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磐房产、宁波房价暴跌开始
宁波“腰托哥”,火了!网友:服气又心疼
来源:宁波晚报
“38岁的年龄
50岁的发量,60岁的腰
却有着20岁的刑侦激情
‘诚哥’变成了‘腰托哥’……”
6月21日,这样一条动态
引来数百条点赞评论
这位“腰托哥”
就是宁波市公安局奉化分局
岳林派出所刑侦民警柳以诚
今年38岁的柳以诚
在奉化公安一线工作了整整11年
“公安小白”迅速成长为“刑侦高手”
2012年
柳以诚进入大堰派出所
开启“公安小白”的日常
2015年
柳以诚进入岳林派出所
成为一名刑警
他把案件抽丝剥茧
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他不吃不喝10余个小时持续刑查
终于让嫌疑人伏法
他不辞辛苦
辗转10余个省市追缴赃款……
他的办案量是普通民警的2-3倍
在一线历练中
柳以诚迅速成长为“刑侦高手”
在同事眼中
柳以诚就是个“铁人”
但长年累月的劳累
“铁人”也撑不下去
4月底,柳以诚腰伤复发
他却强忍疼痛
进行了一轮轮的高强度审讯
最后,直接被同事送往医院
术后一个月
他不顾劝阻返回工作岗位
每天戴着腰托坚持上岗
“只要我穿着这身藏蓝,
我就会一直追下去!”
“1万、3万、9万……”
在柳以诚工作笔记上的一页
密密麻麻写着一串数字
这是一张不断更新的追回款项记录单
从2022年到现在
数字不断在更新
截至今年5月底
这场历经1年零4个月的电信诈骗追缴行动
已累计追回诈骗款项70余万
而这背后是柳以诚和同事们
夜以继日奔走于湖南、江西、
浙江、云南等全国10余个省份
开展侦查、走访和资金追偿
“只要我穿着这身藏蓝
我就会一直追下去!”
11年的从警生涯
柳以诚初心如磐
网友评论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胡超 胡颖哲
收购失败 翰宇药业投资近9亿的基金提前解散
新京报讯(记者 张秀兰)5月22日,翰宇药业发布称,由于收购失败及市场环境变化等,提前解散原定为20年的共青城磐亿基金。
2018年5月31日,翰宇药业与北京磐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晟垒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签订《共青城磐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由翰宇药业、北京磐晟、宁波晟垒三方共同投资入伙共青城磐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共青城磐亿基金),基金总募集规模不超过人民币9.90亿元。其中,翰宇药业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的出资额不超过人民币8.91亿元,北京磐晟出资1万元,宁波晟垒出资9900万元。
该基金的经营期限为20年,不到一年就解散的原因是收购项目的失败。
2018年6月14日,共青城磐亿基金拟通过控股的深圳源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源石)之全资控股德国孙公司Sea Cloud GmbH(深圳源石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全资子公司 AMW Pharmaceutical Limited 的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海云公司),与股权收购交易的标的公司AMW GmbH(以下简称AMW)的股东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对AMW进行股权收购。
翰宇药业表示,公司近日收到共青城磐亿基金普通合伙人北京磐晟的通知,海云公司与AMW GmbH股东签署的《股权收购协议》,由于交易双方在《股权收购协议》中约定的达成交易条件未成就,《股权收购协议》已失效,且截至目前,由于AMW所处地区经济环境变化、业务进展不及预期,交易双方经磋商未能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共青城磐亿基金未来不再推进相关并购项目交易;另外,有鉴于前述事项以及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各方合伙人决定提前解散共青城磐亿合伙企业。
翰宇药业表示,提前解散共青城磐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不会对公司整体生产经营和当期损益产生显著影响,亦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的行为。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吴兴发
跨界能力强 90后职场新军创造“青春之歌”
这个秋天,95后开始工作了。和70后、80后有所不同,90后这批职场新军,凭着青春热血,开始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路。
不久前,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通过对出生于1990-2000年的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85%的人在异地工作,70%的人专业不对口,很多人通过加倍努力将晋升速度大大提升。在父母眼中还没长大的“孩子”,其实已经在职场上初露锋芒,表现出他们的敬业精神、跨界能力、独立性和应变力。
扎根“新一线”,谋职新产业
“现在已进入刷脸时代。”电话里,24岁的苏亮亮向记者兴奋地描绘着一个个场景:上班考勤,不用打卡;银行取钱,不用证件;网吧管理,不用值守……这一切,靠“刷脸”就行。因为看好这张“脸”,苏亮亮投身到“人脸识别”这一新兴产业的大潮中。
