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发力 向“绿”跃升 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
近期,省区市经济年报出炉。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万亿元,同比增长5.8%,实现省区市经济总量排名位次晋升,达成近年提出的“闯新路 进中游”发展目标。经济高增长背后,反映出内蒙古努力破解资源依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之变。
“在煤炭等主要能源产品价格走低、需求不足的情况下,2024年内蒙古仍能实现非煤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2%,体现出全区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对传统能源依赖度降低的发展趋势。”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龚明珠说。
数据显示,2024年,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伏和新材料产业发展亮眼,2024年,单晶硅产量92.1万吨,增长55.2%,多晶硅产量87.8万吨,增长98.3%。
沙漠深处,一块块光伏板汇聚成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广袤草原上,一台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巍然挺立……在内蒙古,很多人会被这样的“风光”大场面所震撼。近年来,抓住“双碳”战略,借助充足的风光资源和广阔的可开发土地,内蒙古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抓住多重政策机遇,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产业关键词正在从“羊煤土气”转变为“风光储氢”。
龚明珠介绍,在新能源开发等投资热的基础上,内蒙古产业结构转型同步推进。内蒙古改变“挖煤卖煤”“发电卖电”老路,统筹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协同建设,全力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努力把自然和地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地区持续发展。
走进鄂尔多斯市晶澳光伏全产业链低碳示范基地项目工地,这里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厂房、办公楼拔地而起。这个总投资280亿元的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该项目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拉晶、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行业垂直一体化生产基地。”鄂尔多斯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黄伯韡说。
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在全国率先破亿,达到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内蒙古能源局副局长陈铮介绍,内蒙古已形成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5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3050万千瓦、氢能装备产能450台套、储能装备产能200万千瓦时,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产值超过1.2万亿元,有望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内蒙古还抓住了另一个风口产业——绿色算力产业。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的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载满智算服务器的一排排黑色机柜嗡嗡作响,指示灯不时闪烁。该中心智算能力规模高达每秒670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填补了我国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等领域所需算力的缺口。
这是内蒙古发展绿色算力产业的一个缩影。国家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后,内蒙古成为全国八个算力枢纽节点之一。内蒙古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局长吴苏海介绍,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入内蒙古过程中,当地充分发挥绿电优势打造绿色算力产业,目前已投入运营的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超80%,有力提升了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含绿量”。“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算力总规模达到9.4万P,其中智算8.7万P,居全国第1位。”
绿色算力、生物医药、低空经济……大草原上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走进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口蹄疫灭活疫苗车间,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穿梭于大大小小的金属罐之间。“金宇生物攻克了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和千倍纯化浓缩工艺,成为参与制定国家口蹄疫疫苗质量检测标准的牵头企业。”公司车间经理邢瑞介绍,金宇生物目前在口蹄疫疫苗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0%。
一个兼收并蓄、内外交融的大市场,见证着内蒙古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并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的历史征程。2024年,内蒙古新缔结3对国际友城,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通辽保税物流中心获批,甘其毛都口岸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满洲里铁路口岸互贸区封关运营。呼和浩特海关关长张彦说:“2024年,全区陆路口岸货运量超1.2亿吨,进出口总额超2000亿元,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50%以上。”
“‘十四五’前三年,内蒙古以年均1.5%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速和15.7%的固投增速,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龚明珠说,2024年内蒙古单位GDP能耗下降3%,提前一年达到“十四五”规划控制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向“新”向“绿”特征非常鲜明。
多重优惠政策叠加,则为内蒙古经济高增长提供了外部助力。内蒙古同时享有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北”工程攻坚战等国家重大战略及系列试点平台示范政策。2023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出台。面对重大政策利好,内蒙古大力实施政策落地工程,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
2025年的这个春天,内蒙古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