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语文教育_民国时期的语文文体

首页 > 教育 > 职教风采 > 正文

民国语文教育_民国时期的语文文体

唐晓敏

郑国民《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一书,叙述了中国的学校语文教育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型过程。书中说到这样的现象讲:“宣统年间,新式学堂中的教员不把其子弟送到学堂,而送到私塾就读,这样似乎很奇怪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清末办学堂的风气才刚刚兴起,人们却把子弟从学堂领回来改送私塾,造成学堂招不来学生而私塾却超额。‘扬州城内外学堂林立,招生不易,缺额甚多。皆父兄恐子弟一入学堂濡染习气,虽曾在堂肄业,亦多改入私塾,古私塾异常发达。调查今岁新添私塾,计有五十余所,所收学生,均已逾额矣。’ 另外,当时一些人即使送子弟去学堂,但家里也请了老师,学生每天从学校回来,由家庭教师教读、背诵四书五经。(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 第18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实际上,不仅仅是清末,整个民国时期都是这样。虽然已经兴办了一些新式的学校,这些学校的语文教学逐渐以白话文为主。但那个时候,私塾教育仍然盛行。程千帆讲:“20年代,即使在汉口这样的大都市,新式学校还是不多的,能够出钱送子弟进这类学校的人家也不多,所以私塾也还不少。”(程千帆:“有恒斋求学记” 见王丽编:《名家谈语文学习》,第7至9页,作家出版社,2002年)都市如此,农村就更是这样。敏泽讲:“我早年开始受教育时所上的小学,并非现在的小学,而是传统的私塾。虽然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们的县城位于陇海路上,也不算太偏僻,但当时除了县城内已经有了小学外,乡村的教育仍然普遍是私塾。”(敏泽:“私塾教育与我” 见王丽编:《我们怎样学语文》第46页 作家出版社2002年)作家李国文也说:“我记得,三十年代,在离城市并不很远的乡村,也还有科举时代曾经盛行过的私塾。”(李国文:“从青年必读书谈起” 见王丽编:《名家谈语文学习》,第70至73页,作家出版社2002年)程千帆、敏泽、李国文都是读私塾出身的。他们的学问基础是在私塾教育中奠定的。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