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可教育—艾文教育

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艾可教育—艾文教育

之前分享过我家孩子上国际幼儿园的故事(文章:),很多朋友很想了解我家两个孩子就读的IBPYP是怎么样的体系,跟蒙特梭利、华德福这些理念体系又有什么区别......

于是我就跟朋友Bolin商量干脆把市面上经典的著名早教理念都给大家梳理一下,这样子大家以后在给孩子学校择园、选学校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参考了。

好啦,接下来我就把文章交给来自新西兰的bolin了,文字比较长,如果身边有主打不同早教理念和体系的园所,希望这篇文章也可以给到你一些参考,去判断到底是不是“真·园”哦。

文|Bolin

最近在萌芽的提议下,我慢半拍看了记录片《他乡的童年》,想看看不同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理念上的差异。笔记记了好多,也发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幼儿教育的理念也是大相径庭的

幼儿园是大多数小朋友离开家人,独立面对外界的人生第一站,所以幼儿园的选择对小朋友们和父母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身边的妈妈们都是在怀孕期间就开始物色合适的幼儿园了,记得我在怀孕的时候发现,蒙特梭利在朋友圈里备受推崇。结果时隔几年,再和身边妈妈们聊起时发现,她们似乎更偏爱瑞吉欧和华德福了。

艾可教育—艾文教育

我在孕期也花了一些时间研究各种教育理念的差别。当时只知道蒙特梭利、瑞吉欧和华德福三种,但看了半天似乎也是一头雾水,感觉不同理念有相似之处,又略有不同,研究了很久,也不知道到底该给自己家孩子选哪个。

最近这段时间我跟萌芽一起研究各种教育理念,也渐渐深入了解了它们各方面特色和差别,所以挺想跟感兴趣的朋友分享一下,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

除了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的蒙特梭利、瑞吉欧、华德福和IBPYP以外,我们还选了另外三种,道尔顿计划、心智工具和 Te Whāriki,一共七种比较著名的早教理念/教学法,来给大家逐一梳理,并且在最后还有表格给大家一键保存,好进行不同纬度的对比。

这七种理念各有特色,又会有一些相似之处,每个理念背后都有长长的故事和理论,所以今天的内容会有一点点长哦,希望能够给到大家参考!

七种理念/教学法分别是:

1. 蒙特梭利 (Montessori Education)

2. 瑞吉欧 (Reggio Emilia)

3. 华德福 (Steiner/ Waldorf)

4. 国际文凭小学项目 (IBPYP)

5. 道尔顿计划/道尔顿制(Dalton Plan)

6. 心智工具 (Tools of the Mind)

7. Te Whāriki

蒙特梭利的介绍在网上资料很多,容易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我们主要参考了蒙特梭利新西兰、国际蒙特梭利协会(AMI)、美国蒙特梭利学会(AMS)和一些文献。

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创造者——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玛丽亚·蒙特梭利 (Maria Montessori)。也有人将它简称为蒙氏教学法

蒙特梭利教学法创建于1907年,有110多年的历史,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早教方法。不仅如此,蒙特梭利还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早教理念,全世界六大洲100多个国家中,就有22000所左右的蒙特梭利学校。

其实蒙特梭利教学法最开始是为心智发展较为缓慢的孩子设计的,后来玛丽亚·蒙特梭利将其应用到了普通的早教中心/幼儿园,并获得了成功。

玛丽亚·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教育法主张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充分、全方位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信、自我负责、秩序感、不轻易放弃。蒙特梭利认为从出生到6岁这个关键阶段,我们需要为孩子夯实基础,让他们有能力成为想成为的人。

孩子们不应该被看作是弱小的、时刻需要帮助的。老师和家长也不会否定孩子的想法。老师和家长需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并且相信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发展学习

这里老师和家长只是孩子自然发展、自主选择学习进程中的观察者和支持者。蒙特梭利学校的教室和传统学校是很不一样的。教室的分区和教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孩子们通常是混龄的。

