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旅游景点介绍,色达旅游景点介绍图片欣赏
四川攀枝花“小色达”,600年历史神秘古村,冬季反向旅游首选地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位于四川省川西地区的色达“五明佛学院”,这里因漫山遍野的红房子,吸引无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慕名而来,是目前川西地区非常受欢迎的热门旅游打卡地之一。
其实在四川攀枝花的江畔,也藏着一个被称为川南“小色达”的村庄,这里不但有成片的红房子,同时还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自然村落,被称为“中国彝家第一村”。
它以其独特的彝汉融合文化、古朴的民居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吸引着外界的目光。这个藏在深山中神秘又古朴的宝藏村庄,就是迤沙拉村。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迤沙拉村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坐落在攀枝花南端江畔的大山深处,地处四川、云南两省交界之地,是攀枝花乃至四川省的“南大门”,108国道贯穿其间,自古以来就是川、滇的重要交通枢纽。
由于地处江河谷区域,即便是寒冷的冬天,迤沙拉的日均温度也在20度以上,冬季过来游玩小住非常合适。
制图
迤沙拉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名来自于彝语,意为“水漏下去的地方”。因迤沙拉所处的地形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易积存,全部流入地下暗河,全村的生活用水都来自于这条暗河。
村子的形成与明朝的一次军事政策有关。明朝初年,朱元璋派遣了一支30多万人的庞大军团,远征云南,史称“洪武开滇”。明朝政府在云南实施屯军政策,其中,迤沙拉是一个主要的驻扎地。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当时,士兵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姑娘通婚,形成了一个个彝汉混血家庭。由于这些将士主要来自南京、安徽、浙江、江西等地,他们在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延续了江南文化的精髓,使迤沙拉村产生了独特的俚濮彝族文化。
俚濮中的“俚”指女性,“濮”指男性,“俚濮”就是勤劳智慧的女子和健壮勇敢的男子。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全村面积34平方公里,目前全村共有518户,人口2245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自然村落。
迤沙拉村依山就势而建,现存建筑多建于清康熙年间,有着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融合了彝族传统民居风格与江南水乡的特色。
民居多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家家都有院落,一正两厢,四合五井,白墙青瓦,高瓴飞檐。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行走其中,看这精美的瓦当、工巧的檐牙、透雕的木窗……街巷幽深,木瓦房错落有致,真让人有种漫步于江南水乡的感觉。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迤沙拉村,有“张、起、纳、毛”四大家族,他们的祖先是“洪武开滇”“屯兵戍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也是与本土彝族文化融合的参与者,他们在迤沙拉的民族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大家族享有“张家酒坛子、起家车轮子、纳家包谷子、毛家笔杆子”的美誉。
张家酒坛子,是指张家人极高的酿酒技术,不论是用玉米还是大米,都能酿出美酒,深受当地人欢迎。
村中建有酿酒院落,游客在这里不光可以了解张家醇熟的酿酒文化,还能品酒饮酒,亲自动手体验调酒。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起家车轮子,是说起家人头脑灵活,脑袋像车轮一样转得快,生意做得好。
起家巷内著名景点就是百年老宅起家大院,这是一座江南民居特色的四合院,流火图案的瓦当极具彝族文化特色,是彝汉民族团结融合进步的见证。
