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中心,国际财经中心地址

首页 > 财经 > 理财资讯 > 正文

国际财经中心,国际财经中心地址

视频加载中...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上海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开篇的一句话,既是对无数建设者们的最高褒奖,也拉开了新时代发展的序幕。与此相印证的是,10月21日发布的最新一期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显示,上海再度蝉联国际金融中心排名第三位。从榜单发布之初的第8位,到如今“纽伦沪”三足鼎立,上海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国际财经中心,国际财经中心地址

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强势崛起

自2010年以来,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推出“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构建了以“成长发展”为“核心”、“金融市场、服务水平、产业支撑”为“支点”、“综合环境”为“圈层环境”的指标体系。

与指数发布伊始上海“孤军奋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新一期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已有3个城市进入前十位,沪京深三地以其强劲的经济增长潜力、稳定的营商环境、丰富的产业与人才储备等因素,被全球业界普遍看好。

作为“中国方阵”的排头兵,上海的表现尤为出色,在指数核心的“成长发展”指标中,上海一直稳居榜首。随着上海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也不断增强。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2274.8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5.5%,当年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IPO)股票筹资额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同类品种全球第一位,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

“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状况来看,欧美城市发展趋势基本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极逐步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转移。”指数报告指出,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呈多极化发展态势,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亚洲城市在世界金融体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软实力”成色十足

相比金融机构家数、金融市场交易量等“数量型”的“硬实力”指标,金融营商环境、金融法制环境、高端金融人才队伍等“质量型”的“软实力”指标无疑更考验一个城市的积淀和底气。

可喜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软实力”日益获得国际业界的认可。指数的“产业支撑”指标显示,金融业与上海城市发展之间构成了畅通的良性循环,金融业强有力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也为金融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以金融助力复工复产复市为例,在沪金融机构众志成城,银行实施灵活的信贷政策,券商承销疫情防控专项债,期货公司创新设计“口罩期权”,保险公司推出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疫情防护综合保险”等等。

此外,今年上海首度在“服务水平”指标中跻身前三,取得新突破,反映出上海已基本形成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金融服务框架、金融人才梯队、金融科技生态圈以及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一大批诞生在上海的“首家”“首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形成了示范效应。

有话语权方有定价权

“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列为主要任务之一。

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的发布现场

众所周知,要想提升定价权,首先得有话语权,“说话得管用”。然而,作为衡量金融业发展态势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目前通行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编制方式和指标体系不尽合理。上海商学院副校长贺瑛认为,一方面是重“存量”轻“增量”,缺乏对于金融中心发展潜力的考量;另一方面这些指数更偏重于对成熟金融中心的考量,由于敏感度使然,当新兴金融市场指标出现一定波动时,指数往往“上蹿下跳”,排名波动过于剧烈。还有专家认为,部分指数的指标体系中,来自金融从业者的主观评价占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情绪指数”,有失客观。

对此,指数报告建议,上海等城市应努力从全球金融业参与者、跟随者的角色,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变,更积极地发出“中国声音”。同时,各指数研究团队应客观、科学、全面评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状况,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变革趋势,助力打造公平的国际市场环境和全球经济结构,共同促进全球金融稳定长远发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