蒙特梭利教室 图/网络 侵删

我还看到了美国蒙特梭利协会给出了4个选择蒙特梭利教育的理由

  • 第一,孩子会成为一个有能力(capable)的人

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发展准备活动。而小朋友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些活动,也可以自由选择是要自己一个人完成任务还是和别人合作。

当小朋友逐渐长大,老师会有意地组织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在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同时,如何独立作业和与他人合作。这一点其实很多成人都无法完成得很好,当内心想法和团队想法发生冲突的时候,会不知道如何平衡,甚至牺牲自我,这样会那很难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人。

  • 第二,孩子会成为一个会自我负责(accountable)的人

在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老师会根据自己的观察,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来给每个学生单独制定发展学习计划。老师只是提供环境。小朋友可以自由地用老师提供的工具来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照顾自己,如何像成人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需要不断地自我修正错误的寻找答案方式,自我评估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可不要小看这些哦,这是当代教育、西方教育中最提倡的批判性思维方式(critical thinking)。孩子在看自己的作品或者成果时,学会用批判性地思考,会自主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并学习到新知识/技能,对自己的所学所做负责。

  • 第三,孩子会成为有一个知识丰富(knowledgeable)的人

这点是很多家庭愿意选择蒙特梭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蒙特梭利强调秩序、协作、专心、独立,它的课程也都是循序渐进地将复杂的概念和实践结合起来。

孩子们会被分成混龄的小组,每个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的差距在3岁左右。这时因为小朋友学习的速度不一样,可能会在某个领域学习进度特别快。老师会帮助并确保孩子们学习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而教室、教具、每天的流程也会帮助小朋友学会自律地去学习。

  • 第四,孩子会成为一个有自我感知能力(sense of self)的人

这点太重要了。东方文化很多会强调集体主义。那“自我”在集体中应该是怎么样的定位?

在蒙特梭利的混龄小组中,年龄比较大的小朋友通常会照顾、指导年龄比较小的小朋友;而年龄小的小朋友可以从稍大的同学那里学习到自己长大后该如何在小组中发挥作用。蒙特梭利旨在让小朋友明白,他们是团体的一个部分,但也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可以发挥的独特作用。这样一来,“自我”在集体中也可以有很强的存在感。

在蒙特梭利的教育下,孩子在一定的规则中拥有充分的自由,并会主动、自发地去学习获取知识,同时社交能力和情感能力也会得到充分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蒙特梭利教学法不只是早教,它有不同的项目分别针对0-3岁、3-6岁、6-12岁、12-18岁等年龄阶段。

国内目前还是以蒙特梭利幼儿园为主,有少数蒙特梭利小学。如果选择了蒙特梭利小学,家长们可能要考虑一下如何与接下来的初高中衔接。另外,不同蒙特梭利幼儿园,教具的多样性也会有区别。有的学校教具少,那意味着孩子的选择余地也会少,大家可以亲自带孩子去看看,做下比较哦。

瑞吉欧 (Reggio Emilia)

不同于蒙特梭利,瑞吉欧是主要针对早教领域的一种教学法。它发源于二战后意大利北部一个叫瑞吉欧(Reggio Emilia)的小镇。由教育家及心理学家洛里斯·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和当地的官员、社区的成员们(尤其是女性)共同创建,现在全球有5000多所瑞吉欧或使用瑞吉欧理念的学校。

洛里斯·马拉古兹 图/网络 侵删

二战后的意大利积极寻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变,教育也是其中之一。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是想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而不是通过固定的教育大纲学习。孩子们可以在真实生活的学习中爱上探索,形成自己的个性并尊重他人。

与蒙特梭利相似,瑞吉欧也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的。他相信孩子都是充满好奇并具有无限想象力的。这在瑞吉欧中被称为“儿童形象”(image of the child)。瑞吉欧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孩子们具有的创造性足以让他们可以跟随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并构建自己的学习路径,同时保持着他人的连接。

