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众房产【全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中山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1月27日,中山中支发布了2021年中山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2021年,中山中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辖区流动性合理充裕,并持续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增加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争取低成本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大力支持中山地方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末中山各项贷款增速在上年同期高基数基础上有所回落,但仍保持有力增长,与地区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12月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486.49亿元,同比增长13.58%,较去年同期下降2.67个百分点,全年净增775.32亿元,同比少增22.95亿元。
存款方面,12月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332.85亿元,同比增长5.94%,较去年同期下降3.15个百分点,全年净增411.16亿元,同比少增165.48亿元。
制造业融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贷款的有力投放,有效支持了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12月末,中山制造业单位贷款余额1118.11亿元,同比增长15.23%;其中,制造业单位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3.29%,占制造业单位贷款的比重31.81%,占比同比提高6.23个百分点;制造业单位信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9%,占制造业单位贷款的比重15.34%,占比同比提高1.41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单位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62%,高技术制造业单位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66%,增速均远高于同期各项贷款。
另一方面,中山中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截至去年12月末,中山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727.42亿元,同比增长12.27%,占比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64.49%;全年新增188.75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58.62%,占比同比提高13.3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988.42亿元,同比增长24.72%,其中,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02%,全年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219.38亿元,惠及市场主体45224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余额527.29亿元,同比增长22.25%。
贷款利率方面,去年全年中山地区各银行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9%,同比下降26个BP;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7%,同比下降31个BP。
基础设施、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贷款较快增长
中山中支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中山信贷工作的重要特点是精准支持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信贷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2021年12月末,中山基础设施类行业单位贷款余额760.63亿元,同比增长30.39%,同比多增41.24亿元,增速较全省平均高14.09个百分点;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6.08%,较全省平均增速高30.28个百分点,主要投向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单位贷款余额同比大增158.96%,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62.1%,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84%;高新技术企业获贷率67.44%,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09%;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贷率87.5%,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53%。
12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7%,增速同比上升0.83个百分点,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45.19%,占比同比下降3.9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08%,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8%,同比多增6.16亿元,居民正常购房信贷需求获保障。
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和降低融资成本
全年办理支小再贷款30.25亿元,支持市场主体1570户,以支小再贷款资金发放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51%,低于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0.19个百分点,为企业节省利息支出575万元。办理再贴现41.29亿元,支持市场主体432户,推动银行机构办理票据贴现利率低至2.59%。运用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激励辖内银行机构办理阶段性延期偿还的贷款本金366.69亿元,惠及企业17405户。持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银行机构加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推广运用,使市场主体享受LPR下行带来的利率水平下降。2021年,辖内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6%,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累计为企业节省利息支出超4亿元。
以中山市景鸿二手车经纪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主营二手车销售、汽车经销,在中山农商银行拥有流动资金贷款550万元。受疫情影响,去年企业出现滞销,导致暂时性资金困难。中山中支指导中山农商银行及时落实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为客户制定了年审续贷的转贷方案,对到期的500万元贷款实施应延尽延,切实有效地帮助客户渡过了难关。
