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外语教育(基础外语教育与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首页 > 教育 > 职教风采 > 正文

基础外语教育(基础外语教育与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基础外语教育(基础外语教育与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伍家文

摘要:数据表明,基础外语教育学科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外语教学仍受应试的影响,学科育人目标未能在教、考中得到落实,缺乏督导力;教师、教研员对学科育人认识不到位,缺乏执行力和指导力;学科育人场所单一,没能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育人功能。对此,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加深对外语学科育人功能的认识,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外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教研员应加强学科育人的研究和指导,提供学科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家庭、社会应健全合作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推动教学评价改革,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基础外语教育;学科育人;现状与建议

“我国基础外语教育落实学科育人教育思想的现状与问题”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基础外语教育学科育人落实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问卷分教师版、学生版和教研员版,主要根据这三个群体对外语学科育人的态度、内容、方法、途径等几个方面来编制,以期从不同角度了解外语学科育人的现状。问卷制得后,笔者借助“问卷星”发放问卷,通过对回收的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问卷数据的梳理、分析,了解当前基础外语教育中学科育人的现状,同时结合学科育人的时代背景,探讨了基础外语教育学科育人存在的问题,并对外语学科育人的策略、方法、途径提出建议。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开设的外语课程主要是英语,本文中的外语主要指英语。

一、研究结果

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共对72346人(小学至高中的学生63641人、教师8265人,教研员4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受教育者对外语学科育人的过程感知与品质发展、教师对学科育人的内容理解和活动实施、教研员对学科育人的认识与评价建议等。数据显示,学生、教师和教研员均对学科育人有一定的了解:教研员们对学科育人的认识比较全面,并认为学科育人在外语课堂中具有实施的可行性;不少教师会主动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在学习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自己的心智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科教研员对学科育人认识不足,教研体系对学科育人的理论研究不够,缺乏学科育人的指导力;部分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学科育人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学科育人的策略、方法与执行力;现行的教学评价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和功能,缺乏学科育人的督导力。加上家、校、社合作沟通不健全,学科育人场所单一等种种原因,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学科育人的情况并不理想,学科育人在落实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如下:

1. 学生对外语学科育人的感知和品质发展情况

(1)学生对外语学科的学习态度。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参与调查的学生对英语学习都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有兴趣的学生与比较有兴趣的学生分别占受访学生总数的42%和37%)。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外语学习中道德情操培养、文化意识形成、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方法掌握、语言能力培养是最不重要的内容的学生分别占受访学生总数的28.71%、24.34%、22.21%、14.79%、9.95%。

(2)学生对英语学科育人功能的认识。在受访学生中,认为进行沟通交流、提升文化素养以及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属于英语学科育人功能的学生分别占74%、72%、64%,这体现学生在能够认识到英语日常使用和工作应用的功能。但与此同时,认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才是通过英语课堂获得提升的主要方面的学生分占受访学生总数的95%、89%。

(3)学生视角下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认为对自身影响较大的育人途径(多选)是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班主任谈话、政治课、班会的分别占总数的83%、73%、54.04%、49.24%、20.68%、22.86%、31.99%。认为课堂教学活动、与英语相关的班级文化建设、与英语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英文电影赏析、演讲比赛、英美文学赏析等)、课堂作业或试题是教师进行学科育人的方法(单选)的分别占总数的59.05%、10.77%、18.54%、11.63%。

此外,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目的的认识较为统一。但是,由小学至高中,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相较于前一学段的学生,后一学段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多选)是参加考试的比例均有所增加(如图1)。在阶段性考试背景下,教师为满足应试需求,也更加专注考试复习,鲜少留出课堂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或课外活动。

2. 教师对学科育人的认识和实施

(1)教师对学科育人的内容理解和活动实施。教师对育人实施工作的了解程度与其学历背景、职级水平有关(如图2、图3)。从未定级到特级教师,不同级别的教师“非常了解”育人工作和“了解”育人工作之和的所占比依次递增,该结果反映出教师对“育人工作”的了解程度受职称影响。教师工作职称越高,教师对学科英语育人的了解程度越深。从专科到博士后,不同学历的教师“非常了解”育人工作和“了解”育人工作之和的占比总体呈稳中有增的趋势。该结果也显示出教师对育人工作的了解程度受到教师个人学历高低的影响。

(2)教师认为学科育人在落实方面的主要困难。认为应试教育压力、学校评价机制、教师观念和教师教学方法是将英语学科育人的阻碍(多选)的教师分别占受访教师总数的81%、65%、53.54%、55.6%。

在教师实施学科育人的方式(多选)方面,选择在课堂教学活动、与英语建设相关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与英语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电影赏析、演讲比赛)、全班集体活动(如运动会、班会)、课堂作业或试题以及其他方式实施育人工作的教师分别占90.1%、78.79%、76.97%、56.95%、52.91%、0.45%。

此外,在作业形式选择(多选)方面,受访教师中有近86%多采用布置阅读、写作等练习作业的方式,仅有34.24%和32.21%的教师会选择布置手工类作业、表演类作业。同时,布置抄写作业的教师比例与布置手工类、表演类作业的教师比例相近,分别为32.21%和34.24%。