同样是以孩子为中心,瑞吉欧提倡的是项目制的学习。遵循瑞吉欧理念的老师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去接触各种不同的环境或者生活的可能性 (这点和蒙特梭利也有些相似),鼓励他们在不同的项目中自我表达、互相交流,并进行逻辑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瑞吉欧的老师需要悉心观察孩子(又和蒙特梭利撞了),并且需要记录下来,这样老师和家长就更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什么是不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从而不断调整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瑞吉欧主要遵循着这四个原则

  • 第一,项目的源起需要来自孩子们的兴趣

瑞吉欧教学法中的项目主题不是从任何教学大纲中得来的,这可以是通过老师观察得到的结果,也可以是通过和孩子或者家长交谈了解到的内容。比如成人在观察孩子们玩的过程,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就相当于一个新的课题或者项目,成人引导孩子们开始启动这个课题/项目。

当引导工作完成后,主动权会交回到孩子的手中,孩子自主完成这个项目,还可以和大家分享。这期间,成人可以提供孩子们所需要材料,而也可以加入到项目之中,但是主动权使用握在孩子们的手中。

  • 第二,项目的研究必须是深入的

项目可以持续一周、两周,甚至一个学期。老师是学生的顾问,给他们提供研究方向。学生根据兴趣来决定他们需要什么材料,如何进行研究,如何展示研究成果。这和成人做项目或者研究的过程很相似。

  • 第三,项目需要丰富的展示方式

天啊,写着写着觉得太像我们读研读博的过程了。但可选的形式有趣得多了。洛里斯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意思就是孩子有很多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我们作为成人不应该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在瑞吉欧的项目展示中,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表演、音乐、木偶剧或者任何他们觉得适合的一种或者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在表达和展示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研究,并将各种概念关联起来。

  • 第四,项目中的合作/协作也很重要。

合作/协作是认知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人际交往技巧在瑞吉欧中也受到很大的重视。老师会鼓励孩子们组成小组或者大组一起对话、讨论、商量、比较来解决问题。老师要确保每个孩子的意见都能被听见并得得到尊重,从而让孩子既有归属感又有自我感知。

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朋友来说,瑞吉欧会是一个很棒的,让他们学会自己研究,体会研究的乐趣的教育方法。因为一个项目可以跨越很长的时间,可以让小朋友学会利用发散式思维去学习。家长和学校也可以配合深挖小朋友在某一领域的兴趣。对孩子今后的正式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准备过程。

华德福 (Steiner/ Waldorf Education)

看完蒙特梭利和瑞吉欧教学法,大家是否已经觉得难以抉择了?这还只是主流三大早教理念中的两大而已。现在我们就来介绍第三大理念——华德福(华德福真的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哦)。

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由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人智学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创建于1919年的德国。从最初的华德福烟厂子弟学校(名字的由来),发展到现在全球约3000多所华德福学校。这3000多所学校,这些学校大多从学前班一直到高中。

前面说到施泰纳是人智学的创始人,而人智学正是华德福理念的根基。理解了人智学,就会理解为什么华德福教学法是这样设计的。人智学强调人本主义,通过身体、灵性、智慧的应协调发展,来惠及他人及社会。

施泰纳还相信轮回和转世,在他最原始的理念中,有许多放在现在看可是说是完全不正确的,比如他相信种族等级制,认为好的灵魂可以转世到更高等级的种族。

鲁道夫·施泰纳 图/网络 侵删

随着社会的进步,华德福教学法及其理念也在不断进化中。但他的争议性仍然大过其他的一些理念。比如,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华德福学校因为低疫苗接种率而频上新闻。因为施泰纳相信自然疗法和精神疗法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然也有很多华德福学校站出来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想跳过华德福?千万不要,华德福理念之所以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其闪光点是不容忽视的