2014年3月,苏亮亮作为创始人之一,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入伙”宇泛智能科技公司,那时他还只是浙江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我的专业偏向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多关联。”既有专业背景,又赶上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苏亮亮的公司起步顺利。
“只要对人进行身份验证,都能用到人脸识别技术,产业前景不得了。”今年年初,他们30多人的团队研发出第一代产品,比如用于考勤,0.01秒完成精确人脸识别,并自动生成考勤表。目前,他们的产品已卖出上千台,客户里甚至有高校通过“刷脸”进行开学登记。预计公司今年就能实现收支平衡。
如今,苏亮亮还与中移铁通江苏分公司合作,发展代理商开展业务。这个河南小伙把根深扎于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利用人才、技术的优势做大做强,把产品应用于办公室、商超、酒店、社区、教育等诸多场景中,真正做到“相见即相知”。
在职场新生代里,苏亮亮的选择很有代表性。领英的调查显示,一批正在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凭借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更为优越的待遇环境,为年轻人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发展机会,今年首次超越一线城市成为毕业生异地打拼的首选。招聘网站“BOSS直聘”出炉的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36%希望留在“北上广深”工作,比3年前下降15%。
李昂,20岁,商丘人。今年春节后,他入职南京东源磐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能源物联网研发。他说,现在都很重视企业能耗管理,他们做的就是从设备到“云”端提供能耗优化解决方案。
“在南京既能接触更多前沿技术,生活成本也没有一线城市那么高。”李昂向记者解释。去年,他从洛阳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在当地找了一个技术岗位,后来感觉在“小地方”做技术很难突破,于是跑到南京来闯。未来,李昂打算长期留下来,他说,新产业聚集的地方,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因为选择了远行,故乡注定成为远方,虽然一直漂泊,但年轻人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成长。毕业于常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连云港小伙杨涛,今年进入宁波华翔电子有限公司。最近,他被公司派到上海的研发部,进行汽车电子方面的研究。“这个新产业在上海的规模有数千亿,周边城市的市场也不小。”杨涛已经计划好,将来不在上海“为房所困”,在这里学习几年后,就去苏南或长三角城市。他相信,有了一定阅历后,在这一行月薪拿到两三万,不成问题。
多个省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此前,大学生就业去向最多的是制造业,近年来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吸纳大学生人数占比大幅上升。在校园招聘中,软件开发、通信工程、教育培训类企业与岗位数量明显增多。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地的产业结构进行着深度调整,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是大势所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劳动力有很强的吸附力。”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教授吴亦明说。而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陈苍凯看来,互联网时代下,80后只能算数字化的“移民”,90后才是“土著”,他们从小接触各种新生事物,在新产业领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工作拼命干,职级“撑杆跳”
工作4年,任职3地,连升两级!27岁的丰县小伙崔飞飞在金地集团不断完成着职场的“撑杆跳”,而支撑他跨越的跳杆,是不同于一般人的努力。
2013年夏天,从南京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后,崔飞飞加入金地,在杭州区域公司成为一名基层运营专员。一年半后,他来到宁波,升为宁波城市公司运营专业经理,职位相当于总经理秘书。各种工作千头万绪,崔飞飞有一个应对的好办法:听会。“我是白天开会,晚上干活。”忙起来,几个会连在一起,能从早上一直开到傍晚。这些会里有不少是他主动去旁听的,完全属于自加压力。“听一听,能更好理解领导的意图和思维,哪怕有些内容当时用不到,记录下来或许将来能派上用场。”听会占用了崔飞飞不少时间,他把耽搁的工作留到晚上加班干,八九点钟回家是常态,有时甚至忙到凌晨。
靠着这股子钻研劲儿,崔飞飞的业绩进步很快,对各种问题的分析头头是道,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刚来宁波时,公司项目的综合完成率不到70%,一年后他调任上海,这一数字超过90%,而此时的崔飞飞已是综合管理部副经理,正式晋升管理岗。说起这次提拔速度,一向低调的崔飞飞承认,“确实比较快”。