中山市全众饮水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科技企业,拥有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12项,7个产品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目前企业经营情况向好,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为支持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中山中支指导中山农商银行运用支小再贷款资金向该客户发放贷款150万元,贷款利率仅4.85%,为企业经营注入活力。
【采写】伍杰
【通讯员】桂丽雯
【作者】 伍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起底中国家电大战真相:中国家电有什么、缺什么、怕什么
2012年“8·15苏东大战”之后,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电商价格战是一个伪命题,大家最终比拼的是供应链”。英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Christopher)早在1992年就说过类似的话,“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019年的苏宁依然引人注目,不过,早已启动供应链变革、实现全渠道同价的苏宁易购并非本年6·18促销战的主角;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至少在表面上,其它的电商也不是。多年以后,如果人们回忆起2019年盛夏,大概少有人能记住天猫、京东、拼多多们自说自话的销售数据,这并非惨烈的电商竞争,不值得置评,实在是因为家电巨头们打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公关明牌,占据了各类媒体的版面,从广告传播效果上,堪称集体性的“神来之笔”。
古往今来,“商场如战场”、“同行是冤家”这样的语句在中国妇孺皆知。格兰仕以“不畏义死,不荣幸生”的勇气,在拼多多的支持下,呐喊疾呼被压迫的同行“联合起来抵抗不公”,换来了监管部门对“二选一”问题的调查介入,不过,一直冷处理的天猫未必没有话说,孰是孰非,见仁见智,预料这出“秋菊打官司”还远没到谢幕的时候。相比之下,另一块场地上的格奥之争则显得有理有利有节,没那么多口水,格力对近两年迅猛崛起的诉讼老对手奥克斯“虚标能效”的凭证举报和投诉,除了迎来对手向公安机关报案外,同样也获得了政府监管部门的调查介入,个中是非,还要等待权威部门的量裁。总之,6·18虽已成过往,但事儿还没完。
中国消费者已对电商创造的购物狂欢节习以为常,盛夏之后还有“双11”、圣诞……日子还会继续,赶在6·18进行如此热闹的短兵相接,料想并非临时起意。因为比起一时的销量,渠道、品牌、声誉才是企业的长期、核心资产,“赌长博短”,应该不是这些身经百战的家电巨头们的初衷,最多算是“长短兼顾”罢了。
从《战略节奏》的视角看,纷繁多彩的产品市场竞争只是产品、资源、股权三个市场全面竞争中的一隅。在家电产业正从传统制造走向智能化、互联网化,国产品牌引领者们纷纷探索国际化、多元化的当下,张近东的那句“名为价格战,实拼供应链”的判断显得更加接近本质。“莫为浮云遮望眼”,本文从中国家电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和市场变化入手,透过热闹的公关战,试图圈出几个中国家电产业“有什么、缺什么、怕什么”的重点,希望对从业者和读者多少有些思考价值。
走过的路
家电产业是中国最早进入全面市场化、国际化的机电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经历了充分的竞争和产业洗礼,形成了今天这样行业集中度高、全价值链掌控度强、领先企业优势突出、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是毫无争议的“中国制造”的代表。
以家用空调为例,据统计,在国内市场上,2018年格力、美的、海尔三个品牌的占有率(CR3)已经超过了70%,算上奥克斯、格兰仕等其他7个国产品牌,CR10则高达95.17%;格力、美的等主导厂商都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掌控,在核心部件压缩机领域,美的旗下的美芝、格力旗下的凌达以及参股的海立高居世界产量的前三位,总份额超过了2/3;算上出口,2017年中国制造的空调全球总销量接近1.1亿台,超过了全世界总销量的80%;格力、美的、海尔都已进入世界家电产业领导者的行列。
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在他1990年出版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一个极具指导性的钻石模型,阐述了某国特定产业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机理。按照这个框架,可以清晰的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释放出的发展机遇(包括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城市化、地产发展、加入WTO以及全球化等)、庞大的市场、强劲的需求、完备的产业链和资源基础、激烈的竞争以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产业政策,共同帮助中国家电产业实现了腾飞。
上世纪80年代,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等家电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经完成普及,成为普通家庭的刚需产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发达国家引进家电产业,核心技术掌控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手中,即便是小小的微波炉,对当年的中国来说也堪称“高科技”。
一直到本世纪初,生产合格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业努力的目标。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的锤子被收入到了国家博物馆,成为那个时代、那个产业阶段的历史记忆;1992年格兰仕面临过“投产10台微波炉、2台报废、8台出问题”的窘境,梁庆德甚至在厂区立起了一块长1米、宽0.7米的“耻辱牌”,把别人的耻笑挂起来“卧薪尝胆”;同期,在空调市场极为紧俏的情况下,朱江洪下令格力停产整顿三个月盘查质量问题,后来又成立了全行业独有的零部件“筛选分厂”,以杜绝外部采购零部件的质量问题。
中国家电产业是技术后发国家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原创”、从“生产代工”到“品牌输出”的典型发展路径,经历了技术引进、合格生产、进口替代、服务竞争、产品改进、国际化探索和全面能力提升的过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从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市场、售后等全产业链体系。今天,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为使命、尝试多元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的家电行业,对技术、质量、品牌的理解和产业链把控能力早已今非昔比了。
从需求侧看,家电产业在国内完整的走过了计划到市场、从卖方主导到买方主导、从小众到大众甚至“全众”、从奢侈品到生活必需品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供不应求是各类耐用消费品的主题,国营商场里凭票出售、消费者加价哄抢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的场景如今看来已恍如隔世。90年代初,一台家用空调的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人3到5年的工资,还是典型的奢侈品。经过30年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特别是近20年房地产市场的大发展,城市家电市场已经饱和,进入了以复购、换机为主体、以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满足为目标的“分众、杂合”时代;农村市场在几轮“家电下乡”政策的促进下也进入快速普及的轨道,是主流家电品牌和新锐们激烈争夺的珍贵增量市场。
