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都库什山中文版全图,兴都库什山脉在哪里

首页 > 旅游 > 线路 > 正文

兴都库什山中文版全图,兴都库什山脉在哪里

兴都库什山脉作为中亚阿姆河流域和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分水岭,若以此划分地缘结构,可一分为三。一是兴都库什山脉北麓或称“阿姆河南岸流域”,水系上包括哈里河、穆尔加布河、昆都士河、科特恰河流域等地理单元;二是兴都库什山脉西南部的锡斯坦盆地,包括注入锡斯坦低地的法拉河、哈什河、赫尔曼德河等;最后则是兴都库什山脉东北的“印度河流域”,主要是喀布尔河,也是兴都库什山脉地区地缘关系的终章。作为中亚、西亚和南亚之间交流无法绕过去的“坎儿”,兴都库什山脉东南部的喀布尔河谷更是从中亚和西亚进入南亚次大陆的“坎儿中坎儿”。

兴都库什山中文版全图,兴都库什山脉在哪里

兴都库什山脉所在的阿富汗地缘结构图

具体而言,在古典时期,无论是来自中亚河中地区或吐火罗盆地的农耕民族,还是来自西亚伊朗高原上的游牧势力,想要进入富庶的南亚次大陆,喀布尔河谷是必经之地。故而我们要解析喀布尔河谷的地缘结构和价值时,就不得不从这两个方向为串联点,来展现喀布尔河谷在兴都库什山脉板块中的地位。

兴都库什山脉“叶柄”北侧是昆都士河谷、南侧是喀布尔河谷

那么先是从中亚吐火罗盆地(亦称阿姆河南岸地区)南下喀布尔的方向,即从兴都库什山脉北麓翻越分水岭。前面我们讲过兴都库什山脉自东向西倾斜的叶状轮廓所展现的南北分水岭,那么既然是叶状轮廓,必然会有宽大的叶面和狭窄的叶柄。如果说中部腹地是宽大的“叶面”,那么位于兴都库什山脉东北部的喀布尔河谷就是“叶柄”的南面凹陷,而与之相对的“叶柄”北面就是昆都士河谷。只是在古典时期,试图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的那些商旅、军队并不会关心所谓“叶柄”的地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能够从山地障碍最少处翻越兴都库什山脉才是最重要的。

昆都士河发源于兴都库什山脉北侧,滋养了绿意盎然的河谷

那么在没有如今的高精度卫星定位指引下,过往商旅是如何确定与喀布尔河谷相对的最窄处是昆都士河谷呢?答案或许就在喀布尔河上游的那些“伞状”支流上。按照古人经验,探路者一般会最大限度借助河谷来尽可能接近分水线,溯流而上,然后在越过分水岭之后尽快转入相反流向的另一条河谷,便能够以最快的时间完成这段翻山越岭之旅。所以这个逻辑来说,翻越山岭分水线的位置就是整个通道或者说旅途中的关键,我们称之为“山口”,如我国号称“准噶尔山门”的阿拉山口,就是位于阿拉套山与巴尔鲁克山之间的缺口,东侧有溪流流入艾比湖,西侧也有流入阿拉湖的河流。

喀布尔河与昆都士河流域示意图,恰好分布在兴都库什山脉南北两侧

对于河谷这类的地理单元,通常都是依赖河流而存在,特别是在临近每一条河流的上源,多数会由不同支流所组成“伞状”结构。因此再对照喀布尔河上游的情况来说,可以接近兴都库什山脉分水线的支流河谷就并不止一个。至于这些河谷分水岭的另一侧,能否存在可满足商旅穿行的山口,就要看它的对面有没有河谷接应了。幸运的是在喀布尔河谷分水线以北,兴都库什山脉“叶柄”最窄的地方,同样也存在一个“伞状”结构的河谷,所依存的河流就是注入阿姆河的昆都士河。于是喀布尔河谷与昆都士河谷就成了兴都库什山脉在“叶柄”处的最佳翻越通道。

穿越兴都库什山脉的萨朗山口

而在喀布尔河谷与昆都士河谷对接的分水岭上,依据溯源而上的原则,我们可以找出三个山口,由西至东分别是:希巴尔山口、萨朗山口、卡瓦克山口。根据兴都库什山脉“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而言,东线的卡瓦克山口海拔是3548米,中线的萨朗山口海拔是3660米,西侧的希巴尔山口海拔是2987米;而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距离最近的中线萨朗山口无疑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主通道的路径。不仅因为萨朗山口两端可以直接对接上相对宽阔的昆都士、喀布尔中游河谷,而且还因为萨朗山口处在兴都库什山脉最窄的那个结合点上,所以萨朗山口在今日成为了阿富汗内部沟通南北的主干通道,也是中亚通往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

