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德教育_百事3平台注册
随着我国城市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
面对产业市场、国家战略、国别合作等机遇,环保园区转型发展的“支点”何在?
“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打造全国最大的环保产业集群、全国环保技术创新高地、全国环境服务示范基地的‘中国环保第一园’为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让创新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宜兴市委常委、宜兴环科园会主任朱旭峰如是作答。
变基础资源优势为转型创新优势
宜兴环科园环保企业集聚,这里有环保企业1700多家,配套企业3000多家,产业链覆盖了水、土、声、气、固、仪及配套产品等七大类、20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超600亿元。
然而,尽管规模庞大,宜兴环科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曾非常突出,尤其是由于从上到下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定制型产品供给不足、低价恶性竞争、低价中标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整个环保产业生态,在一定程度上扼杀着环保企业对先进工艺和品质的追求。
“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存在,确实让一些不能保证环境治理品质的低价方案,留下了浑水摸鱼的空间。但是,随着近年来对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和减排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的需求快速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变,迫使企业不能再只盯着低价的方案,更要注重技术与品质的提升。”朱旭峰说。
如何形成一个鼓励环保企业不断追求产品竞争力和服务力的生态环境,促进环保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几年来,宜兴环科园按照《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打造成为以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创新核心区”的要求,以“国家级园区承担国家使命”为价值诉求,在科技部、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部省合作计划》的支持下,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营造创新环境、转变企业发展理念、激活创新活力、促进要素优化配置、加快淘汰劣质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着力把多年集聚的基础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转型优势、创新优势,赢得发展胜势。
“四新”企业争得业界“话语权”
宜兴环科园采取引培育结合,重点培育一批以新技术、新人才、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四新”企业,这是宜兴环科园在确立“环保智造城、现代服务城、低碳宜居城”新城定位,以及重点布局大环保、大节能主题的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上,所推出的一个新举措,在全园转型发展上起到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宜兴环科园先后成功引进北控水务、中节能、百事德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环保企业,还与中建材、保利协鑫等央企国企、上市大公司纷纷“牵手”。特别是重点支持的中宜生态土、新长天、碧诺、五洲等一批“四新”企业,分别在土壤修复、污泥处置、高浓度工业废水、废气治理、环保物联网等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争得业界“话语权”。
如今,创新已成为宜兴环科园越来越多本地企业的自觉行动。全园有8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其中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园区企业与国内外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长期合作关系。
人才平台“双拳”催生新业态
宜兴环科园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出台《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实施人才计划,搭建环保创新创业平台,着力推动人才发展走市场化、本土化、国际化、法治化之路。先后吸引了钱易、曲久辉、任南琪、张全兴等12名两院院士加盟,1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58名海归高层次人才入驻。目前,在园创新创业的各类高层次人才1180名,正在实施的国家863、水专项等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342项。
除此,为鼓励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切实提升环保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宜兴环科园先后建成中德、中丹、中芬、中荷等10个清洁技术对接中心,成立“一带一路”环保“走出去”企业联盟,推动中非、中柬环保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功引进100多项国际先进技术和项目,一批企业赴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设立生产基地和代表处,与国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等合作建立创新研究机构。至今,引进100多项国际先进技术和项目,成为国内环保技术国际合作最活跃的地区。
记者欣喜看到,在这里,正是创新的“基因”融入了企业肌理,科技对企业、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迅速得到增强,支撑着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园完成工业应税销售313亿元,引进34只总投资566.02亿元的重大项目。
用朱旭峰的话来说,“产业的生机在于企业创新意识的觉醒。当创新真正融化在血液中,很快就可以让一个‘老弱病残’的传统产业获得新生,催生出一个新产业、形成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