家电的快速普及与中国家电产业集体性的价格战密不可分。由于家电总体上属于理性消费、低频购买的高价标准品,在全产业同为进口替代、规模制造的情况下,品牌间服务差异小、功能趋同,以“成本领先”为竞争策略既属必然也属无奈,价格战不可避免。
人们对自90年代起延续十多年的彩电价格大战应该还记忆犹新。其实,登峰造极的价格战英雄应属于格兰仕,在1996年到2003年的7年中,格兰仕通过9次降价,将微波炉价格从3000元降到了300元,将松下、惠而浦、蚬华等外资品牌挤出了中国市场,将曾经相当于城市职工一年工资的奢侈品变成国民商品和“小家电”。如今,全世界每两台微波炉中,就有一台出自格兰仕。
有什么
总体上,中国家电产业“家境殷实”。简单做些盘点,可以清楚的看到,除了本土市场的庞大需求规模和购买力,中国的家电产业至少还拥有以下几个鲜明的优势。
第一,超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集群支撑
依托全球最大规模的家电需求市场,中国已经构筑起了全球最大的一张家电制造网络体系。以家用空调为例,中国空调产量占全世界的80%,中国消费市场本身则超过了全世界的40%。如此巨大的规模,与中国空调产业独一无二的庞大产能基础密不可分。格力、美的、海尔三大企业的总产能达到了1.5亿台左右,仅格力一家就超过了6500万台。
不仅规模巨大,伴随智能化、高能效、高端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国产能”的产品质量在总体上也完成了跨越。在节能、制冷效果、舒适度、静音等多个方面,中国品牌的综合性能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几十年中,中国已经形成强大的家电产业集群。以白色家电为例,以格力、美的为中心的珠三角,以海尔、海信和澳柯玛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中山市的家电产业链、南头镇的冰箱产业链、东凤镇电风扇产业链,都是世界第一。
第二,激烈竞争中锻炼出来的精益制造和规模经营能力
由于在进口替代、成本领先、规模制造等诸多方面极富代表性,对当前阶段广大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提升而言,格力、美的等家电厂家的实践经验可能比华为等科技型企业、BAT等互联网公司更有借鉴意义。
2018年,在全面系统总结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格力推出了《格力模式》,提出了“坚守专注主义、倡导三公三讲、遵循八严方针、以掌握核心科技、锻造完美质量为双轮驱动……坚持自主育人、自主创新、自主生产,使命驱动价值创造……”的“格力之道”,很值得一读。实际上,中国空调产业产能的提升,并不是完全由基地数量、生产线数量决定的。制造体系的精益化改造、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系统性引入和发展等也都是高质量制造能力的支撑。对质量保证、成本控制、流程优化、制度与人才、组织文化等管理因素的极致追求和持续提升,正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来源。
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制造需要超大规模经营与管理,这也是家电领先者的核心能力之一。格兰仕“价格屠夫”绰号的背后,其实是对规模经济与规模管理的深刻理解与有节奏的坚决执行。当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以下;而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之下;当韩国同行遭受欧美市场反倾销调查之际,能够抓住机会一举完成国际市场上的替代……这种能力并非格兰仕所独有。可想而知,面对奥克斯的竞争,格力其实完全有能力凭借规模优势推出低价产品来应对,可见,问题不在产品和制造本身。
第三,传统价值链的全面掌控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强大实力
“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的广告已经深入人心,在空调领域,核心科技指的是以压缩机、变频器为代表的价值链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其中压缩机占制造成本的30%-40%。因为在相关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商业化成果,格力先后多次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更重要的是,历经艰难与波折之后,格力牢牢的掌控了产业链的话语权,获得了持续性技术改善和产品创新的能力,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也更加明显。
其实,掌握技术的不止是格力,美的旗下的美芝,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空调压缩机供应商。正因为中国家电领军企业对产业链上游技术和能力的追求和投入,在家电领域总体上已经不存在“卡脖子”的核心零部件问题了。
如果说空调领域总体来说在过去几十年里技术本身变化不大,给了中国企业向上追赶的机会,那么,即使是在比空调结构更复杂、技术发展也更快的冰箱、彩电等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基础同样也已十分坚实。通过并购等方式,海尔已经在美、日、韩等地建起了多个研发中心,以全球研发中心为基础,海尔能够整合全世界的资源,围绕需求不断进行产品优化和开发。在彩电领域,尽管在2000年前后从CRT到液晶显示器的转换阶段中国产业曾经一度陷入被动,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等液晶面板企业的崛起,中国电视产业的技术短板也已消弭。
向产业链的下游看,通过在一二线城市与苏宁、国美等连锁零售企业的合作,在其它市场自建多层级分销渠道,格力、美的、海尔等巨头都已经将渠道主动权把控在自己手中。这种全产业链的掌控,支撑行业内崛起了多个销售额超过千亿的领军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积累和持续创新,引领全行业不断进步。
第四,在国内市场的品牌优势与在国际市场的产业链合作经验
根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和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2018年,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细分市场上,国产品牌份额分别达到了90.8%、76.8%、63.8%。在技术更新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彩电领域,海信、TCL、小米等国产品牌也不落下风;若将被富士康收购的夏普也视作国产品牌,则该领域的国产品牌优势已十分明显。在规模庞大的中国市场上赢得品牌优势,这是中国家电企业探索多元化、开拓海外市场的底气和资本。
在海外市场上,中国家电产业在以高质量的产能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方面经验丰富。以微波炉为例,从1999年开始,格兰仕就成为欧美日跨国公司的代工厂,在吸收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借助国际品牌和渠道网络,拓展了全球市场。近年来,海尔、美的、海信等家电企业频频参与对美、日等国际品牌的跨国并购,一方面夯实自己身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借助国际品牌的影响力和海外渠道,加快深耕国际市场的步伐。
缺什么
尽管存在着诸多“家底”,放在处于信息技术变革和全球化的全视阈格局下,除了作为后发国家、追赶型产业普遍存在的原创性技术不足外,仍然能够看到中国家电产业在其他方面的突出短板。
第一,有渠道,缺效率
渠道在白色家电品牌高度集中的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化率的大幅度提升总体上慢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的普及。在苏宁、国美这样的家电连锁企业形成优势之前,产能持续扩张的格力、美的等企业已经建起了多层级的深度分销体系,实现了全国性的覆盖与扩张,构建起了渠道壁垒和控制权。由于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无法深入到三、四线城市,家电巨头们的渠道优势就更加明显。