毛家笔杆子,指毛家人善读书,舞文弄墨有一套,历代耕读传家,是当地的文化大家。
纳家包谷子,指的是纳姓家族勤耕善种,以劳动发家致富,用双手辛勤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是村里种庄稼的好手。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古树观景台是来迤沙拉旅游的必经之地,它依照攀枝花文化名片——苴却砚的形态设计建成,旁边建有诸葛亮五月渡泸喜得七星砚雕像,百年红椿古树四季常青,见证着迤沙拉岁月历史和春秋流转,在此可以纵观迤沙拉村的全景。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漫步在迤沙拉,耳边时常传来带有江南丝竹韵味的音乐,这是村里的老人们用三弦、笛子、唢呐等民间乐器演奏出的“谈经古乐”。既有宫廷音乐的悠然婉转,也有江南水乡的小调韵味,深受民众喜爱。
谈经古乐是表达俚濮人宗教信仰、祭祀神灵、祈求上苍赐予幸福的谈经古乐曲,2009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游览迤沙拉村,除了欣赏独特的江南徽派建筑,见证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可以登上江大峡谷观景台,这里是“四川100个最美观景点”之一,站在海拔1450米的玻璃栈道上,可以将江大峡谷壮阔的景色尽收眼底。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当冰天雪地的冬季到来,迤沙拉却是一副阳光明媚,赏花正当时的景象。每年11月至第二年2月,粉红冬樱花正在迤沙拉浪漫盛放,极致浪漫扑面而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处处都有冬樱花的身影,灿若云霞,美不胜收。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迤沙拉村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伫立在田野中的隐山岚民宿,是迤沙拉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民宿专门为游客设计了网络直播的区域、咖啡休闲区,提供会议、餐饮服务,有露天帐篷,夜晚可以观看迤沙拉的璀璨星空。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迤沙拉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国最美古村落”“十大四川最具保护价值村落”,这些荣誉无一不彰显出迤沙拉村的文化价值。
在迤沙拉,你可以看到风光旖旎的景色,感受凉爽宜人的气候,欣赏古老悠扬的谈经古乐,观赏热情豪放的彝族歌舞,品尝彝族风味美食、醇香扑鼻的葡萄美酒,与这独特的俚濮彝族民族风情相遇,经历一场温柔的旅行。
图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迤沙拉从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朴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迤沙拉也用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彝家第一村”的魅力。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古韵 | 遇见迤沙拉》
[2]《风情 | 走近迤沙拉》
[3]《四川省攀枝花市迤沙拉民族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
[4]《四川有个“中国彝家第一村”,被誉为攀枝花的“小色达”,没有商业化非常巴适》
特别鸣谢: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色达,一个瞥一眼就能让你感到心灵震撼的地方,应不应该永久关闭
色达县位于四川甘孜州,这里有大小佛教寺院多达30多座,但要说最出名的还是喇荣五明佛学院,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有满山遍野红房子的地方。
五明佛学院位于色达县的洛若镇喇荣沟,这里海拔3900米,属藏传佛教的宁玛派,佛学院前身为喇荣寺,始建于1980年,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小规模的讲经院和禅修院各一座,只有30多名学员,到了1993年学员已经增加到了2千多人,有50多名经师。1997年,经国家批准,喇荣寺五明佛学院成立。
