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观后感500字左右、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
复旦大学学生会组织在沪师生在国庆假期
观赏抗美援朝主题电影《长津湖》
让我们一同回顾同学们的观影收获吧
(来源:豆瓣电影)
电影中
在极度寒冷恶劣的环境下
先辈仍以不屈的意志践行使命
书写了一代中国人的传奇
在先辈们
不畏困难、不惧牺牲热血精神的感染下
同学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也得到了共鸣
不少同学看完电影后深受触动
想将所感所思一吐为快
让我们一起看看同学的真情感想
在看完《长津湖》这部电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对于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长津湖战役,在朝鲜战争中至关重要,全歼美军一个加强团,奠定了后来胜利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长津湖》这部电影,能让更多人铭记朝鲜战争,铭记先辈的付出,知晓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正是因为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繁华盛世,家国安宁。那段浸满英雄们血和泪的岁月,那一群无惧无畏的年轻人,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却。对我们来说,《长津湖》只是一部电影,一场战争,甚至是一段历史。《长津湖》电影中说的:“没有打不死的英雄也没有冻不死的英雄,但军人的荣耀永存。”百年前的中国受尽了屈辱,我们没有反抗能力,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尊严。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大产业蓬勃兴起。
让所有人看到,一个从不会被击败的民族,一个冉冉升起的泱泱强国,正朝着世界之巅加速走来。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不经乱战,不缺衣食。我们要做到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所有的中国军人致敬,向所有为国而战的英雄们致敬!
——护理学院2020级沈罗笛
在伟大的中国一百周年华诞之际,我走进电影院,透过《长津湖》这部影片回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抗击侵略的伟大战斗。在这样一部影片中,我看到了美军飞机对志愿军战士的俯冲扫射,看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饱受饥寒。但就是在装备水平,后勤补给能力差距如此之大的客观条件之下,我国作为刚刚结束内战的农业国却战胜了当时的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我们何以做到?电影中给出了答案——是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是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电影中梅生有两句话说得很好:“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会打,所以我们打这一仗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打仗。”抗美援朝为新中国站立、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而那些为革命作出牺牲的将士们也一定希望看到一个繁荣昌盛的祖国,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通过努力学习,投入祖国的伟大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1级黄骏博
电影《长津湖》,跌宕起伏的战争场面,最打动人心的不是剧情的视觉冲击,而是亘古长存的革命精神。正如剧中毛主席所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战士们以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支援朝鲜民族,御敌于国境之外。
胡军说:“让你的敌人瞧起你,那才叫硬气!”抗美援朝打出了新中国的威风,再次宣告“架起一门大炮就能侵略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出生入死,是为了下一代不打仗”,长津湖打出了一代人的和平,每位战士都是英雄!
——经济学院2021级杨博涵
看完《长津湖》,最令我震撼的是信念的力量。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可以说完全是凭借强大的意志战胜了美军。他们开着坦克,志愿军端着;他们吃着火鸡,志愿军啃着冻土豆;他们开着战斗机投射,志愿军只能躺在尸体间假装死尸,用生命来兑现强敌的一场游戏。总是看到有文章讲信念的力量有多强大,但是一纸空言又怎么能够让人真真切切领悟;但《长津湖》中,零下四十度志愿军仍然坚守阵地,战士用血肉之躯去对抗装甲坦克,杨根思抱着包冲上去也要守住阵地:这些画面最有力地告诉所有人中国人的信念有多么强大,可震天地,可撼山河。
——管理学院2019级郭紫玉
《长津湖》中有两个画面格外动人心:一是伍千里刚回家一晚就被紧急召回,一是刚刚经历过生死决战、还没来得及把饭吃完的七连战士被毛岸英告知:你们又要出发了。国家有难,随叫随到,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这不仅仅是不辞辛劳,他们的辛劳是以失去生命的风险为代价的,他们用血肉筑起一道确保神圣领土不被侵犯的巍峨长城:这种愿将热血荐黎明的精神,何尝不是一种奇迹?
——临床医学院2018级李乾舟
我们还对观影的同学做了现场的采访
来听听他们对电影的感受
视频加载中...
《长津湖》观影采访
观影现场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百年大党正青春”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
一声声、一句句
诉说着同学们对党与祖国的祝福
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情怀和担当
相信同看了电影的你也有着类似的感触
或为旧日前辈的牺牲而感动
或为现今祖国的富强而骄傲
不论如何
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迈开脚步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来 源:复旦大学学生会
供 稿:联络发展部
素 材:豆瓣电影
组 稿:张小之
拍 摄:郭印杰、于博浩、杨博涵、黄骏博、李佳奕
排 版:张小之
校 对:新媒体中心
审 核:蒋涵、郑屿
编 辑:徐佳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