然而,伴随着层层压货、多级分销体制的必然是较高的成本。在空调领域,制造成本只占空调售价的四成,传统多级分销链条则在价值分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另一方面,同样由于多层分销的长链条,各环节间的信息脱节、传递迟缓、反应低效,空调产业的库存问题一直是业内的关注的热点。若库存不足,则面临旺季断货风险;若库存过大,则一方面是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原材料降价和新品上市所带来的贬值风险。
第二,有市场,缺用户
在近十年来的电商崛起之前,中国消费制造业的普遍模式是出售给下游经销商,以实现快速资金回笼、投入再生产循环,这其实也是前文所述家电分销体制的本质。
厂商与消费者脱离的结果是不能快速和有效感知需求变化,更无法获得产品在售后使用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而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维护和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商品的的“低频”属性。分销商、零售商的任务是完成销售,其实并不能对把握消费者需求、帮助厂家进行持续性的产品创新做出切实贡献,加剧了家电企业“有市场、无用户”的局面。
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饱和、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分众”时代,缺乏用户经营能力将是一个致命的短板。如果不能找到解决途径,曾经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也有可能走向衰落,沦为被整合的对象。
第三,有品牌,缺诚信
格力的“凭证举报”将企业的信誉放在了聚光灯下,董明珠“欢迎社会监督”的声明展示了极强的内外部实力和满满的自信。格力的行为与其领导人张杨的个性、人格化的企业品牌营销策略有关,但如此这般不留余地的打公关牌,在家电领域还没有第二家。
此前,董明珠曾多次空开抨击美的“一晚一度电”的“欺骗性”广告。不过,2016年,这两家之间也曾互相举报对方“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涉嫌造假,并分别起诉了对方。
海信掌门人周厚健的公开抨击也曾备受关注:“白电这个行业是一个烂透的行业,是一个完全没有实话的行业,可以说讲假话比讲真话还滋润。比如说标的节电是多少,一天多少度,没有一个是真的。再比如,我们开发出一个一天2.5度的空调,别人是3度5度,但是他可以标我是2度,如果你不让我造假,我们马上就死。这个行业完全是假话充斥,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不制裁这样的行业”。
家电属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消费品,除了可感知的功能性质量外,消费者难以清晰获知内部的具体技术信息,加之“节能惠民政策的补贴”等产业政策的介入,在利益面前,家电行业整体的“诚信”答卷存在瑕疵。
“走捷径”可以理解,但这样的路径依赖在市场饱和、更加考验内功和创新能力的时代里,从长期看,得不偿失。
第四,有硬实力,缺软实力
仍以家用空调为例,全球市场目前有空调品牌数百个,在欧洲、北美、日韩、中东、南亚等主要空调市场,尽管大多数产品都标有“MADEINCHINA”,但中国品牌的曝光度仍十分有限。据统计,从海外市场来看,中国品牌虽然在呈现增长态势,但从整体上来说,比重仅为三成左右,这与中国空调产业的实力是不相称的。
从OEM形式的产能出口走向突出品牌、掌握渠道的全产业链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企业在“以硬补软”、走向世界的路上仍然任重道远。
怕什么
随着国内市场从增量走入存量,走过30年大发展的中国家电产业,目前正在格力、美的、海尔等领军企业的带领下探索多元化、国际化的路径。
2018年,格力宣布要从单一的空调业务转型成为一家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集团,除了继续在空调领域做深、做精、保持引领,还开始布局生活家电、高端装备和通信设备业务。同在珠三角的美的则早已成功走上了多元化、国际化、互联网化的道路,2017年其海外业务占比已高达43%,新建产能主要投入到了印度等海外市场。
不过,作为家电巨头们根据地,已进入存量、换机时代的国内家电市场仍是他们不容有失的“后院”。结合前文所述的短板,可以看出巨头们的几点担忧与应对之道。
第一、陷入“渠道锁定”所导致的市场颠覆
空调是格力“永远的主业”。但是,正因为存在着渠道分销链上的低效,随着家电线上零售的不断渗透和下沉市场深入,空调产业价值链的下游正遭受着“结构性的重构”。因掌控线下分销渠道而崛起的格力也因“系统锁定”,面临着多年前苏宁线上线下“左右互博”般的矛盾与挑战。
奥克斯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但真正崛起则与B2C电商、特别是近年来电商的下沉市场渗透同步。从2017年起其线上销量就已经位居行业第一,总销量则逼近行业前三。正如本文开头所引述的张近东的话,价格战是伪命题,真实的比拼是供应链。奥克斯的低价实力来自于上游零部件的通畅供给与下游电商渠道的低成本与高效率,而这种低成本与高效率恰恰满足了下沉市场的需求,其结构性的优势恰恰凸显了格力等传统巨头线下渠道的劣势,这是格奥之争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对比,恰如克里斯滕森教授在《创新者的窘境》里所描绘的强者的“系统锁定”与弱者的“低端逆袭”,也正是朱恒源教授在《战略节奏》中所指出的产业演变过程中的“结构洞”机会。
同样,格兰仕的“秋菊打官司”也是因为渠道的结构性矛盾。众所周知,近三年崛起的拼多多放大了“社交电商”这一新物种,其耕耘下沉市场所凭借的低价格并非来自电商的恩惠,而是因为大股东腾讯所提供的低成本微信流量,构成了对京东、天猫等主流平台“高价流量”的结构性优势。对格兰仕来说,跨平台销售产品,“同价不对,不同价亦不对”,拼多多以及下沉市场还不足以消化其巨大的内销产能,这种两难的尴尬境地,反映了长期以来格兰仕等品牌商(其实准确地说是制造商)对价值链下游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
采用非市场策略、竞争性公关的方式固然能够短时间影响市场情绪,但是,从长期看,互联网所带来的产业链效率的提升、商业模式的持续演化是必然,无论是格力还是格兰仕,巨头们应对结构性变化发生时的价值链经营能力仍必须进化。
第二、“用户脱离”导致的跨界颠覆
无疑,格力手机尚未获得市场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格力的手机并非“手机”,而应被视作其在IoT智能家电操控平台上的努力,志在与其在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热水器方面的全面投入形成协同。海尔在智能家居方面的拓展众所周知,同样努力的还有美的。2018年,美的IoT公司持续加大了智能家电的技术研发和布局,拓展外部生态,扩大了连接入口,完成了与阿里云、天猫、华为、OPPO、VIVO等多方合作项目的上线,积极参与到了IoT相关标准的建设工作。
长期“有市场、缺用户”的家电产业,面对小米这样标榜“智能硬件+互联网+新零售”、天然直联用户、有能力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跨界者时,无法不提高警惕。几年前,“华为造电视”这样的新闻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今天人们已不再吃惊。随着华为品牌的如日中天和自身消费者业务的发展壮大,沿着“手机+操作系统+芯片+内容生态……”的路延伸下去,跨一步进入智能家居已没有市场障碍。虎视眈眈的还不只是制造业,苏宁在并购PPTV时便已经表露了介入“全用户生命周期”的意图,拼多多近期也宣布了与JVC母公司兆驰股份开展C2M合作的计划,随着直面消费者的零售端从业者不断加深其互联网化深度、发展“智慧零售”,他们基于消费者和用户优势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拓展业务已非神话。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家电产业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站在这样的角度回头再来看6·18的公关战,也许能够透过格力、奥克斯、格兰仕、拼多多与天猫们的发声,以及美的、小米、苏宁、海尔们的闷声快跑,读出更多的内容。
(崔桂林、王盼系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源自经济观察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发力地产科技投资,头部房企 VS 互联网巨头谁更拼?