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所佛学院了。很多人认为,佛学院的学生每天就是念经,其实这里的课程很多,包括了显教和密教以及公共文化课三大部分,包括了戒律、般若、窍诀等佛教课程,还有藏文、汉文、计算机、历史等共同文化课,学制上分长期和短期进修,长期为6年,学生通过考试后,学院将授予堪布(法师)学位。
站在高处远观五明佛学院,蓝天白云之下,密密麻麻的绛红色藏式平房连绵几公里,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里住着三万多出家的僧众在此修行,每一幢红色的小木屋都是他们的佳所,这里是信仰的佛国,是灵魂的栖息地,他们逃离世俗的喧嚣,选择避世修行,在这里可能一待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这里漫山遍野的红就是一种治愈的颜色。
色达,一个清静之地也开始成了旅游目的地。色达从来都不是景区,但旅游就是探险和猎奇,恰在317川藏北线上的色达佛学院本身就有一种诱人的神秘感,加上漫山遍野的红房子,视觉冲击太强烈了,在今天这样一个旅游无孔不入的时代,成为网红就是分分秒秒的事情,无数的旅人开始迷恋这个地方,快速成为川西的人文地标,有人称它为“世界佛国中心”,也有称誉“灵魂苏醒的净土”。
从2012年起五明佛学院开始被游人关注。那个时候的色达佛学院没有什么限制,游客可自由出入,能够到佛学院的任何角落,你想呆多久呆多久,没有任何收费没有区间车,秩序井然不吵闹,还可以和当地僧人交流,可以参观天葬台,有点像到了印度和国外的感觉,人们在这里能体验到藏传佛教的神秘和心灵的震撼。
小编第一次去的时候是2015年,那时候的路面还不怎么好,一路颠簸,最初的感觉就是朝圣之路太不容易,住在佛学院里面的宾馆,可以和喇嘛们聊天加微信,去看他们上课,参观他们辩经的生动场景,还去看了天葬,在观景平台看完日落,然后看着满山红房子的灯一个个点亮,那个震撼至今难忘。
游人多了,色达也变俗了。遍及全国的旅游热冲击着每一个角落,川西更是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要说稻城亚丁是川西最有名的自然景观,那色达佛学院就成了川西最著名的人文胜迹,一说去色达,人们就知道说的就是一大片红房子,各种旅游团、自驾者蜂拥而入,色达佛学院就像它的颜色,也成了名躁一时的网红。
色达佛学院一度永久性封闭。蜂拥而至的旅游人群,对佛学院的佛事和教学活动产生了干扰和影响,更不能容忍的是有人将天葬台拍摄的视频传到了网上,这有违宗教风俗,因此,从2020年开始,色达佛学院不再对外开放,一度传出永久性关闭的消息,佛学院被封闭,游客不能进入寺庙区,让不少没来过的人发出了“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的感叹。
色达佛学院重新开放是无奈之举?在人们认为色达佛学院已经永久关闭的两年之后,色达佛学院又宣布重新开放了,这颇让人感到意外,很多人认为,这是色达佛学院的无奈之举,现在地方都把旅游业作为提振经济的主要手段,色达是一个吸金的旅游亮点,如果没有佛学院,那谁还来色达?所以重新开放只能是佛学院妥协的结果。
重新开放的色达佛学院其实缩水了。色达佛学院这次开放其实是有条件的开放,作为景区已经大为缩水,佛学院和天葬台仍然关闭,开放的只有观景台和坛城,而且要提前两天预约,线上能预定的只有县城和洛若镇出发的色达一日游,价格不低,而且只能参观一小时。自驾游和自由行只能线下提前一天到色达县城预约,还要到集散中心花钱坐往返的专线车去佛学院参观,而且还限制时间,只能在山顶的观景台看看。
游客应该吐槽色达佛学院吗?重新开放后的佛学院与游客的预期实在是相差甚远,很多人长途跋涉上千公里来色达,就是想要近距离看看红房子和僧人们的生活,还有天葬台,但他们辛辛苦苦地赶到色达,却只看了个寂寞,纷纷吐槽旅游体验太差,色达真的该吐槽吗?
色达适合远观而不是近看。色达佛学院本来就不是景区,也不收门票,所以并非靠盈利挣钱,实行严格的管理无可非议,一个佛门的清净之地,清修参悟才是本源,所以色达是一个只适合远观而非近看的地方,站在观景台上瞭望,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房子在阳光下照耀闪着红色的光辉,这景观已经够美,对旅游者来说已经足够了。
给色达留一块净土吧。色达的有限度开放,不让进佛学院,不让参观天葬台,说白了其实质就是不欢迎游客,让游客知难而退,人家已经隔绝凡尘俗世,藏在这样一个高海拔隐蔽偏僻的地方,芸芸众生就不要去打搅了,给佛教清修人士留一块净土吧!
色达佛学院,一个只需瞥一眼,就能让你感到心灵震撼的地方,是应该永久关闭呢还是成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再向川西行 | 之四: 色达,必达!
2021年10月14日,一个永难忘怀的日子,我们欢欣地踏上了向往已久、走马川西的旅途。在一步三回头的返程路上,我们坚定地许下诺言:川西,我们一定会再来!