华德福学校中,在低龄班,孩子通常会混龄学习,比如3岁和4岁会在一个班,5岁和6岁在一个班,混龄跨度并不算大。在低龄班,一个班会有一个主导老师和一个助理。施泰纳认为在7岁以前,孩子还不具备正式学习读写的能力,在孩子的低龄阶段应该鼓励“玩耍”而非学术/学科学习。在中高龄班中,老师会一直陪伴学生8年,从而建立比较深的了解和关系。老师需要激发学生内在对学习的热情,而不是通过考试、排名、奖励等来激励学生学习。

华德福学校通常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崇尚艺术

艺术活动在华德福学校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活动,孩子可以沉浸式地感受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世界。华德福教育强调头、心、手。老师会创建一个富有美感的情境/环境, 让孩子们的头脑、身体和灵魂/精神协同发展。

  • 第二,推崇自然,而非科技

华德福学校崇尚艺术、自然和想象力。孩子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大自然相处。小朋友可能会在收集树叶,也可能会用蜂蜡做个小雕像。在早期,孩子们会听大量的故事,但不会训练或者教他们阅读和书写。像电脑、手机等科技用品在华德福的理念中是不被鼓励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都不建议使用。

  • 第三,推崇优律诗美(Eurythmy)教学

优律诗美由施泰纳发明。是一种通过在音乐中肢体的移动,来表达的方式。学习优律诗美在华德福学校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优律诗美孩子们学会通过动作来表达音乐和语言,学会理解自己、他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四,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这里,华德福学校强调的是,他们帮助学生知道自己生来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者满足社会对他们的期待的。他们需要成为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一个“人”。

  • 第五,给孩子讲故事

华德福提倡老师和家长在早期要给孩子讲故事,而不是通过看书或者电子产品来“看故事”。通过故事,孩子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可以看出华德福的理念相对重视孩子的内心、灵性和精神层面,对于重视学术/学科学习的家庭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相信他的自然性和艺术性也会吸引不少人。我所知道的一些从事偏艺术工作的家长们都还是非常支持华德福理念的。

国际文凭小学项目 (IBPYP)

在了解IBPYP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IB是什么。

IB由总部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教育组织(IBO)于1968年开发。最开始是为了让世界各地外交官子女可以接受标准统一的教学而开设,以便他们申请大学。所以最开始只有高中课程。

随着不断发展,IB有了幼儿园小学(PYP)、中学(MYP)、高中(DP)和职业(CP)四套课程体系。IBPYP就是1997年建立的,这套体系中针对3至12岁儿童的幼儿园小学课程。截至2019年9月,全球约有1782所学校提供IBPYP课程。

IBPYP是一套非常完整的、高质量的、国际化的课程体系。IBPYP要求学生要学习这5个方面,分别是知识(knowledge)、概念/思想(concepts)、技能 (skills)、态度(attitudes)、行动(action):

  • 第一,知识(knowledge)

这里是指对传统学科或者跨科际(没有固定学科分界,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相互关系)的掌握。

  • 第二,概念/思想(concepts)

指的是通过有规划的研究对学科有较深的理解,这种理解甚至应该是超越学科本身的。

  • 第三,技能(skills)

指学生能够掌握一套在课堂外和生活中也能广泛应用的技能。

  • 第四,态度(attitudes)

指学生可以形成一套国际化思维,为个人以及社区的幸福考虑。

  • 第五,行动(action)

指学生最终的行为应该是有责任感的、体恤他人的、恰当的。

IBPYP会提供给老师一套教案,让老师知道如何结构化地、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这五个方面,沿着自有的学习道路进行学习。然后老师会教导学生在新的体验中,结合过去所知,发出思考和疑问,然后再进行总结和回顾,这也是锻炼批判性思维很好的方法。

IBPYP会给老师提供一套评估体系,以便老师有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进度并规划下一阶段的学习。

IBPYP最具独特性的是其六大跨科际主题

一、我们是谁(Who we are).