相较于互联网巨头,头部房企进场时间较晚,目前仍处于初步试水阶段。
2022-02-2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房地产和互联网这两大产业先后引领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前者承载着城市的变迁、消费的变革,后者则通过提升信息交流和获取的效率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颠覆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行业资本的逐步积累,科学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让房地产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各自着力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也在以更高的角度,更前沿的视野审视着“房地产+科技”的发展升级与未来价值。故而,“地产科技投资”近些年来逐步走入了房企和互联网企业的视野,并形成一股强势力量,推动着中国地产行业不断迭代升级。
2月21日,猫头鹰研究所发布了《中国PropTech投资机构报告》,报告盘点了与地产科技投资有关的四类投资公司——垂直于地产科技投资的专业基金、基金公司的一个投资领域(上)以及房地产企业旗下的投资公司和互联网巨头旗下的投资公司(下),分为上下期两篇发布。本篇为下篇,如需查看上篇请点击:盘点18家中国PropTech投资者,我们发现...... | 《中国PropTech投资机构报告》(上)
03.
房企旗下的投资公司
地产开发商旗下的投资公司——碧桂园创投、保利资本、远洋资本、金茂创投、龙湖资本、睿住资本
1. 碧桂园创投
碧桂园创投成立于2019年1月,是碧桂园集团直属股权投资事业部,负责集团除地产投资外的股权投资业务。碧桂园创投持续关注地产上下游产业链、硬科技、大健康、新消费、物流供应链、先进制造、新基建等投资领域,覆盖早期VC及中后期PE等阶段进行投资,已形成分阶段、专赛道、多层次的投资组合。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碧桂园创投已投企业超90家,其中10家已成功IPO,13家已完成下一轮融资。已投企业中达到100亿美元估值的超级独角兽有8家,达到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有26家。
截至2021年底,据《地产与科技》不完全统计,碧桂园创投对外披露的地产科技投资活动共有11起,涉及11家公司。其中,既包括与房地产主业相关的家装建材公司蒙娜丽莎、固克节能和卓宝集团,也包括房产交易平台贝壳找房、数据中心运营商秦淮数据。2021年,碧桂园创投继续投资了建筑科技初创企业小库科技、云建信和飞渡科技,以及智能家居企业追觅科技。
数据来源:天眼查、IT桔子、碧桂园创投
从轮次来看,碧桂园创投对地产项目的投资轮次偏中后期。其中,广西蒙娜丽莎是上市公司蒙娜丽莎旗下子公司,贝壳找房和秦淮数据两家公司均于2020年成功上市,安居客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卓宝集团已接受上市辅导。
此外,2020年5月25日,碧桂园创投与保利资本成立首支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首期10亿元人民币的“房地产产业链赋能基金”。2020年8月3日,首期基金实现超募,超募比例为50%(最终募集金额超15亿元)。
据悉,基金主要聚焦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涵盖生产制造、服务、运营及相关产业;包括地产供应链的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建筑新工艺、家居消费、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及建筑信息一体化系统等多个赛道。截至目前,保碧基金投出:江山欧派、天洋墙布JCC、呼博士、欧亨智能晾衣架、奥佳华、小吉科技、顺造科技、万华禾香板业、惟客数据。
2. 保利资本
保利资本创立于2015年12月,是由保利地产、保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及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布局地产业务与PE业务两大战略板块。
截至2021年底,据《地产与科技》不完全统计,保利资本对外披露的地产科技投资活动共有22起,涉及20家公司,占总投资项目近三成,为其最热门投资赛道。
数据来源:天眼查、IT桔子、保利资本
这22个地产科技项目基本涵盖了房地产几大创业热门领域,包括房产交易、房产租赁、智能家居、建筑科技等领域。尤其是2021年以来,保利资本的投资集中在建筑科技领域,投出了大界机器人、云建信和蔚建科技。
对此,保利资本副总经理李文轩表示,“从2010-2020年,中国工业建筑工人的年龄提高了10岁,即近十年来没有更多新的劳动力进入这个市场,整个行业的劳动力稀缺程度越来越明显,催生这个行业越发明显地朝着用机器替代人的方向发展”。加之政策也在大力鼓励“建筑”行业转向“建造”行业,大力推行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发展,助推了机器替代人工的趋势。
政策大力推行建筑工业化发展
从轮次来看,保利资本更青睐早中期的初创项目,超过半数的项目集中在B轮及以前。
3. 远洋资本
远洋资本成立于2013年2月,是专注于从事另类资产管理的专业机构。远洋资本的业务范围包括:不动产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结构化投资、战略与创新投资。
其中,结构化投资和不动产投资是其核心主力业务。所谓结构化投资,主要是依托主体增信,为开发商提供夹层资金,模式的本质就是两头在外赚息差。2020年结构化投资单项营收8.85亿、占比57%。此外,不动产投资作为其“大杀器”,比重也越拉越高。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远洋资本先是与红星美凯龙的并购案,再是拿下121亿估值的大信商用信托70%股权。10月13日,联合数家国际投资人(包括全球主权财富基金与机构投资者),设立总规模为14亿美元的核心写字楼基金,专注投资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成熟甲级写字楼项目。
