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蔡礼旭教育孩子
孩子知道什么是“真善”,就能分辨什么是恶了。我们做家长的才能放心,不用担心孩子会被环境或他人带坏。
学习一定要听老人言,要听智慧的言语,才能懂得分辨真假。我们要看某件事做了之后,对于往后是否会有严重的流弊。我们老祖宗看事情看得非常深远,假如做一件事情对当时的人们有利益,但是对后来的人有害处,他就不做。可见中国古人多么厚道,他们会考虑这个行为以后所产生的流弊问题。
流弊就是影响性。这个行为对往后的影响有多大,古人可以看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孔夫子就看到了几千年。
以孔夫子的道德学问及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能力,把当时一个最乱的国家政权掌握在手中是绝对没问题的,而且拿到政权后还可以把它经营得很好。但是那个好的影响只是对当时的那个国家,而不是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假如父子搞政变、夺政权,往后的人就会说连夫子都会推翻人家的政权,而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流弊。所以,夫子看得很远,绝对不贪眼前一时的好处。
读书人辨善,除了看存心,还要会分辨往后的流弊大小。
我们对孩子过于慈爱,凡事都顺着他,这样看起来孩子就不会跟我们过不去。但是若错误的行为也顺着他,到最后就害了孩子。“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慈悲和方便会出问题?如果没有智慧的判断,孩子会借着你的宽恕做掩护,给你制造麻烦。
因此,宽恕别人要有智慧。你的眼神要告诉他:你做什么事,我都清清楚楚,千万不要乱来。你做得好,我鼓励你;做得不好,我不说你。但是假如你不知悔改,我一定会使出霹雳手段。这时的霹雳手段是慈悲。对公司而言,霹雳手段是辞掉某个员工,而实际上是为了大局着想。不能因为一人毁了整个公司。当然在开除之前,一定要给他改过的机会。
只要你的存心是正的,对谁都好,事事无碍。我们对于道理的理解不圆融,做事就会产生诸多烦恼。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我们必须考虑到流弊的问题。
孔夫子非常有智慧,他能洞彻事情所能产生的影响。
有一次,子贡到其他国家做生意。鲁国有一则法律,只要在其他国土看到鲁国人被卖去当奴婢、做苦力,用钱把他赎回来,国家会发奖金给你,这时鼓励大众爱护国人,主动解救国人。子贡是大商人不缺钱,他赎回来人后,跟官府说不要奖金。一般人都赞叹子贡。可是夫子说子贡错了。
夫子跟子贡说:“圣贤人的行事可以移风易俗,成为大众的模范,怎么可以随自己的喜好而随意去做?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贫穷的人多,你的行为让大家觉得赎人拿奖金是贪财的行为,以后哪还有人愿意去赎人?”
子贡赎人不拿奖金看似在金钱上能放得下,但是鲁国大部分是穷人,如果他们在其他国土遇见本国人当奴隶,心里想救,但想到子贡不拿,自己拿了好像贪财,可是不拿下个月的生活有成问题。这么一犹豫,他救人的心就受到干扰。而有一个国人没有被救回来,可能就影响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做事不能凭喜好,要洞察整个层面,深谋远虑。
夫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看到有人落水,便伸出援手。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救他一命,就送了一头牛作为谢礼。子路看他很真诚,就把牛牵回去了。一般人看到子路接受别人的报答,就觉得子路不如子贡清廉。而夫子称赞子路:“从此以后,我们鲁国人勇于救人的事迹就会越来越多了。”接受别人至诚的感谢,会带动整个社会救人助人的风气。
圣贤人考虑的是一个行为带来的长远影响。我们做任何事情也要思考,做了之后对自己、家人、社会有什么影响?社会是大众组成的,若很多人丢垃圾,所有看到的人就会觉得随便丢垃圾是正常的;当有人捡起垃圾,就会唤醒大家不糟蹋大环境的良知。
佛门有一则公案。清朝的顺治皇帝觉得学佛很好,就下旨任何人都可以出家。他这个善心很好,但是善心却行了大恶事。为什么?