3. 教研员对学科育人的认识及实施的思考

(1)教研员对学科育人的认识和关注度。受访教研员中,认为学科素养、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社会责任、心智能力属于学科育人的内容(多选)的比例分别为99.09%、97.05%、95.68%、93.41%、90.23%。可见,受访教研员对学科育人的主要内容有较为清晰且统一的认识,但在学科育人不同内容的关注度上有些许差异。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学科育人内容各层面的关注度(单选)方面,重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及其他方面的分别占受访教研员的30.91%、30.45%、27.27%、11.14%、0.23%。这表明,受访教研员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方面的关注较多,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关注较少。

(2)教研员对学科育人的实施意见。受访教研员中,认为学科育人的主要实施方式(单选)是课堂的教学设计、英语相关的班级文化建设、课外活动、英语作业练习的分别占59%、27%、11%、3%。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可以着重落实学科育人的课型(多选),受访教研员超过96%认为是阅读课,接着是读写课(81%)、写作课(78%)、听说课(77%),最后是词汇课(46%)和语法课(41%)。此外,认为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实践指导、开展专题讲座、成立学科育人研究课题组、成立名师工作室是开展教师学科育人实践指导的主要方式(多选)的分别占受访教研员的84%、81%、73%、62%和55%。

4. 教研员认为实施学科育人的困难

多数受访教研员表示,当前学科育人工作的主要困难是评价系统单一(侧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教学过程中常受应考需求的影响。

二、研究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1)基础教育外语课程存在过度聚焦语言知识、技能学习,忽视学科育人功能的问题。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关注的仍是学生语言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教学也多采用和应对学科考试联系更紧密的基础知识学习、练习和复习等方式,导致目前多数学生仍注重英语学科知识、技能等相关语言层面的内容,对其他非语言层面的品质能力(包括思维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化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和使用英语,但这只是英语语言功能和其工具性的体现,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笔者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英语形成的学科素养能力(进行沟通交流、提升文化素养、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与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实际获得,两者并没有呈现统一的对应关系。这与英语学科本身的特性及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相悖:首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教学应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教师教学过于聚焦语言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英语学科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学生不仅需要通过英语学习获得语言文化知识,还要能理解语言文化内涵,并在语言交际中做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1]。

(2)教学过多迎合学科应试需求,未完全实现学科教学与育人的融合。基础外语的测试的设计依然属于传统测试模式,将语言能力等同于语言知识加语言技能[2],应试教育使教学呈现功利性倾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片面追求唯知识论。但学科育人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语言意识,而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然而,本调查发现,师生对英语学科学习的应试态度是阻碍学科育人的突出难点。这些片面的英语学习认识,特别是高学段学生表现出的英语学习应考倾向,不太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落实学科育人。教师自身在课堂上对学科育人的实施也不够,学生很难通过当下英语课堂学习获得学科素养和其他非语言层面的学科品质的提升。

(3)教学结果评价标准失衡,缺乏对学科育人的衡量。“教—学—评”是一体化的体系,教学内容与测评内容都是育人的途径和手段。但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关注最多的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最多的却是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这说明当下英语学科教学和评价的不一致。多样化的作业能够促进英语学科育人工作的落实[3],但教师通过课堂作业或测试对“育人工作实施”落实较少。

波帕姆(Popham, W. J.)指出,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是实现专门化的重要方面[4]。邓肯(Duncan, R. G.)等人的研究认为,教师教的东西应该是评的东西,有教也应该有评,如果教学不一致,会导致通常所说的“两张皮”,教师的教学会失去一个聚焦的方向,评价也会失去监控和调控功能[5]。因此,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习的评价保持一致也必然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应有之义。这意味着教师在讲解教学目标时要展示评价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该把教学内容考虑进来,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持续获取学生关于目标达成的信息,并做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教学决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到,“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6]。教学评价方式不改,英语学科的整体改革无法实现真正的落实。梅德明(2018)提出,促进学科育人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活动来组织英语教学内容[7]。教师深刻理解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对应的育人方法,是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学校、社会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育人”落实情况也起着重要作用。当下,“问责式”评价仍是主流评价方式,该评价方式往往将评级、奖惩绩效等作为评价目的。将“问责式”评价改为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性”评价,会促使教师发展,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最终取得学科育人教学的进步。

(4)学科育人的场所单一,未充分发挥家社校协同育人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严重,学校教师需要接受专门培养和培训来推动学科育人的实现,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同样也应接受科学的教育和培训。但目前,许多家庭教育“扬短避长”、重点错位,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足,对学校育人的依赖程度过深。更有甚者,孩子在家庭享受不到应有的温暖,对家长反感,家长反而成为学校教师的“助教”。

2. 改进建议

笔者基于目前基础外语教育学科育人落实情况的调查,并结合我国学科育人发展趋势与国家宏观政策指导方略,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要积极践行学科育人的理念。第一,教师需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并紧跟新时代发展下国家宏观政策所指出的学科育人纲要重心。学科育人的根本在于成“人”,学科是载体,课堂教学是主要路径,“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环节始终是实现学科育人转变的关键着力点,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劳动、国家安全观等相关主题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面、正确的思维。学生要能够通过教师学科育人活动体会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劳动精神,感悟诚实、友善等中外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美德,建立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