成立至今,围绕房地产产业链场景,远洋资本投资了4家地产科技公司,分别是数据中心运营商云泰数通、共享办公服务商纳什空间、装配式建筑服务商途远美宅和乡村住宅一站式服务平台住宅公园。
数据来源:天眼查、IT桔子、远洋资本
从轮次来看,远洋资本对地产科技项目的投资覆盖了从早期到中后期,对于自己看好的项目,远洋资本会持续加码亦或直接收购。
因为高度看好数据地产的发展前景,远洋资本提前布局积极抢占市场,通过收购成熟项目、存量资产改造、拍地自主建设三大主要投资形式,持续加码IDC产业。此前,远洋资本积极顺应政策,以战略投资企业——云泰数通的IDC服务收费收益权作为基础,成功发行全国首单IDC新型基础设施ABS,在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去年8月,“远洋数据”正式以独立品牌形象亮相,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数据基础设施运营商及数据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据悉,远洋数据已建成机柜超1.5万个,储备机柜超9万个,机房覆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客户覆盖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及阿里、腾讯、京东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同时,远洋数据还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率先开展现有项目的绿色更新和新建园区项目的创新设计运营,向行业领先的绿色数据基础设施服务商砥砺前行。
4. 金茂资本
金茂资本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金茂旗下城市运营金融服务平台,下设两大投资运营平台 :金茂资产和金茂创投。
金茂资产为地产基金板块,主要从事住宅开发、城市更新、产城运营;金茂创投为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平台,深耕地产科技+智慧城市,捕捉大科技、大文化、大健康三大领域中高成长期创业项目的投资机会。
截至2021年底,据《地产与科技》不完全统计,金茂创投对外披露的地产科技投资活动共有7起,涉及7家公司。包括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云迹科技,建筑设计SaaS平台小库科技,城市精细化治理项目文安智能,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拓深科技等。
数据来源:天眼查、IT桔子、金茂资本
其中,云迹机器人应用于中国金茂旗下酒店以及高端社区,目前已成为酒店商用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小库科技AI强排系统已对中国金茂的城市运营项目实现深度双向赋能;文安智能已落地青岛中欧科技城、三亚南繁城等中国金茂城市运营项目。此外,在智慧商业零售领域,金茂资本全力推动文安智能与金茂览秀城的协同合作。从2021年6月开始,文安智能开始为长沙览秀城在智慧商业领域提供客流精准抓取和数据分析等服务,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320套设备的安装,并高效筛选客流49.4万人次。
从轮次来看,金茂创投较为青睐早期、成长期地产项目,大部分的项目集中在B轮及以前。
另外,在城市更新方面,2020年,金茂资本联合猪八戒网共同投资打造了J SPACE智慧办公项目,该项目获得美国IDA国际设计大奖和2020第五届不动产资管新势力办公典范大奖。2021年,金茂资本正式完成了对启迪科技大厦D座写字楼项目的收购。
2021年10月28日,中国金茂联合华为、明源云、北科建集团、中海物业、DeepTech等行业合作伙伴,正式发起了地产科技联盟PropTech Link。该联盟旨在打造一个链接政府、学术、产业、资本的地产科技联盟平台,通过“链接”传统地产与创新科技企业,一方面推动科技企业的前沿技术探索,助力新技术新应用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为传统地产企业的降本增效带来创新解决方案,推动泛地产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5. 龙湖资本
天眼查显示,龙湖资本成立于1993年。掌门人吴亚军为龙湖资本投资委员会委员,龙湖集团邵明晓为CEO和投资委员会委员。具体到投资执行上,易多多为龙湖资本的总经理。
其中,易多多曾任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拥有南安普顿大学经济学(理学)硕士学位。可以说,算是一位投资圈经验比较丰富的战将。
不过,在另一社交媒体上,一则招聘信息显示,龙湖资本成立于 2018 年, 是龙湖集团旗下专注于成长期少数股权投资的双币种长青基金,第一期基金10亿美元,重点关注大消费、互联网,科技类、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团队合伙人均来自知名VC和PE基金。
截至2021年底,据《地产与科技》不完全统计,龙湖资本对外披露的泛地产科技投资活动共有2起,涉及2家公司。和其他地产基金相比,龙湖资本出手的地产科技项目较少——2019年8月,龙湖资本投资视觉自主机器人公司灵动科技(ForwardX);2021年,龙湖领投明星公司高仙机器人。两项投资都集中在B轮之后。
数据来源:天眼查
6. 睿住资本
睿住资本成立于2021年,是美的置业(3990.HK)旗下专注于“空间科技化”产业链股权投资的投资管理公司。未来也将聚焦于投资空间科技化这一垂直领域,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七大底层技术在空间领域的应用为主要投资对象,具体而言,体现为“BOS投资版块”,即空间营造(Build)、信息化管理(Operate)、资产增值服务(Service)三大投资版块。
股权投资方面,2019年5月9日,美的置业控股有限公司(3990.HK)发布公告称,其附属公司已与智慧家居头部企业深圳欧瑞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瑞博)签署战略投资协议,持股15%成为欧瑞博第二大股东;2022年1月18日,睿住资本独家战略投资GVS视声智能。
04.
