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力以赴实现年度目标

首页 > 教育 > 考试信息 > 正文

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力以赴实现年度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遵循。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方法论意蕴,是我们开展好此次主题教育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段名言:“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里强调的“桥”或“船”,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学会用全面、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迈上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的核心内涵,切实以“六个必须坚持”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开展主题教育的制胜法宝

(一)扎实抓好主题教育,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新时代、新征程、新局面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

学思想,就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构成集时代性、系统性、原创性于一体的开放的科学体系。

学思想,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活力、魅力在于创新,在于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学思想,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着力解决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六个必须坚持”,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追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求真务实的实践观点、世界历史的人类关怀,又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革故鼎新、与时偕行、自强不息、开物成务、知行合一、天下大同的中国智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系统整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

(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需要遵循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就有了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就能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打开看待问题的大视野,提高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也就有了推动工作、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中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弹钢琴”“解剖麻雀”等工作方法,灵活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用实践来检验我们的工作,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摸着石头过河”等一系列蕴含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百年历史有力证明,中国人总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善于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善于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与运用,是我们党取得各项成就的法宝。

(四)“六个必须坚持”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

今天,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各种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把工作做得更好。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实践特征。要切实掌握其丰富的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

“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立场观点方法的角度理解“六个必须坚持”,才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任何一种理论研究都隐含着立场问题,立场是观察、认识、处理问题的立足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的根本政治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举措的制定中。

观点是对事物的看法,是立场的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这些方面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结晶。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谱写新篇章的过程中,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胸怀天下,具有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不仅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而且在于它在自信自立中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华彩篇章,并因此而更加自信自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和高远境界,关键就在于中国人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方法是观点的运用。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观察世界、判断形势、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统一起来,坚持唯物辩证法,创立了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形成了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运用了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

“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出发点,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这一基本立足点,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这一主要着力点,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一现实着眼点,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关键统筹点,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一重要站位点,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二、“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内涵

“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六个必须坚持”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中国的百年奋斗史,处处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江泽民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我们党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明确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挂在心头、念在心里。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一条红线,深刻体现这一重要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回顾我们党百年的理论探索史,在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中,党的创新理论得到亿万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坚持自信自立,既深刻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尊重客观规律、敢于开拓创新的历史主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从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坚定前行的决心,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

纵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科学指引下,敢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勇于实践,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我们党自信自立的底气表现,也是我们党坚持自信自立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人的政治灵魂,是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自立彰显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是根基,要求我们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去认识世界;创新是目标,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性地改造世界。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持守正才能不断创新,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固本强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守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正”,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源头活水。

坚持守正创新,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二要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带领全体中华儿女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在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又顺应新时代要求,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使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是这种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抓住矛盾,即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主要是中国人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形成新理论,提出新举措,完善新机制,满足人民的新愿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事物的普遍联系放在整个系统中加以通盘考虑和研究,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坚持和运用好系统观念,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统筹好方方面面的利益,调动好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以科学的顶层设计指引扎实的实践探索,以实践探索的丰富经验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的主动。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把“蛋糕”做大做好,以效率支撑公平,又把“蛋糕”切好分好,以公平促进效率,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在激发活力中保持秩序,在保持秩序中激发活力。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自主中谋求发展,在开放中谋求自主,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要以全人类前途命运为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凝聚更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力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胸怀天下是中国的理想信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实践的生动写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中华民族对大同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这也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胸怀天下不仅是一种文化精神,更是一种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国家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二,坚持胸怀天下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始终坚持把自我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因此,坚持胸怀天下要求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由此决定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三,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时代奋进的责任担当。中国人的胸怀天下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体现在行动中;不仅体现在自我发展上,也体现在兼顾世界发展上。

中国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个必须坚持”是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六个必须坚持”的多维价值

“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团结奋斗的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必须坚守的基本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六个必须坚持”表现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是推动党思想理论创新的基本遵循。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内在气质和精神品格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精神特质。自信自立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气质和创造精神。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处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自立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是中华民族之魂。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思想方法和内在要求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本质要求。“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正的目的是创新,创造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跟时代步伐,体现了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工作方法和突出特点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坚持问题导向是直面问题,在研究问题中揭示问题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在解决问题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围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正是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实践中遇到的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努力破解各种实际难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探索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整体特色和思维方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系统观念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达到对问题处理的最佳状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结合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运用“七大思维”,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进行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形成了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世界眼光和高远境界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展现了我们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广格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胸怀天下反映的是博大的世界胸怀和坚定的大国担当的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是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二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洞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复杂态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美好世界的建设。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占据思想和道义的制高点,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四、在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完整、系统、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真正领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贯彻运用这一思想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在历史主动中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中国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

第一,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觉肩负历史责任,主动担当历史使命。第二,要坚定历史自信,坚定对“必由之路”的信念和信心。历史自信既包括对党的历史使命、历史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的自信,也包括对党的大政方针和未来前途的信心。第三,要科学分析历史方位,准确把握历史大势,全面系统总结百年党史的宝贵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第四,要充分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造性。

中国在百年奋斗的历史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把握历史大势,科学回答时代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二)在“两个结合”中贯彻“六个必须坚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正创新的基点。只有面向实际、与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并能够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绽放出真理的光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课题做出深邃思考、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形成系统化学说;二是反映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向实际的“真用”上回答好“四个之问”,并用创新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一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它的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两个相向的方面是需要通过融通才能实现的;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在于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都蕴含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意蕴及其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粹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运用“六个必须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然之举,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深化改革开放,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创新,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引导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格局。

(四)在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秉承“六个必须坚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是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实践的深邃思考,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理念的赓续发展,作出了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现实回应。

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一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承认各种人类文明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平等性,不独尊或者贬低任何一种文明,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二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打造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鉴平台。三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养分,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同前进。四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吸纳时代精华,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的动力、激发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应该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为人类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为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凝聚价值共识,一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二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三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互联互通中促进和平与发展,在制度安排中保障公平与正义,在交流合作中践行民主与自由。四要运用更加精准有效的传播方式,深入宣传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增进人类福祉。

(五)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发扬“六个必须坚持”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当其时,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统领,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民为邦本、人民至上的人民情怀。要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人民的“口袋”和“脑袋”;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作用和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源源不断地凝聚到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上来。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自信自立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植根于中国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是对西方文明观的根本超越,深刻体现了中国、国家、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

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传承发展、创造转化的守正创新的思维方法。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确保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不走偏、不走样;要立足我国实际、历史传统、时代需要,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要着眼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实效与时效的问题导向。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剖析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要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能力,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善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抓牛鼻子”,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真招实招。

人类文明新形态要秉持全局谋划、整体推进的系统观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坚持全面系统,善于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想清楚、考虑进去,避免“盲人摸象”;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开放包容、天下为公的世界情怀。中国作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要以自身制度之稳、治理之稳、改革发展之稳,不断为国际社会注入宝贵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要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继续同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应对严峻挑战、防范诸多风险、解决各类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动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整体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赵崔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