第二,教师要提升自身对英语学科逻辑的理解。语言学科是人类文化的宝藏,真正地学会体会文字背后跨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不仅是依托记忆和背诵,而是要通过心灵的共鸣去触摸深蕴其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与其进行思想上的对话,最终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审美和创造,以及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教师通过精心创设有效、紧凑的教学活动,创新多元、丰富的教学情景,传递自身对学科的深刻理解,带动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亲情感知,进而引起学生价值观和实践行为的转变,让学生形成自己对学科逻辑的理解,实现自我思维的转变和意义重构。

第三,教师在英语课堂中深挖学科中的育人内容要素,将育人内容与学科知识点相结合,并不断打磨、完善课程活动。学生完成语言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了解、认识不同文化,学会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在理解和比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学会用所学语言描述文化现象与文化差异,比较、判断文化异同,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并做出自身价值判断、表达自身价值取向,从而树立国家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自信心。学科育人活动具有广延性,因此育人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学科育人的目的可以贯穿在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活动中。

为此,教师在布置练习题时,可减少一些知识记忆层面抄写,设计更加多样化的制作型、调查分析型、解决问题型、表演展示型作业[8]。手工类作业、表演类作业会对学生的非语言知识的能力(如美商、动手能力、自我展现能力等)产生影响,而抄写作业主要是对英语学科知识点进行复习、记忆。教师还可以依据德育主题,给学生个人或小组布置相关任务。同时,育人不仅关涉活动内容,还关乎活动本身,实践是达成育人目的的根本途径。开展丰富课外活动,是对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慢慢塑造学生的学科素养品质,最终实现学科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9]。

(2)教研员要积极引导学科育人。教研员应组织教师进行学科育人理念的同步提升教研活动。教研员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将教学活动与学科育人相关内容结合,如学科育人经验交流分享会、学科育人课程展示和评价会、学科育人系统教学设计和实践报告等集体性教学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引领和指导教师完成学科育人的实施与实践,完成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系统学习设计,形成高质量、可借鉴的优秀案例,引领英语学科育人的整体提升。

(3)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与绩效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同时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积极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4)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国家的教育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能力。梅德明在重庆市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暨2023年学术年会上也着重强调,学科采用分数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基础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人是立体的、会发生变化的,不是使用数据进行参照的标准。用分数评价标准对学生素养能力评判是违背学科育人要求的。他指出以往教育理念中对低阶能力和高阶能力的区分是不科学的,人的能力的发展在本质上没有高低的区分,甚至不是线性的发展,有时是交互的,有时是齐头并进的,有时甚至是逆向的[10]。因此,目前我国的评价标准需要发生变化,要改进单一的结果评价,要强化综合的过程评价,实现评价标准的增值,继而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教师的教育、教研员的指导、家校社的协同合作都至关重要。教师是其中最基础也是影响力最广泛的一个行动群体。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更新与发展,为使学科育人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教师需要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科教与学的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在学科内容和施教方式上做出评估和取舍,完成时代赋予的学科育人的历史使命。为实现更贴合当下和未来时代发展的学科育人要求,笔者之后也将从教研员、家校社等方面进行思索,尝试提出更加具体的补充建议。

三、结语

问卷调查和分析表明,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科育人落实相关主体的问题:英语教学过度聚焦英语语言知识学习;“教—学—评”一体化未得到落实,存在教学和评价不协同的现象;在应试大环境下,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社会、家庭、教师关注的评价中心,教师教学未能与学科育人实现融合;学科育人场所局限在教师课堂,家庭、学校、社会未能实现全面协同合作。“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学科具有其特殊性,这个阶段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科育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教研员应当着力于高质量开展学科教学中的育人环节,家校社也应协同关注学生发展、共同赋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推进学科育人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变革,开创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慧,宋晓丽. 例谈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中国故事”的教学[J]. 山东教育,2020(26).

[2]韩宝成,梁海英. 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1).

[3]李优治. 将育人方式改革与作业改革深度融合[J]. 人民教育,2022(17).

[4]Popham, W. J.(2004)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Amiable allies phony friends 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5]Duncan, R.G., & Hmelo-Silver, C. E(2009). Learning progression: Aligning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6]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7]梅德明. 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科育人观及实现路径[J]. 人民教育,2018(11).

[8]杜锐. 高中英语学科育人框架及实践途径[J]. 教学与管理,2019.

[9]王安荣. 在语言运用中实现学科育人[J]. 人民教育,2022(9).

[10]梅德明. 英语教学的“度量衡”思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重庆市教育学会中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暨2023年学术年会. 2023-3-31.

注:本文为教育部基础外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2021-2024年度重点课题“基础外语教育中落实学科育人教育思想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YBJCJYWZW2207)阶段性成果。此子项目参与研究者:重庆外语学校丁科文教师,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研究生包林林、曹玲、张菁珂、陈和菊。

(本文首次发表在《福建教育》2023年第7期)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