过去想出家的人都要先经过严格的考试,最后一关是皇帝亲自面试,看这个人的学问、德行,有没有资格做大众的老师,教化百姓。所以,及格的文凭是皇帝发的,称为“度牒”。
如果你要发心出家,师父一定先看你有没有度牒。所以那个时候出家人的素质很高,帝王恭敬供养,文武百官、老百姓都很尊重出家人。
县令、太守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会到佛寺去请教出家人。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爬山需要几天时间,一定是有要事才会去请教。
顺治皇帝废除度牒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家。有的为了逃避照顾妻儿的责任出家了,有的好吃懒做为了有人供养出家了,这样一来是佛门形象受到影响,这个流弊是顺治皇帝没想到的。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一定要瞻前顾后,考虑流弊。
善,除了考虑真假、流弊,还要考虑大小。何谓大善?何谓小善?
一个企业家资产几百亿,捐了十万块。一个农夫辛勤耕作一辈子,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的医院捐了一辆救护车。同样是十万,善的大小差很多。一个是为了名利,一个是念念为了救人。
宋朝有个人叫卫仲达,他做梦时到了阴曹地府,叫小鬼把他的善恶记录薄呈上来。结果恶的薄摆满一地,善的薄只有一个像筷子那么细的小卷轴。
卫仲达就问:“我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说:“恶不是你犯了才算,只要你一起心动念,我们这就有记录了。”
又叫小鬼拿称来称轻重,结果那么多恶薄比一卷善薄轻。卫仲达就奇怪地问:“那一卷善薄里记载的是什么?”
看后说:“朝廷想在福州城三山修建一座石桥。你上书建议皇帝不要修建三山石桥,这个工程是劳民伤财且没必要的。”
卫仲达说:“我是有这么一个谏言,但皇帝没有采纳,还是修建了。我这篇奏稿有这么重吗?”
说:“朝廷虽没有采纳,但你这一念是为国为民,所以是大善。若朝廷采纳了你的谏言,那善就更大了。
因此,“福田心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吉凶祸福都是从你的信念变现出来的,只要你有善心,有博大的爱心,关怀帮助别人,就一定有大福分。善的大小是从心量来看的。
似是而非的事情太多了,我们要会明辨,否则很可能是以善心行了恶事。比如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非礼之礼。
“非信之信”。你答应别人,好像是守信,但是你答应的是欺骗其他人的,就是非信之信。信与义配合才是真正的信。如果不是真正的信义,你还遵守就是助纣为虐,一定要会判断。
“非慈之慈”。《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指不明是非的人。孔夫子说这样的人不好,谁都不得罪,对坏行为也视若无睹,把社会的是非善恶都混淆了,这样的人是“德之贼”。没有智慧的宽容,让坏人坏事有机可乘,就是非慈之慈。
“非礼之礼”。假如对人恭敬的动机是为了一己私利,这就不是礼貌,而是另有目的,就是非礼之礼。
所以要会分辨善恶,当然分辨清楚后,还要积极行善,才能真受益。
蔡礼旭老师在家庭教育方面为父母开启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在“家庭教育讲座”中着重分享了如何让孩子接受品德教育。因为教育的成败是看孩子一生的成就——家业能不能成就?事业能不能成就?重要的是,德行能不能成就?德行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人有德才两个方面。对人的教育应该以什么为主呢?中国老祖宗一贯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孔老夫子教学有四个科目,首先是德行,其次是言语、政事、文学。德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的需求有三方面:第一,求食,以维持生命;第二,求偶,以延续生命;第三,求仁,以光大生命。前两者人与动物相同,求仁,是人类独有的。人以德为本,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德以孝为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德行的根本。《孝经》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不孝就是缺德;德行教育要从行孝开始,“孝门开,百门开。”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孝文化。孝的精神内核就是感恩,由对父母的感恩,推而广之对天地万物的感恩。
孩子时刻懂得感恩,才能活得有幸福感,活得有存在感,活得有安全感。
学习推荐:《家庭教育演讲录》、《福田心耕 青少年要上的十二堂国学课》蔡礼旭
作者/蔡礼旭
觉得好看,敬请点赞,与人分享,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