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教育—全国小学教育专业排名
木工坊里,小男孩张锦赫正在专注地做小推车。他一手扶着木框,一手拿着锤子钉钉子。可是钉子歪了,没能钉进木框,他便翻转锤子,把钉子起了出来……
“你看,他还挺熟练的,因为常来木工坊,他的木工经验较为丰富。”在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新坝镇中心园”),看到眼前的一幕,园长王海英对记者说,像这种情况,木工坊的张老师就会持续观察他,并跟该班老师沟通,充实他的“一案”,以便进行个别化支持。
坚持“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的办园理念,坚信“一个方案不能适用于所有孩子”,18年来,新坝镇中心园从农村园的实际出发,追寻着“一童一案”的教育愿景,孜孜以求、躬耕不辍,摘得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所园有何魅力?何以成功?为寻找答案,记者进行了探访。
看见每一个孩子的自带光芒
扬中市四面环江,新坝镇位于扬中市西北部。随着村办点的相继撤并,新坝镇中心园成为老集镇区唯一的公办园,附近村庄的孩子都来这里入园。
一所农村园为何敢挑战“一童一案”?每次听到这个问题,王海英心中都会“为之一震”。“回想起来,我们大抵也正因为身处农村,更了解农村幼儿的现状,所以深感农村园的孩子更需要我们去‘支持每一个’。”
审视农村园的办园实际,王海英觉得,农村孩子家庭情况各不相同,日常照料人、家庭收入、父母教养观念与行为等差异性较大,因此既要关注共性特征,又要看见个性倾向。而农村园占地面积大,随着生源减少班额变小,教师关注到每个孩子的频次和机会越来越多,这就为教师“支持每一个”提供了契机。
“教育的理想一定是追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获得适性成长。”王海英说,每个农村孩子都“自带光芒”,教师要从概念化的儿童出发,去识别每个鲜活的儿童,“于是,我们大胆提出‘一童一案’的教育主张,以期努力看见、看懂、看好每一个孩子。”
探索的过程充满荆棘坎坷。提起“一童一案”,曾有人质疑:“班级孩子那么多,怎么可能一个孩子一个方案?”“会不会关注了个别,而忽视了全体?”“会不会关注了个性,而忽视了该年龄段的共性呢?”
面对这样的困惑,王海英和教师们一起反思。他们从政策法规中找答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有“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等表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八大基本理念,就包括“更加注重面向人人”。这些表述让他们茅塞顿开。
其实,“个体与全体”“个性与共性”是辩证关联的。于是,顺着这样的思路,“我是孩子的关键人”诞生了。
“‘关键人’指的是,能静心陪伴孩子,敏感觉察孩子需要,能让孩子信任放松,并拓展孩子学习的人。”王海英说,教师作为孩子的“关键人”,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面向人人;既要看见孩子的共性,又要看见孩子的个性。
比如,班级保教计划分为面向全体孩子和面向有个性特征倾向的孩子;两教一保既分工又合作,既有目的有计划地关注与自己建立“关键人”的孩子,又随机关注真实教育现场中的不同孩子。
“看见每个孩子,是真的看且‘见’,就是要从泛化地看待每个孩子,到慢慢地看待每个具体的孩子,发现每个本真、鲜活、完整的孩子。”王海英说。
看懂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需要
“这个小兔子好可爱啊,它的家里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为你点赞!”眼前的小女孩拉着我们去欣赏她的作品,原来她刚才随机利用小零碎进行创意拼搭,但不一样的是,她把农村的很多自然物,编织进了她的故事。王海英不禁为她点赞。
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创作,教师在观察中会拍照记录。如果孩子主动跟教师分享,教师也会记录下来放入孩子的个人档案,并且跟家长互动。一次一次的记录,呈现出孩子的发展轨迹。
那么多孩子,教师怎么观察得过来?面对记者的疑问,王海英解释道,教师会设定一个计划。比如,在班里,两位教师各负责观察一半孩子,保育员负责在生活区的孩子,他们会确定一段时间重点观察的对象。三位教师是有ABC站位的,全体孩子都在教师眼中,他们轮流关注不同孩子的不同方面。而在户外活动区和专用活动室,因为都有定点负责的教师,他们也会及时跟班级教师沟通孩子的行为表现。
为了能看懂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需要,新坝镇中心园探索出“一察、一听、一档、一诊”的方法。一察,是看见孩子,看他在哪儿玩、玩什么、怎么玩;一听,是倾听孩子;一档,是个体建档;一诊,是分析、诊断、评估。
教师朱亚洁说:“一察、一听、一档、一诊是循环往复的,一察、一听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精神空间需要,而一档、一诊通过跟踪观察,构建家园空间,完整研读认识每个孩子。”
为了给教师支架,帮助教师看懂孩子,新坝镇中心园通过常态化的园本教研,来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凝聚共识。副园长鞠洁说,幼儿园形成了持续沉浸式教研的八个步骤,即问题再现、中心发言、各抒己见、梳理提炼、问题再生、头脑风暴、明确任务、深入探究,如此不断解决问题,点燃了教师的研究热情。
“看得懂,是真的看明白,就是要悦纳每个孩子,共情他的生命状态,觉知他的情绪、感受、体验,共享他的兴趣需要、意义世界、学习特质、个性倾向。”王海英说。
看好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空间
中班的蒙蒙喜欢运动,对照“共有项目”,该班唐老师记录了他日常游戏、学习、生活的不同情况。但蒙蒙有点特别,他特别喜欢玩球,会把球跟别的材料联系起来玩,还知道乒乓球瘪了放入温水就能恢复。而且,他爸爸是个球迷,曾来园助教过“足球联盟”活动。于是,唐老师把这些“特别”写入蒙蒙的“个人项目”。
对照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新坝镇中心园梳理出园本化的表现性评价手册。依据手册,教师有计划、分阶段记录每个孩子的“共有项目”,即孩子在五大领域学习与发展的情况。而“个人项目”,则是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倾向、特殊需要等内容。“共性”与“个性”相融合,形成了每个孩子鲜活的个体档案。
保教主任冷慧说,看好每个孩子,意味着要做到从共性、个性两个角度“预设一案”与“优化一案”,适当调整孩子发展的实际空间和潜在空间,也意味着要找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合节律地支持每个孩子向着属于自己近中长期的“好”获得适宜发展。
