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建设"博物馆之城"观察:一座城与博物馆的交融发展
元宵佳节,始建于1881年的吉林机器局旧址人头攒动。游客中心内,孩子们争相猜着字谜,笑声此起彼伏。青灰色的百年建筑,焕发出新的文化光彩。
自2023年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以来,吉林市通过活化历史建筑、修缮遗迹,打造街头的文博场所。越织越密的文博网络,不仅唤醒了沉睡的文化资源,更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以文塑城:唤醒沉睡文化资源
“以前只知道这些地方有遗迹,没想到背后藏着这么多故事。”出租车司机张兆勋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但谈及近年开放的文博场馆与历史遗迹,他坦言:“现在才真正认识吉林的历史。”
登上松花江右岸的东团山,远眺便可看到蜿蜒的江水绕过城市。其形态宛若“大江弯弓”,被吉林市民视作当地的“老八景”之一,也让东团山成为市民、游客登高休闲的热门地点。
但鲜为人知的是,不高的东团山早在汉代就曾是民族政权扶余国的都城所在。高出地表数米的土垣,已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打。丰满区文化馆馆长姚则闻说:“过去已有多支考古队伍对这里进行挖掘,但相关资料一直没法以可视形态让公众了解。”
2024年春天,为了让这段珍贵的历史与公众见面,当地政府对东团山遗址周边的道路进行重新铺设与修缮,并在原有房屋的基础上,开设了讲述扶余王城历史的陈列展。
在吉林市,像东团山这样新近开放的历史遗迹不在少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占比超过吉林全省的四分之一。在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过程中,吉林市对18家文博场馆进行了升级改造、重新建设。开放的大门,让更多人对吉林市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
位于市中心的吉海铁路总站旧址,始建于1928年,是东北第一条中国人自主建设铁路——吉海铁路的火车站房。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酷似雄狮伏卧的外形与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许多影视作品用于取景,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
长期以来这座建筑不对外开放,让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失所望,同时也让“吉海铁路”的建设历史尘封。
2024年9月,经过改造的吉海铁路旧址对公众开放。建筑内,复原的车站场景与百年前地砖、暖气相映成趣。现场的工作人员刘宇航说:“旧址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游客已突破20万人,在历史建筑中拍照打卡成为热门。”
以文筑城:建设城市“文化客厅”
“参观过的博物馆很多,馆里面有图书馆的还是头一回见到。”元宵节傍晚,吉林建制博物馆一层的阅读空间内,市民宋海燕正读着一本讲中国传统节日的书籍。
她所在的这座建筑位于松花江畔,始建于1932年,是当时伪满洲国吉林警务厅的所在地,此前一直作为政府的办公楼使用。
2024年夏天,修缮后的建筑以“吉林建制博物馆”的身份正式对外开放。馆舍除在二层设置了“吉林建制展览”讲述吉林市的建设历史,还将一层划出了文创中心、咖啡厅、公共阅读空间等功能分区,并先后举办了一些图书签售活动。
馆舍运营方、吉林市文旅集团项目负责人韩超说:“博物馆从建设之初就立足于为市民、游客打造一个休闲的去处,而不仅仅是作为展览使用。”
同样在2024年开放的吉林机器局旧址,也规划了相关阅读空间。元宵节当天,除了猜灯谜等传统活动外,馆内的阅读空间还举办了现场制作花灯的活动。
吉林机器局展览馆馆长杨瑷侨说:“市民、游客对各类文化活动的需求很大。春节期间举办的系列活动,让馆内的人流量翻倍增长。”为此,杨瑷侨计划利用吉林机器局旧址的空间,探索在春夏时节举办露天电影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
文博场馆不仅是休闲的场所,也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舞台。每到周末,吉林市的各个博物馆总会出现一群“小蓝衫”——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志愿讲解员。他们用中英文为游客讲述展品故事,稚嫩却专业的讲解赢得连连称赞。“孩子讲解完特别自豪!”家长毛宇感慨。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客厅,孩子们在这里向游客传递历史,既锻炼孩子们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增进孩子们对吉林历史的了解。”活动发起人易霏介绍,自2024年吉林市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以来,已有超过300位儿童志愿者获得了12个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的聘书。
以文兴城:激扬城市发展活力
“这是您的参票,请收好。”春节期间,刚刚开馆不到一个月的吉林官参局博物馆,成为游客领略人参历史的重要打卡点。
馆舍内,身着清代服饰的工作人员,以情景互动的形式,向观众讲述着人参采挖、使用、管理的历史。独具特色的展览形式,不仅每天吸引数千观众,还带动了相关人参产品的销售,最多一天创下近两万元的销售额。
成立于清乾隆年间的官参局,是当时宫廷专职从事人参采集与销售的机构,曾对人参产品制定过严格的品质标准。
“官参局博物馆挖掘和展示人参使用的历史,一方面是希望更多观众通过展览认识人参、了解人参,另一方面也希望为相关产品提供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价值。”吉林官参局项目负责人廖敏说,“项目团队正在申请‘官参局’的商标与网店。希望结合人参文化,做好‘人参皂’‘人参面膜’等各类人参产品的经济文章。”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扩大特色优质产品、供给培育消费场景等举措。
吉林市在“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过程中也积极探索丰富传统消费场所文旅业态,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当地河南街上的百年饺子馆“新兴园”,便藏着一座记录了当地民生演化的“史话博物馆”。
从百年前的旧家具、旧戏服,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喜爱的“三转一响”,这间藏在饺子馆中的博物馆,用2000多件展品还原了吉林市民百余年来的生活变迁。来自上海的游客顾家怡说:“等餐的同时,还能看看展览、了解一些城市的过去,让人非常有收获。”
“新兴园”总经理张立坤说:“老字号企业能够保持经久不衰,除了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外,还要有独特的文化优势。新兴园饺子馆用文化赋能,走出了一条新兴之路。”
2025年春节期间,吉林市掀起“文博游”热潮。市博物馆、文庙博物馆、满族博物馆客流创新高,新建场馆亦人气火爆。
吉林满族博物馆宣教部负责人杨超说:“屡创新高的客流量,离不开‘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集群效应。”在她看来,松花江两岸,从历史中走来的博物馆正与一座城市发展交融,让北国江城愈发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