同样是晋升,24岁的常州姑娘王蕊和崔飞飞有一比。她本科在南京大学读新闻专业,研究生在香港城市大学读新媒体。一直和传媒打交道的她,去年毕业后直奔上海,成为德勤公司的咨询顾问,主要为企业和政府产业发展提供方案。这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她的两大优势:文字功底扎实,能讲。经过一年磨练,王蕊从初级岗位晋升到普通级,开头便出彩。因为表现出色,企业更为王蕊担保,为她落户上海提供帮助。
当然,快速进步的背后一定是更多的付出。王蕊笑言,她的手机和新闻人一样随时保持畅通,即使到了晚上,领导一个电话打过来也要修改文案。这一年来,出差是家常便饭,几个月里,火车票便能集成一副“扑克牌”。曾有一次“连轴转”,头天晚上忙到9点多,第二天一早从上海赶到济南,下午去天津,当晚开会到凌晨,然后一早又外出工作,最后返回上海。虽然忙成“陀螺”,王蕊还是很开心,因为本来“就是闲不住的人”。
凭工作实绩,得到快速晋升,已成职场新常态。领英调查发现,在激烈的竞争下,职场新人表现得更加积极进取,毕业后平均1.4年实现晋升,远远快于80后和70后的2.3年。
陈苍凯认为,这样的变化理所当然。因为90后的成长环境更优越,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拓,通过努力更容易脱颖而出。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岗位的设置更细,创造出更大的晋升空间,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获得肯定。
就业“跨专业”,用好实习期
25岁的许一凡本来有机会成为一名新闻人,不过现在,他选择进入金融圈,成为新闻笔下的人。
本、硕阶段新闻专业的熏陶,让许一凡对记者职业充满崇敬,也喜欢媒体人那种“不一样的生活”。去年,利用在南京大学读研的暑假,他去社实习了三个月。在那里,他发表了不少稿件,实习老师鼓励他参加报社的应聘考试,结果因为毫厘之差没被录用。
“现在想想,还有些遗憾。”许一凡坦言。后来,他也曾有机会回到家乡,参加新华社地方分社的面试。但一番犹豫后,他选择了放弃,“决定跨专业试一试,”许一凡说。
有了新闻专业的功底,到其他行业从事文字工作,这样的“跨专业”,对许一凡来说并不太难。投了十多份简历后,他最终选择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银联,成为一名文秘。
“我7月初签了劳动合同,经过半年考察期,顺利的话,年底可以转正。”现在,许一凡工作已经初步上手,主要处理部门间的事务对接和文案的策划、修改,并没有因为专业不对口而感到麻烦。
其实许一凡毕业前已经在公司实习了三个月,那段时间里他恶补金融知识,熟悉业务流程,这对他后来成功“转型”帮助很大。他给记者谈起一件实习趣事。本科毕业的那年暑假,因为母亲是一家银行的贵宾客户,当时银行推出为客户子女提供实习岗位的活动,抱着“不荒废假期”这一想法,他借此机会进入银行实习,对金融系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现在回头来看,这次实习积累,为他后来“跨专业”就业打下了基础。
“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是提升能力和素质的训练,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专业的融合和跨界越来越普遍,将会成为趋势。”吴亦明认为,年轻人学习能力强,通过实习和培训,完全有条件适应新变化。
领英的调查,印证了这样的说法。调查显示,七成人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新生代更早开始实习,有近六成的人在大三前就有实习经历。同时实习也更为认真,有三成人因表现优异而在毕业后转正留任。
今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的王磊,成为南京一家科研机构的初级工程师,从事软件开发。在王磊看来,虽然就业与专业的跨度“有点大”,但跳过了专业,并不会错过精彩。
为了应对新变化,王磊早有准备。去年初,王磊通过和学长的交流以及分析就业方向,发现软件开发岗位在近些年成为多个行业招聘的主流。“勇敢跨一步,说不定就能闯出就业的新天地。”王磊花了500多块钱,买了近30本软件开发相关书籍自学,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一边学习,一边求职,王磊面试了十多家单位,最终留在南京。到岗后,王磊更加注重实练,整天守着电脑操作,每天只睡6个小时,以至于原本700度的近视感觉更深了。虽然辛苦,但王磊觉得这样的状态挺好,“不去尝试不去拼,就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有人说,“玩命工作,就是年轻时最好的生活。”毫无疑问,90后正努力过着这样的生活,活出了新一代的样子。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对青年文化很有研究,在他看来,用专业衡量职业的年代已经远去,年轻人勇于突破和尝试,综合能力较强,更能主动适应变化,顺应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他建议,家庭和社会给孩子们更多宽容,鼓励他们创新和冒险。现在的不确定性,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职场新生代展现出积极乐观、拼搏向上的一面,会闯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王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