二、我们处在什么时空(Where we are in place and time).

三、我们如何表达自己(How we express ourselves).

四、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How the world works).

五、我们如何组织自己(How we organize ourselves).

六、共享地球(Sharing the planet).

这六大主题帮助教师在整个IBPYP阶段设计并规划跨科际课程项目。带领孩子们通过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学、个人教育・社交教育・体育、艺术的学习,去发现、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世界性的。

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独立思考,为自己的学习负责。通常在最后一年,学生们需要合作完成一个深入的研究项目(exhibition)来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项目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IBPYP理念 图/IBPYP官网

IBPYP的实践者都会用逆向思维(backward design)来思考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会以“我们想要我的学生/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提问为出发点来教育孩子IBPYP体系的教育是非常立足于现代社会需求的。

与别的IB课程体系一样,IBPYP会基于IB learner profile来培养小朋友。希望培养的小朋友是勇于探究的、知识渊博的、善于思考的、善于沟通的、有原则的、思想开明的、关心他人的、敢于冒险的、善于平衡各方面的、会自省的。

如果考虑未来要送孩子出国的话,IBPYP是个不错的选择,和国外的学习衔接会有优势。

道尔顿计划/道尔顿制(Dalton Plan)

1919年,美国教育学家海伦·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创建了12年制的道尔顿学校。其中道尔顿计划这种教育方式,受到了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 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玛丽亚·蒙特梭利 (Maria Montessori)的影响。

道尔顿计划希望的是可以在孩子天赋发展和社会要求之中寻找到一个平衡。道尔顿学校目前在美国、日本、荷兰、中国等地都有,从早教学校到中学都有。

道尔顿学校的学生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发现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方向,并且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所以道尔顿计划教育的孩子需要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发掘自己的能力,并且为自己的学业负责。老师要和学生协作,帮助学生完成目标。

海伦·帕克赫斯特 图/网络 侵删

道尔顿计划希望实现三个目标:

一、为每个孩子制定符合他/她兴趣、能力的学习计划或者项目;

二、让孩子成为独立的、可靠的人;

三、提高孩子的社交技巧,并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道尔顿计划由三个支柱组成,分别为学舍(house)、作业(assignment)、实验室(laboratory):

  • 第一,每个学生都会在属于一个学舍,由学舍老师辅助他们学习,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

学舍老师会和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在高中以前,每个学舍里的学生都是同一年龄的。进入高中后,学舍会混龄。学舍相当对一个小的社团/社会。

  • 第二,作业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种合约

学生要和老师一起规划每天课堂内容、要做的长期项目和回家作业。学生需要掌握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同时,他们也在通过作业来完成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长处。作业会在幼儿园阶段引入,随着到小学初中高中,难度和复杂度也会逐步提升。

  • 第三,实验室是孩子和老师一对一或者小组学习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学生们可以和老师讨论自己的作业项目,提一些新的问题,探索新的感兴趣的主题。

道尔顿计划在充分孩子个性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独立作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进行自我学习规划。整个模式和大学很相似。国内目前也有一些道尔顿学校或者采用道尔顿计划的理念来教学的学校,但以小学和中学为主,幼儿园很少。

心智工具 (Tools of the Mind)

心智工具是1993年由埃琳娜·伯德洛娃博士(Elena Bodrova)和黛博拉·梁博士(Deborah Leong)在美国的早教中心创建的。伯德洛娃博士和梁博士将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教学法应用在了早教中心和幼儿园。目的是希望改善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并给到老师们新的教学技巧。

埃琳娜·伯德洛娃博士 和黛博拉·梁博士

维果斯基认为就像我们用运动器械可以锻炼身体一样,思维工具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放到早教中心或者幼儿园这个环境中,就意味着孩子们需要学会怎么操控使用一套锻炼思维的“工具”——那就是我们的主角心智工具。工具在这并不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那些榔头、锤子什么的,而且诸如某种特定的游戏。

