩得开心,将知乎当做过去的贴吧使用,兴之所至,三个字也可以是一篇回答;友善,不谈了。

  而跳出原有框架后,热情?单纯?消费冲动?头脑简单?头脑复杂?

  到底哪个词能代表知乎用户?没有,很模糊。

  谈起知乎,人们更多提起的是虚荣,自大,是网友口中的“逼乎”,以及张亮口中的“华而不实”。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指出,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公平,但正面倘若不突出,那部分显眼的负面,就成了外界的全部印象。

  拿不出用户画像,或者只有负面的用户画像,那么知乎所具有的,就只有最基本的流量价值。

  可如果单拼流量,那么在商业化的路径上,与知乎构成直接竞争的,就包括快手、抖音、优爱腾,乃至微信。

  溪流太小,知乎跳进大海里。

  可大海里,有鲨鱼。

  回到原点的质疑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话题。

  一家企业,如果持续多年都能融到资,但迟迟无法上市成功,其背后的原因有两个:隐患未决,但公认有价值。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知乎迟迟无法上市的原因仅仅是“商业化”道路困难。

  但本文认为,知乎的最初的“公认价值”是否还存在,需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就算知乎坚持了最初的理想。

  那么,“高质量的社区氛围”和“一流的内容生产者聚集地”这两大优势,是否真的能在眼下以及未来的商业环境中赢得足够多的受众,也同样存疑。

  比如知乎最初的模仿对象Quora,始终坚持初心,在保持社区调性的前提下克制成长。

  但至今的该平台也没有摸索出广告之外的盈利模式,而其估值也只有20亿美金。

  另一款坚持伟大理想的产品维基百科,到目前为止都一直靠网友的捐赠维持,是一家非盈利机构组织。

  再回到文首的两个问题,在我看来,第二增长曲线的选择偏离后,知乎最初赢得众人认可的核心价值已经被稀释了。

  宇博证券郭泰来内容学院指出,而这种非融合性稀释带来的用户画像模糊,直接导致了知乎的商业化之路如隔山海。

  第二,知乎最初的核心价值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商业意义,这一点同样存疑。

  在知乎身上,理想主义是其最早的出发点,也是元命题。

宇博证券有限公司(中央登记编号:BIC697),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之交易参与者(经济编号: 5310),2017年成立于香港 。跨越时光,一直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证券服务。宇博不仅继承传统,秉承“客户价值第一”的理念,坚持提供高品质、低收费的 服务,亦拥抱新潮流,提供多元、稳定的网上及手机交易通道,使客户安心快捷投资。同時,宇博拥有丰富经验的交易及客户服 务团队,迅速处理您的请求。客户的成功就是宇博的成功,让我们携手共进。

(本内容属于网络转载,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不作买卖及投资依据。)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