比如,对于爱玩球的蒙蒙,既要在“共性”方面关注他的全面发展,也要在“个性”方面扬长避短,用他喜欢的事物鼓励他个性与共性互相融通,获得再发展。
记者发现,“一童一案”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脱胎于新坝镇中心园的教育改革,是在改革中不断丰富其内涵的。
这些年,幼儿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倡导生活即教育。从孩子的身边出发,通过“我们的家——新坝”主题的整合渗透来推进课程实施。第二阶段:倡导从资源到课程。梳理周边的课程资源,提供孩子能参与、可操作、常体验的儿童工作坊,让孩子在每个空间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三阶段:倡导呼应不同孩子展开持续支持。教师要学会在面向全体中更好地发现不同个体,不断去关注、观察、倾听、分析每个孩子,从而尝试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
“如果说第一阶段让我们知道了资源是无穷的,要有效利用资源,第二阶段让我们知道了要合理利用资源生发课程,也就是从资源到课程,那么第三阶段要解决的就是共同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的融通,指向的是教师跟孩子的一种呼应。”王海英说。
现在,对于新坝镇中心园大多数教师来说,怎么呼应孩子,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对于“一童一案”有了新的理解:一童,就是每个活生生的儿童;一案,不能仅仅理解为课程的计划、方案或过程记录,而应更多地指向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
实际上,“一童一案”勾画出了新坝镇中心园每位教师这样的工作图景:入园季,互动走访,给每个孩子初步建立个体成长档案,建立“关键人”关系;开学初,连续观察每个孩子,面向全体、群体、个体分别制定共同性或个性化“一案”;每一天,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倾听、建档、分析、调整;学期中(终),检索孩子共有项目、个人项目循证与实证信息,审议调整“一案”的后续跟踪;毕业时,梳理3年在园生活,形成个体成长档案,与小学教师共读。
“‘一童一案’就是想建一座桥,在不断看见看懂看好中,与孩子的未来发展之间建一座桥,而载体主要是个体建档,即从‘个体档案’到‘课程支持方案’。”王海英坦言,个别化支持最理想的状态是量身定制,但目前,教师仍在半量身定制到完全量身定制的途中。
在王海英心中,最理想的模样,莫过于愈加走向“量身定制”,给每个孩子一个适合的方案,并一路追随适合他的发展路径,动态呼应,以更加贴近他的姿态,促进他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专家点评
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鹰架”
虞永平
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儿童,明确儿童的成长需求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构建适宜的阶梯。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的“一童一案”,为每一个儿童建立学习和发展档案,并以此形成对每一个儿童的支持和指导方案,核心是关注每一个儿童,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一童一案”是以儿童为本理念的体现。儿童的现实状况是教育的出发点,科学的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发展现实出发,研究儿童,围绕儿童,为了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通过开放性提问、推测、讨论等方式,支持和拓展每一个幼儿的学习。”了解儿童是为了有效地回应和支持儿童。这是“一童一案”对以儿童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
“一童一案”是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幼儿园教育的评价一定是在儿童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一童一案”蕴含了一种重要的评价观,那就是关注每一个儿童,以学定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教师应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儿童,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这也是“一童一案”努力追寻的方向。
“一童一案”是庄严的专业承诺。“一童一案”就是引导教师研究儿童,研究适宜于儿童的教育,就是倡导教师做自觉的研究者。观察儿童,记录和分析儿童的行为表现,是教师的基本专业能力,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坚持持续观察儿童,教师就能不断积累对儿童的认识,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此,“一童一案”是需要强大毅力的工作,是一项需要专业良知、考验师德的工作。
“一童一案”是高质量教育的保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标志是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根本保障是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不断深入,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宜性不断增强。教师要能够真正落实《指南》中提出的“理解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幼儿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要求。“一童一案”就是要求教师更投入地与儿童共同生活,更深入和准确地了解儿童,为儿童提供真正建立在现实水平基础之上,又能让儿童进入最近发展区的适宜活动机会。这是高质量教育的不竭源泉。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1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纪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