也是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也是“枫叶初丹槲叶黄”的斑斓时节,今年10月10日,我们再次开始了川西之行,这是一次曾经沧海的向往,是一次心灵之约的践行。
色达,必达
这次再行川西,一个重要的动因就是圆梦色达。我们只能在色达佛学院的大门外徘徊,引颈张望,最终抱憾离开。当时我们怅然撂言:色达,必定再来!
色达县城的金马广场。(拍摄:田文国)
通向。(拍摄:田文国)
色达五明佛学院,位于色达县城以东二十余里的喇荣沟,始建于198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平均海拔3900米。
按现在的规定,参观佛学院首先要预约,参观时间限定一个小时,统一乘坐游客中心的大巴往返。
我们预约的时间是14号下午一点。上午游览了色达县城,参观了色达地标——金马广场。下午准时统一乘车去佛学院。行驶四十多分钟,大巴开上了佛学院山顶上的停车坪。不可思议的是,这两天以来因为感冒与“高反”相交织,我一直头痛不已,在车上还很难受,但到了佛学院一下车,症状突然就消失了,人顷刻神清气爽、精神抖擞起来。我想,可能是两次不远千里执着而来,感动了佛国神灵,给予我的福报吧。爬上山顶观景平台,只见一座气势非凡,金碧辉煌的殿宇坐落平台中央,经询问得知叫“坛城”。坛城是佛学院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三层多边型建筑,在这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举行祭供活动的道场,也是人们转经的场所。第一层是回环廊道,装置着金黄色的转经筒,成群结队的僧俗信众及游客在地转着经筒。第二层供奉着众多的菩萨,是供人们转经的地方,据说谁患有什么疾病,在这里转一百圈就会“转到病除”。第三层是一个四边形的佛殿,据说里面安放着密宗塑像,一般不对外开放。
色达五明佛学院。(拍摄:田文国)
参观坛城后,登上旁边最高处的一座小平台,顿时被眼前的一幕彻底震撼了!一片巨大的红色海洋涌现在面前,整个佛学院的坡坡梁梁,沟沟谷谷,完全被重重叠叠,密密麻麻的红色小木屋所覆盖,红色的海洋里,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飞扬,辉煌灿烂的殿堂闪耀着神圣的金光。这就是超然于世,又闻达于世的色达五明佛学院。据说共有一万多间房屋,在这里生活学习修行的僧侣居士最多时达五万之众。我反复指数了几遍,整个佛学院由五面山坡一条山谷组成,绵延数公里,气势恢宏,烁金流丹,几乎使人眩晕!
色达五明佛学院夜色。(拍摄:田文国)
可以想像,到了星光灿烂,万家灯火的时刻,这里又该是怎样的壮观!文国和成湘于前一天晚上在外围放飞了无人机,航拍了夜色下的佛国一幕。浩瀚的夜空下,璀璨的灯光从一格格窗户间透出,映照着一间间错落的红房子,或明或暗,或隐或现,银白、金黄、晕红等光影,斑驳错杂,在隐隐山峦间洇漫成一片巨大的光彩图案,仿如仙山琼阁,九天瑶池!有朋友见了直呼“震撼!像一只展翅飞翔的神鸟!更像一条腾空而起的翼龙!”