互联网企业旗下的投资公司
互联网企业旗下的投资公司——腾讯(Tencent)、阿里巴巴、58同城
1. 腾讯投资
腾讯投资成立于2008年,是腾讯集团的投资部门与核心战略部门之一,长期专注于全球范围内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相关投资,聚焦文娱传媒、消费零售、民生教育、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及海外投资等领域。2020年4月7日,腾讯投资官网正式上线,但在上线不足1年后又悄然下线,据猜测可能与“反垄断”相关。
截至2021年底,据《地产与科技》不完全统计,腾讯对外披露的投资活动共有56起,涉及44家公司。
数据来源:天眼查、IT桔子
纵观腾讯在房地产赛道的投资事件,或多或少都夹杂着万达的影子。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谁对谁的影响更大已经无从分辨,但不可否认的是“强者与强者的联合是为了变得更强”。
早期,和投资机构一致,腾讯投资在房地产赛道的投资重点集中在交易环节,与房产买卖、租赁密切相关的企业更容易成为投资标的,如乐居、链家、58同城、自如等。而就在腾讯投资了乐居Pre-IPO之后,二投58同城之前,腾百万在深圳完成了成立电子商务公司的战略签约。不过,几年试水下来三方最终不欢而散。
2018年可以说是腾讯投资在房地产服务的一大转折点。这一年年初,腾讯联合苏宁、京东、融创投资340亿元,收购了万达商业约14%的股份。5月底,万达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万达、腾讯、高朋三方将成立一家合资网络科技公司,打造全球领先的线上线下融合新消费模式。虽说是三方合作,但经股权穿透显示腾讯是高朋的第一大股东,所以,这次的“腾万高”的合作,说白了就是“腾万”之间的合作。双方的第三次合作是去年珠海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re-IPO,腾讯投资了468亿港元。
自2018年“腾万”合作以来,腾讯在“地产科技”赛道的投资更是兼具前沿与热门,比如智慧城市、数据智能、商业数字化、物业服务、建筑科技和能源管理等。尤其在2020年,建筑环节中的to B类企业和物业服务类企业开始进入腾讯的投资图谱。
建筑科技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1月22日,飞渡科技的运营主体北京飞渡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其股东新增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的约873万人民币新增至约1091万人民币,增幅为25%。北京飞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法定代表人为宋彬,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等。
2021年7月27日,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深圳南山有限合伙)、深圳市招商局创新投资基金中心(有限合伙)等成功完成入股深圳市大乐装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法定代表人为刘慧,经营范围含建筑行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的设计;建筑工程设计;新材料、新设备、节能及环保产品工程的设计、施工等。
2020年3月,腾讯还宣布成立了“腾讯云微瓴BIM协同平台”,用互联网的“协同”视角向建筑业进军。一方面建立云平台,打通数据链条。另一方面,腾讯也在通过直接投资和拉合作伙伴两种方式深入到建筑产业内部,从建筑建造入手介入住宅、写字楼、产业园,甚至城市公共空间的全流程。未来的腾讯微瓴,可能会成为一个建筑“总包”平台。
物业服务
不仅如此,腾讯还在2020年集中投资了数家物业公司,包括世茂服务、金碧物业、恒大物业、卓越商企服务、融创服务。
2021年5月,腾讯与恒大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联合打造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物业科技平台“微物云”。据悉,“微物云”科技平台集合了腾讯在云计算、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的能力和C2B优势,以及恒大物业近2000个社区的线下应用场景和海量客户私域流量,集成智慧物业SaaS系统、空间物联网和用户运营服务三大板块,全面导入医疗、养老、教育、金融及社区团购等增值服务。
正是因为很清楚地知道“没有产业互联网支撑的消费互联网,只会是一个空中楼阁”,腾讯与中国的房地产巨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尽管恒大已暴雷,但万达仍旧屹立不倒,不仅如此,为了让自身根系扎得更深,走得更稳,腾讯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能家居等多个地产科技赛道已密切布局,盘子之大已无企业能企及。
2. 阿里资本
阿里资本成立于2008年年中,隶属于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通过投资、并购和业务拓展,专注于电子商务及相关行业的投资。2015年之前,倾向投资处于B轮之前的成长型企业项目;2015年,投资C轮及以上项目的数量首次超过A轮;此后,战略投资事件占绝对的数量优势,阿里逐渐形成以“战略投资”构筑资本帝国的投资风格。
截至2021年底,据《地产与科技》不完全统计,阿里对外披露的地产科技投资活动共有18起,涉及18家公司。
数据来源:天眼查、IT桔子
18起投资事件对这家电商巨头来说并不算多,或许在阿里看来投资不动产比投资地产科技初创公司回报率更大。据猫头鹰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阿里巴巴全国拥有自持办公面积近600万方(壕掷130亿建3总部、自持办公近600万方,科技公司的“地产生意”越做越大了?)。