巴米扬河谷处的希巴尔山口是古代兴都库什山脉南北交往的节点

但萨朗山口成为联系阿富汗南北地缘板块的通道仅是今日,而在整个古代史中,萨朗山口更西侧的希巴尔山口则是主干通道,也就是巴米扬河谷所在的位置。之所以有如此不同,根源在于萨朗山口3660米的高海拔,因为在这种高山地区,海拔每高出一米,不仅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也意味着要面临更恶劣的气候环境,这一点对于去过青藏高原的人应该感受很深。此外萨朗山口两侧穿越的是兴都库什山脉中段的核心部分,相比之下希巴山口两侧的巴米扬谷地则要显得开阔的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希巴山口和巴米扬谷地,长期成为兴都库什山脉南北交往的主路线。只是这一通道最终在上世纪中叶被彻底终结,因为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有能力通过隧道的方式,来穿越那些高海拔的山口。于是萨朗山口的直线穿越的优势(即昆都士河谷、萨朗山口、喀布尔河谷三点一线)就凸显出来了。

萨朗山口因为长期战争的损害及恶劣的气候环境(如雪崩)被称之为“死亡通道”

这里额外补充一点萨朗山口的隧道修建工程的事,萨朗山口隧道是1964年由苏联人主导修建的。不过1979年底苏联决定暴揍“不听话”的阿富汗,开启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后,萨朗山口隧道及南北两端的道路也就丧失维护了。如今的萨朗山口因为长期战争的损害及恶劣的气候环境(如雪崩),都让如今使用这条通道的美国人格外难受,甚至称之为死亡通道。但号称“能够掌控半个阿富汗”的萨朗山口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又使想要在阿富汗维持影响力的美国人不得不耗费重金维护这条通道的通行安全。假如有一天,美国人要抽身这个“帝国坟场”的话,萨朗山口这个通道又该如何呢?当然这并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了。

被彻底损毁的巴米扬大佛

说起希巴山口所在的巴米扬河谷,巴米扬大佛或许更为人所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巴米扬大佛,是仅次于乐山大佛和山西蒙山大佛的世界第三高的大佛,始建于公元3至5世纪,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过巴米扬大佛的尊容,可惜2001年被出于毁掉哈扎拉人“偶像”的需要予以彻底摧毁(哈扎拉人是阿富汗第三大民族,据说是成吉思汗西征后在阿富汗留下的驻屯兵后裔,长期遭受(阿第一大民族普什图人政权)的民族歧视,且巴米扬大佛神似哈拉扎人)。由此便可以看出巴米扬河谷在古典时期的兴盛,毕竟地处兴都库什山脉腹地的巴米扬能够兴建如此大佛,其本身的地缘潜力可见一斑。

巴米扬河谷因为地处兴都库什山脉腹地,海拔高使得农业潜力不足

从地理角度看待巴米扬河谷的话,地处山脉腹地本身并不会有太大的农业潜力,而更多还是依赖游牧经济支撑。但评判一个地区的地缘潜力,地缘位置永远是最为重要的,只要位置足够重要,便能够成为物流和客流的中心枢纽,其他资源便会到此集中,这一点看武汉和郑州便知。巴米扬河谷的辉煌历史,正是得益于它的地缘位置。首先巴米扬河是汇入昆都士河的支流,而昆都士河又是阿姆河南岸的一条支流,于是巴米扬河谷便有了成为战略支点的基础。

地处兴都库什山脉腹地的巴米扬河谷,北面承接昆都士河谷通往喀布尔河谷的通道

然后还拥有一条通达阿富汗南北的交通线。只是单靠一条交通线还不足以早就巴米扬显赫的历史地位,因为能够翻越兴都库什山的还有萨朗山口和卡瓦克山口,尽管巴米扬河谷的地理条件,具备使其成为一个人口相对聚集的战略补给点,但在直线距离远的劣势会冲抵掉这点优势,所以巴米扬必然还存在一个不同于南北向交通线的通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十字形,甚至是米字型交通枢纽。

绿线是经昆都士河谷至喀布尔的主线,黄线是支线,蓝实线是目前锡斯坦盆地至喀布尔主线,蓝虚线仅是理论存在

按照这个思路延续前面的溯源而上原则,我们会发现兴都库什山脉北麓蓝氏城所在的巴尔赫河和西部赫拉特城所在的哈里河完全具备这样的可能性,特别是距离喀布尔河谷最远且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赫拉特。因为以赫拉特的位置来说,无论是向东北方向经吐火罗盆地,再向南通过昆都士河谷越过兴都库什山分水岭进入喀布尔河谷;还是南下锡斯坦,环形经过坎大哈进入喀布尔,都是在绕远路,最近的几何路线,是溯哈里河而上,斜插入兴都库什山脉中段,然后再寻机翻越兴都库什山,而寻机之处的东侧就是巴米扬河谷。还有兴都库什山脉北麓的沿线绿洲,如果不想被控制昆都士河谷的部族雁过拔毛的话,溯源而上的北侧就是巴米扬河谷。