色达五明佛学院夜色。(拍摄:田文国)
望着这一片壮阔的红色海洋,我在琢磨,为什么全都是红色呢?包括僧侣的衣袍?后来了解得知,这里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红教”,而“红教”修行者的穿戴为红袍红帽,僧舍理所当然也是红色。
碧空如洗,白云悠悠。我们从山顶沿山坡向山下游览,这面山坡最高最陡也最险峻。一条羊肠小道,宽不过一尺,崎岖陡峭,可以看出原本就不是路,爬行的人多了,也就踩成了路。
红色的小木屋依山就势而建。据说是通过审批后,谁住谁建,一人一间,由修行者自己动手搭建。房子很窄小,像个集装箱,一间紧接一间,挤挤挨挨,密如蜂巢,整体上却又错落有致,横看成排纵成行。可以肯定,这里高度的土地利用率和房屋容积率,绝对排名世界前茅。房屋基本是片石与木条搭建的,粗糙简陋。外墙一律刷着绛红色的涂料,与僧侣们的长袍颜色一致。房顶盖的是红色塑钢瓦,冬季保暖性差。陋室寒窗,青灯黄卷,“苦行僧”的苦是名副其实的。
我们猫腰躬行,收获着满眼惊喜,一路拍下了一幅幅绮丽壮观的画面。对房子里面的世界,我充满了好奇,非常想进去一探究竟,但忌惮着佛门规矩,不敢造次。几次从壁缝里向内窥视,里面好像贴了衬层,徒劳无功。也非常希望在房前偶遇一、两位有闲的僧人,与他们小作攀谈,但一路走来,只见房子不见人影。
走到半山腰才拐上了一条真正的路,从山下直通山顶的阶梯天路,虽然依旧陡峭,但水泥硬化,宽了很多,不再趔趔趄趄。接近山底时,山坡平缓了许多,路边见到一些公共设施,如取水房、厕所、洗衣处、小商店、垃圾站等等,消除了我心中一些疑窦。这里聚集了上万的修行者,想像中应该是人来人往,热热闹闹,但沿途却很少有僧侣走动,尤其是整个僧舍区,如人去楼空一般寂阒,可见修行者专心向佛,心无旁鹜。
下到山谷,一条清澈的溪流在平静地流淌,不疾不徐,没有浪花,甚至听不到流水的声响。这佛国的溪流,想必也看尽了人世间的纷纷扰扰,早已佛化,大彻大悟,变得心平气和了。它荡涤着人世的嚣尘,洗礼着人们的灵魂,泛着圣洁的波光,柔柔地流向山外,默默地为外面的世界送去吉祥。
站在山下仰望,观感与从山上俯瞰又不一样。密密麻麻的红色房子不再像铁板一块,铺天盖地,而是鳞次栉比,排列有序,错错落落,起起伏伏,有了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一切都生动起来。房屋线条分明,轮廓清晰,白色的窗户、瓦檐,还有门窗上描绘和雕刻的精美图案,都真实地呈现于眼前。透过那一格格窗棂,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僧侣们的日常,唱诵、禅修、炊饮,神圣中透出烟火之气,让人感到佛国圣地的人间清欢。
色达五明佛学院内的僧人。(拍摄:杨成湘)
沿着谷底公路继续游览,这是这里唯一的一条主干大道,有公共汽车通行。路边有很多小路通向两边山坡的僧舍区。因地势平缓,这里有一些重要建筑,如佛殿、寺院、转经堂、工作及生活设施等等。走在路上不时听到有唱诵声传来,仿佛空气中都飘浮着神圣的气息。右边的山坡上矗立着几栋排列整齐的现代楼房,好像是公寓,颜色都是无一例外的绛红与金黄。公路上来往的僧侣也相对多了起来,三五成群,有的手摇小经筒,神态自若,目不斜视;有的提着购物袋,满载而归,脸上绽着笑容。僧侣们若遇游人对他们拍照,便忙抬袖掩面,匆匆而过,也并无愠恼,平和自尊。
越往外走,两边山坡越舒缓,坡上的房子似乎也宽敞一些,不再那么拥挤。还有一些小房子正在搭建,可见这片红色的海洋未来会更加壮阔。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藏传佛教文化与高原自然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美神奇的画卷!有朋友很精辟地说,这里是“一座有颜色的城,一群有信仰的人。”是的,这里没有外界的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只有的信仰,简单的生活,宁静的世界。我想,凡是游历过这里的人们,都会感受到这里强大的信仰魅力!如果心生倦怠或烦忧,来这里走走,定会被一种温暖的力量所熏染,而重归淡然与安宁,洒脱与豁达。
我们自由自在,不知不觉游览了两个小时,早已把时间规定忘到了九霄云外。虔游佛国,应得宽宥。沐着阳光,轻快走出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