从投资领域来看,阿里主要聚焦于房产服务(买卖、租赁、装修)、酒店管理、智慧城市、家居服务几大板块。尤其是在房产交易方面,2020年7月,阿里以8.2亿港元认购易居1.18亿股股份,加上之前的持股,阿里对易居的持股比例增至8.32%。同时,在业务合作上,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建立房产线上营销平台和数字化交易链路。阿里将成为合资公司控股股东,并在品牌、业务、数字化等方面对易居赋能。
2021年4月28日,易居宣布收购阿里巴巴集团所持有的天猫好房公司85%股份。交易完成后,天猫好房公司成为易居旗下全资子公司,而阿里成为易居第二大股东,全力支持易居打造房地产数字化营销和交易平台。
此外,据天眼查消息,2021年6月4日,杭州阿里巴巴不动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1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马召,经营范围涵盖建设工程设计、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等。
猫头鹰研究所曾针对这一热门事件进行过分析。事实上,阿里集团是有自己的智慧建筑事业部门的,而且这个部门已经成立不止3-4年了。这一建筑事业部主要是负责阿里巴巴固定资产的投资、营造、设计、交付、以及后期的资产运营。
“我们的发展首先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业务和资产,但更远地来看是我们想做一些对产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进入建筑行业,既不是颠覆,也不是入侵,我们是来找朋友的。”阿里集团智慧建筑事业部总监孟涛先生在2020年12月的演讲中表示。
其次,从《智慧建筑白皮书》的发布,到亲橙里数字化平台,再到智慧工地,以及AI方面,阿里一直在做不动产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
亲橙里
通过阿里自己的数字化的平台,实现了整个的智能化的金融营销、会员服务、全屏管理、个性化多屏交互、还有全场设备的接入。同时,阿里跟C(消费者)端的手淘、口碑、支付宝线上线下联动营销,并在智慧停车服务上有些新的应用,实现无感出入和寻车导航。
阿里滨江园区
实现了全场的重要设备,5万多家设备的全部在线,实现实时监控。同时阿里整个安防也在线,另外所有的园区的入驻都是在线上完成。此外,园区的工单和派单全部使用智能派单系统。同时,阿里跟专业的能源公司合作,通过能耗模型共同组建了一个能耗趋势分析的系统,实现能源管理的最佳方案。
智慧工地
不管是基坑检测,还是AI视频监控系统,还是智能沉降观测,还是无人机巡检,阿里都是基于自己的平台能力,跟行业里一些好的解决方案一起合作,但是阿里实现的是跨领域的协同、跨专业的协同、以及共同数据的打通,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提供一个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供项目来使用。
AI方面
AI和设备方面,我们会有基于大数据的一些最优派单算法、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消防管理、基于红外和烟感的自动火警还有异常闯入管理,这些都是基于阿里的人工智能算法。在AI和数据方面,阿里有自学习能耗算法,还有智能环控,在能耗和体验结合的部分也有一些算法。
当然,阿里开疆拓土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达摩小镇,这是未来我们阿里巴巴5-10年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是杭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代表中国向世界交付的首张数字化未来社区名片。”
这也就意味着,阿里巴巴未来5-10年将会重点深耕未来社区。与上面强调的“合作”意识一样,未来社区也会以一个开放、自生长、交互的平台形式与众多合作伙伴共赢。
未来社区、智慧建筑、智能家居、智慧商场、房产营销......从目前来看,阿里正通过与产业链上的top级企业合作,将自有技术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方式可以说很“阿里”了。而未来这盘大棋将如何下,恐怕阿里还在探索中。
3. 58同城
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是一个覆盖全领域的生活服务平台,业务涉及招聘、房产、汽车、金融、二手及本地生活服务等各个领域。
截至2021年底,据《地产与科技》不完全统计,58同城对外披露的地产科技投资活动共有22起,涉及20家公司。
数据来源:天眼查、IT桔子
在投资策略方面,58同城遵循3个关键点,“我们希望我们投资的公司,第一58能提供帮助,能让这个公司变得更好;第二投的公司能够让58的平台变得更加的丰富,用户更加的有黏性;第三个跟被投公司一起成长,两边的团队、公司,资源协调,”姚劲波说。
在2014年宣布未来将投入10亿美金在市场进行投资并购一年后,58同城就迎来了单笔金额最高的并购,即斥资2.67亿美金并购安居客。尽管两者在房产业务上都充当信息平台的角色,颇具冲突,但姚劲波表示,两家合并以后会有更多协同效应。
据了解,安居客的新房业务线直接融入58同城;在二手房上,安居客过去在一线二线城市积累的高端房产资源是58同城很好的补充,而在租房领域58同城的优势明显,因而从业务层面看,双方的整个并没有向外界说的那么困难。
在此之后,58同城依据前面提到的投资策略继续投资了房产交易平台我爱我家、居理新房、秒卖房、巧房科技、上海更赢和到家了,一站式装修服务平台土巴兔,物业管理平台全众云和万物云,酒店运营平台斯维登集团,以及VR科技公司123看房等与58同城房产业务关联度比较紧密的地产科技企业。
参考资料:
Deep Dive PropTech in China(2021.4)
兰房链-阿里腾讯介入!万亿地产科技赛道,或诞生更多行业独角兽!
PropTech研习社-国内地产基金大盘点:万万没想到,他们不爱房产爱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