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您了怎么换个说法_求人办事后感谢的话
战争后,旧中国曾诞生过这样一股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在将一度被古代中国视为“蛮夷”的西方人先进理念为己所用,这种思潮固然可取,但这一说法却一度备受吐槽。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者魏源
尤其是一些西方学者对此意见甚大。
在他们看来,旧中国明知道西方的先进性,却仍视西方为蛮夷,实在是自欺欺人,着实可笑。
同时,西方人在了解“夷”的含义后,也对此极为抵触,甚至英国在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其中特有一项条款指出“中国不得再称西方人为‘夷’”,可见华夷思想惯性之强。
而在此前,“华夏之外皆为蛮夷”的论调在古代中国也可谓风行一时,近代领先的西方人更被古代国人视为蛮夷的代表,而这种思维惯性一直持续到清代灭亡也未尚未完全消失。
那么,这真的仅仅是因为我们对世界不了解以及长期有“天朝上国”思想作祟所带来的盲目与自大吗?或许答案没那么简单。
近代西方引领了世界潮流,但在古代,我国确实有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的资格。
毕竟就历朝历代,我们领先世界的技术并不鲜见,且在西方各国的风评都相当不错,这也难免会让国人产生一些“天朝上国”的优越感。
一方面“距离产生美”确实占了不少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体现在经济上。
中西方的交流主要限于进出口贸易,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中国的出口“三大样”:茶叶、丝绸及陶瓷在西方备受追捧,并成为仅在西方上流阶级流通的奢侈品。
而这样的奢侈品,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要多少有多少。
西方人难免不会幻想遥远的东方可能是个遍地是黄金的国度。
这种说法虽有夸张,但在当时,很多欧洲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而这种观点的盛行与马可波罗有极大关系。
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十数年,归国后写成一本游记,称“中国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名川盛景无数”,即便是元大都的一座石桥,都被他形容的雄伟壮观,雕刻精湛。
他认为当时的元大都是世界性的贸易大都市,西方无法相比。
他对当时中国所流行的纸币也极为推崇,当时的欧洲普遍流行银币,而见到中国的纸币后,马可波罗称“此币虽为单薄纸制,却有统御万物的魔力”,并表示希望能在欧洲推广。
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后,他写的游记成为大热书籍,欧洲人一时间都成了中国迷,“中国满地黄金”的夸张说法也就不胫而走。
马可波罗逝后的14世纪,西方的造船业开始发展,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此时欧洲人对东方的热情仍未消散,中西方开始通商,并由零星的交易逐步发展为15、16世纪的贸易高峰。
之后的大清与英国的贸易往来之频繁,使得每年至少有上百万件瓷器流入英国,茶叶、丝绸不计其数。
但中国却对英国商品不感兴趣,极大的贸易逆差引发了战争。
当时制作华美的丝绸以及欧洲本土并不流行种植的茶叶,以及工艺精美的瓷器,都让西方人对中国无比向往。
而这种向往传到我们的统治者耳朵里,就更加深了“天朝上国”的固有认知。
国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纪录报》上曾刊登过一则消息,指出中国居民在各类文字材料中,普遍以“夷”来代指西方人,这让作为西方人的作者十分不满。
被西方以武力打开大门的清代居民仍视西方人为蛮夷,本质上还是古代世界观遗留的思维惯性使然。
而我国古人视西方为蛮夷,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华夷世界观所带来的固有思维。
《春秋》中指出“华夏人居于中原,其服之美,谓为‘华’,不合礼义者,则为夷。”
到了后面,中原文明普遍认为奉行礼法、讲究道义者为华,其余则为夷,这一世界观也逐渐由华夏族与外族引申到中国与外国。
而由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古代中国确实雄踞一方,更成为日本、朝鲜、百越等国的宗主国,影响力散播海外,“天朝上国”的思维也随之形成,自然会视西方人为落后蛮夷。
二是古代同时期的西方在很多方面确实与我们认知中的“蛮夷”无异。
中国古代讲究礼法信义,奉行仁孝等孔孟思想,无疑是开化的、文明的,同时期的西方在启蒙运动前则相对蒙昧,就更别提黑暗的中世纪了。
比如当时的欧洲人其实是很不爱洗澡的。
受宗教影响,他们一年内清洗身体的次数屈指可数,加之城镇缺乏排水结构且国民普遍随地大小便,街道一度是排泄物横流,更为之后的鼠疫埋下伏笔。
而在医学上,老西医的放血、瘴气说在中医面前也实在是毫无规律可循,因此当时的中国人视欧洲人为蛮夷也就不奇怪了。
三是古代国人对世界缺乏足够认知。
由于我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且不好战,而西边的丝绸之路又被阻断,与西方的交流其实相当有限,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偏见。
事实上,即便是到了近代,生产力、文化、政治得到空前发展的英国,也一直视中国为“白月光”。
起码当时的马戛尔尼就是这么想的,不过由于清代的抱残守缺与固步自封,他的幻想也很快被打破了。
此前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在当时的欧洲十分流行:“论科技,我们可能胜过中国,但论道德,中国人才是我们的老师。”
18世纪末,一辈子梦想着能够去到一次中国的英国商人马戛尔尼作为英国使臣前往中国,但被清统治者粗暴对待,他们带去的先进工业品和武器被视为“奇技淫巧”。
单就接待礼仪,中英就产生了诸多争执,英国使团不愿卑躬屈膝,故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此次事件使得西方对中国的向往逐渐冷却,更为之后武力打开旧中国的大门作了铺垫,华夷世界观也逐渐落幕了。
尽管近代中国落后了,但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却并不弱,无论是当年邓公访美刮起的“邓旋风”,还是如今欣欣向荣的“一带一路”,我们国际地位愈加强化,但“天朝上国”的思维却并不可取。
而今西方人一再夸大的“中国”,多多少少也与历史有关,他们害怕东方雄狮的觉醒。
但很多时候,恐惧来自于未知和想象,只要世界了解了真正的中国,就会发现这头威武的东方雄狮其实是温柔且善良的。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1]赵明.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华夷之辩[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