巴米扬河谷是南行的商旅在翻越兴都库什山脉之前的最后补给站

当然对于西南的锡斯坦盆地就不必要了,因为沿赫尔曼德河干流溯源而上,找一条在兴都库什山脉腹地中穿行的河谷东进,在距离上并不比沿塔尔纳克—加兹尼河谷东进的距离更近。所以一旦巴米扬河谷接上来自北部蓝氏城和西部赫拉特往来的通道,便足以凭借自身地缘结构优势,成为兴都库什山脉腹地的地缘中心,为那些南行的商旅在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前贡献最后一个补给点。这一点初唐西行的玄奘法师在一千四百年前已经有所见识了。

卡瓦克山口所在的潘杰希尔河谷是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的东侧山口

当然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山脊的通道,除了萨朗山口和位于巴米扬河谷的希巴尔山口,还有最东侧位于潘杰希尔河谷的卡瓦克山口。当然卡瓦克山口的通行量比较低也使得这一山口并不为人广知,根源就在于卡瓦克山口紧邻帕米尔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东段,是世界上山地冰川最密集的地区,而且按照阿富汗的族群分布来说,恰好处于塔吉克人的分布区(塔吉克人在阿富汗有860万人,多数在东北部,与塔吉克斯坦全国的910万人口大致相当,是阿第二大族群,人数仅次于分布在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普什图人)。至于塔吉克人,它是中亚唯一不属于突厥系的民族,而是源自原始欧洲游牧民族的族群,如今困居在帕米尔高原和吐火罗盆地东北部的山地,主要是受到以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为代表的突厥系民族挤压。所以远离多方博弈焦点的卡瓦克山口,始终被塔吉克人所控制。

奇特的民族分布图:黄色是塔吉克人、紫色是普什图人,蓝色是旁遮普人

因为牵涉很多生僻的地名,特别再百科一下潘杰希尔河谷。河谷所在的潘杰希尔河其实是喀布尔河的上游。因为以塔吉克人马苏德为代表的土著族群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曾经通过卡瓦克山口大量从北方向喀布尔所在的南部输送抵抗力量,并在此成功抵抗了苏军的多次围剿,在苏联损失惨重的进攻中,也成就了马苏德和塔吉克人的抗苏传奇,也整合出了一个与抗衡的“北方联盟”。由此潘杰希尔地区在2004年已经撤县升为省了。

潘杰希尔河谷废弃的苏军坦克,曾是抗苏传奇之地

当然除了从中亚河中地区或吐火罗盆地南下喀布尔的线路,还有来自伊朗高原—锡斯坦盆地的东进线路,只是从锡斯坦盆地经坎大哈,沿着赫尔曼德河两大支流—阿尔甘达卜河和洛拉河溯源而上的塔尔纳克—加兹尼河谷属于兴都库什山脉南部的边缘地带,无论是地形还是海拔上都比吐火罗南下的线路要简单很多,也不存在难以逾越的山口。当然之所以走赫尔曼德河支流河谷而没有沿着主干河道北上,主要还是因为赫尔曼德河作为流向锡斯坦盆地的最大河流,其源头深入兴都库什山脉腹地,甚至距离巴米扬河谷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但是山脉腹地的地形也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喀布尔河谷

于是当中亚南下的农耕民族和西亚经锡斯坦东进的游牧民族来到喀布尔河谷时,一定会激动的哭泣,因为当踏足喀布尔河谷那一刻起,前往南亚次大陆的大门已经开启了一扇。从大的地缘结构而言,属于印度河支流之一的喀布尔河,顺流而下便可直达开伯尔山口前的贾拉拉巴德(或称喀布尔河中游盆地),这是远比坐落在河谷上的喀布尔更具有农耕潜力的地方,当然如今也是阿富汗非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同时又受到来自印度洋的夏季风影响,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属于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可以说是整个阿富汗地理单元中最好的“风水宝地”。

公元2世纪初从中亚河中地区南下的大月氏人就是通过这条通道建立了横跨中亚、南亚的贵霜帝国

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沿着喀布尔-贾拉拉巴德顺流直下,一个体量数倍于贾拉拉巴德地区的犍陀罗盆地(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即将出现在我们眼前。而在此之前还要经过另一个典型的地缘标签:开伯尔山口。虽然从喀布尔河流域的地理结构上看,开伯尔山口相当于犍陀罗盆地与贾拉拉巴德盆地分割点。只是让人意外的是开伯尔山口并不处在喀布尔河畔,因为喀布尔河在中、下游盆地相交的地方,固执的向北在山地中弯了一个几字弯儿,而开伯尔山口是打通道路时,直线距离更短的山谷。当然这并不影响喀布尔河在串连兴都库什山脉、印度河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战略价值。正是在它的引导以及战略支撑下,一波又一波的入侵者,才会进入印度河流域去建立横跨中亚、南亚的大帝国。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