维果斯基将学习者现实和实际可达到的能力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间(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老师在孩子这个区间内给予鹰架支持/支架式支持(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的时候,老师给予足够的、暂时性的支持),孩子会将知识和能力内化,逐渐不再需要鹰架支持,从而自己学习。

维果斯基提出,小朋友的学习通常受环境所限,注意力往往会被环境中最明亮或者最大声的东西吸引。而对事物的记忆也是通过不断重复来完成。但如果老师通过心智工具,以鹰架支持的方式教孩子有意识地自我掌控学习进程,有意识地去记忆和集中精神在一件事上,那孩子就会内化这个过程,最终主宰自己的学习。

利维·维果斯基

基于维果斯基的理论,伯德洛娃博士和梁博士设计了一套适应美国早教中心/幼儿园的活动,并在1996年出版成书。心智工具教育法发布后吸引了很多研究者,他们发现心智工具有效地改善了课堂质量、孩子的执行功能(用来管理和控制工作记忆、注意力、决策、抽象思考等其他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

与前面的早教理念相似,心智工具也是一套强调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心智工具认为,如果孩子缺乏诸如自我调节这样的认知技能,那进行传统的学术/学科学习将会十分困难。而这样的认知技能是可以通过心智工具的训练后天获取的。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辅助者。“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第一步。但教师不应该让孩子只是单纯地玩,而是和学生一起设计“玩”的过程,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有规划地玩耍,在玩耍过程中想到下一步该做什么,从而让孩子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

这样介绍,恐怕还是有些抽象。下面给大家举几个实际的例子。

比如,戏剧表演是心智工具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当孩子在表演一个店员时,他需要考虑到真实社会中的店员是怎么样的,需要去模仿,并抑制自己一些本能的冲动(比如走神等)。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行为。

再比如,同伴读书这个工具。小朋友两两组队,轮流读书给对方听,一个小朋友会拿到嘴巴的卡片,另一个小朋友会拿到耳朵的卡片。拿到嘴巴卡的小朋友可以选择一本书,读给另一个人听。拿到耳朵卡的小朋友就要学习聆听,并等待轮到他来选书的机会。

结束后,两人交换。嘴巴和耳朵卡片可以提醒小朋友他们要扮演的角色,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几个月后,这样的活动就不需要图片这样的外在帮助,小朋友就知道如何合理地约束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了。

心智工具教育法有四大原则:

一、孩子自己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习

二、不能脱离社会环境

三、初步学习可以引导未来的发展

四、语言在心智发展中起核心作用

基于这四项原则,心智工具强调广泛发展孩子的技能,包括自我调节认知行为和社会情感行为,及执行功能。让孩子学会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技能和象征符号去有意识集中注意力并开展记忆。这也需要孩子有简单基础的读写能力/意识和数学能力/意识。不过国内目前明确自己用心智工具来进行教学的学校似乎不多。

Te Whāriki

Te Whāriki是90年代早期,新西兰教育改革的产物,正式发布于1996年。Te Whāriki的制定是由不同族群共同参与的,也听取了广泛的意见,它目前是新西兰全国统一的幼儿教育理念/方法

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这里。尤其毛利文化在新西兰是被保护和认可的主流文化之一。所以新西兰的早教理念需要考虑到这个国家的多样性。

Te Whāriki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在家长的支持下去探索学习(会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会有不同的习惯或者特别的兴趣),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并且有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学校也会和家长、社区、家族(毛利文化特别重视家族这个概念,有点像部落)保持一个很密切的关系,去设计活动和在学校的探索的主题。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既能有个性化的发展,又能适应新西兰这个国家,了解这个国家,在集体中有归属感,未来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Te Whāriki 是毛利语里面毯子/织毯的意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织毯人需要用知识、技能和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通常是协作完成的。这个织毯的过程和教育很相似。所以Te Whāriki也可以暗喻为帮助孩子成长

在下图中灰色寓意着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壤和启蒙的开始。绿色寓意着新生和成长。紫、红、青、蓝是四条基本原则,也是Te Whāriki教育法的基础。

Te Whāriki 图/新西兰教育评估协会

Te Whāriki是由四大原则和五大发展领域交错编织而成的毯子。在早教班/幼儿园里,老师们需要将这四条准则和五个学习发展领域编织在一起,并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们、家长们、部落、社区合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毯子”上快乐安稳地成长。

其中四大原则分别为:

  • 第一,赋能(empowerment/whakamana)

每个孩子都有他/她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他们需要被尊重和肯定。老师要认可并保护他们的独特性,帮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学习知识和技能,最终学会做出决定和判断。

  • 第二,全面发展(holistic development/kotahitanga)

老师要确保孩子在身体、认知、情感、精神、社交、文化方面的全面发展。要认识到不同文化可能对一些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

  • 第三,尊重/融入家庭和社区 (family and community/ Whānau tangata )

当孩子的文化背景被认可,老师、家长、部落一起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老师要重视孩子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带来的影响,以适合他们文化背景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在尊重和肯定各种文化的同时,老师要和家长、部落保持紧密的联系,鼓励家长和部落一起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学校活动中来。

  • 第四,保持连接(relationships/ Ngā hononga)

和周围的环境、人、事物的连接,和过去、现在、未来的连接对孩子们来说都很重要。老师要创造环境、提供资源和机会,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工具”从而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一个地图或者某种语言的一个词语都可以是这样的“工具”。

五大发展领域为:

  • 第一,身心健康 (wellbeing/mana atua)

老师要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包括饮食均衡和适量运动。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稳定的环境,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让他们能够自信、快乐、自我肯定。

  • 第二,有归属感(belonging/mana whenua)

老师要确保孩子们在学校的时候有安全感。每个孩子都要知道即使他/她和别人不同,他/她也是会被接受并喜爱的。而孩子们的家庭、他们的部落和他们背后的文化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 第三,贡献(contribution/mana tangata)

老师要帮助孩子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孩子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并且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有机会用他们各自的长处和兴趣为项目/活动做贡献。而孩子们做出的贡献,需要被肯定。

  • 第四,沟通(communication/mana reo)

老师要鼓励孩子们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互相沟通。讲故事、艺术、舞蹈、音乐等都可以用来作为孩子们相互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形式孩子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熟悉的文化和不熟悉的文化。

  • 第五,探索(exploration/mana aotūroa)

老师要支持孩子们在玩耍中探索自然、身体、社交、精神等各个方面。通过这样的探索,让孩子们学会批判性思维和自己解决问题。

Te Whāriki是新西兰几乎所有幼儿园的最基础的理念,非常适合新西兰多文化的背景。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尊重不同的文化,方方面面考虑得也十分完善。它特别重视与家庭的沟通和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不同文化相关的内容。

新西兰也会有些幼儿园的教育法是Te Whāriki和蒙特梭利或者瑞吉欧结合的,不同的幼儿园还会有一些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方法或者理念。

七种早教理念的比较

其实可以看出,这7种早教理念的共同之处都在提倡要遵循孩子的兴趣。找资料的时候恰巧看到一篇文章用表格的方式对比了这七种早教理念,在下面翻译给大家。通过“理念框架”、“关键词”、“对孩子的想法/看法”、“老师/家长的角色”四个维度的对比,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对比七种理念的相似与不同。▼

讲了那么多,可能有点长,有点学术。但希望能帮大家了解到这7种模式,给大家在选择幼儿园/学校的时候有一些参考作用。即使有的幼儿园国内还没有或者不是现在合适的选择,这7大教育理念中的一些方法和模式还是可以参考,自己在家执行。比如父母可以学习瑞吉欧,带着孩子做他们感兴趣的项目,或者在家用心智工具来教导孩子。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