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博物馆图片及介绍_徐州博物馆文物图片

首页 > 旅游 > 资讯 > 正文

徐州博物馆图片及介绍_徐州博物馆文物图片

徐州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徐州博物馆的原址为乾隆皇帝1757年南巡时的行宫旧址。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云龙山北麓,展区整体由主陈列楼、土山东汉彭城王家族墓、清代乾隆行宫、碑园和汉代采石场遗址四部分组成,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把馆建与墓葬、遗址相结合,集国保、省保、市保单位为一体的现代化地方综合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陈列面积6500平方米。

徐州博物馆图片及介绍_徐州博物馆文物图片

01

场馆概况

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藏品体系完整,主要有陶瓷器、陶俑、玉石器、金银器、铜铁器、玺印、书画、杂项等门类。馆藏文物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及当代艺术品,内涵丰富。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汉代和明代文物最为丰富突出。又尤以汉代文物最具特色,形成完整陈列体系。馆藏文物主体除书画外,绝大多数为古遗址或古墓葬科学发掘出土,时代明确,来源清楚。

徐州博物馆主楼基本陈列包括“古彭千秋”、“大汉气象”、“天工汉玉”、“汉家烟火”、“俑秀凝华”、“金戈铁马”、“邓永清收藏书画展”七大单元,展出各类文物珍品五千余件,全面地展示了徐州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

徐州博物馆的陈列楼共有八个展厅,一楼通过运用现代陈列展示手段,展览徐州出土古代兵器文物,再现古彭大地古代战争画卷,全面反映徐州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二楼陈列新出土的汉代玉器,拥有金、银、铜缕玉衣,在全国独一无二。

西汉采石场遗址展示了部分采石坑。土山东汉彭城王墓内展示了考古发掘现场和彭城王墓出土文物。乾隆行宫陈列着“乾隆与徐州史料展”、历代碑刻等。

--- 土山东汉彭城王墓 ---

土山位于徐州博物馆北侧。《魏书·地形志》、《水经注》及方志等记载土山为高冢戍、亚父冢、范增墓。传说范增助项羽推翻秦王朝,深得士卒爱戴,死后士卒为其负土筑墓,所以土山是“掬土成山”的简称。实际上土山是东汉某代彭城王的陵墓。

土山东汉彭城王墓包含三座大型墓葬。一号汉墓位于土山封土的西北部。1969年发现,出土随葬品近百件,有银、铜、铁、陶、漆及玉、石珠饰等类,包括一具较完整的银缕玉衣。

二号汉墓位于封土的中部, 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徐州博物馆正在进行考古发掘。三号墓位于土山西北,2002年徐州博物馆发掘,墓葬在山岩上凿出深坑,再用巨石和特制的大砖砌成。

--- 西汉采石场遗址 ---

西汉采石场于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石遗址的基本单元为露天石坑,在开山取石的过程中,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山石走势、石裂隙及山石的纹理等自然条件开采石料。

采石场遗址的主要采石开凿工艺与徐州西汉王陵及中型墓葬等内封石的开凿工艺相近,遗留的开凿工具也具有明显的汉代风格,特别是一些采石坑内的大量陶器残片及“五铢”钱币的出土,证明该采石遗址的时代为西汉,可能延续至东汉初期。

从发掘清理情况分析,汉代采石工艺有几种:一是根据山石大小及走势,稍加修整,在周围凿出楔窝,塞以錾、楔等物,敲击取石。二是顺着岩石走向,选择石质较佳处,在长方形石料四周开凿沟槽。达到预定深度后,再从两侧或四侧向石料内对凿楔窝,填以錾、楔等,敲击撑裂取石。

--- 乾隆行宫与碑园 ---

乾隆行宫是1757年两江总督为清高宗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徐州,在原禹王庙基础上改建而成,现仅存行宫大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行宫东侧碑园为一组清幽典雅的古典园林式建筑,园内陈列唐代石幢和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法帖刻石近百方,是一处典雅秀美的文物园林。

02

基本陈列

--- 古彭千秋 ---

徐州文物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遗址、规模宏大的两汉王侯宗室陵墓、完整的明代地下城以及无数的珍贵文物。“古彭千秋—徐州历史文化陈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东方唱晓。展示新石器时代徐州这一区域属于海岱文化圈,经历了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的演进过程,尤其是大墩子、刘林、梁王城、花厅等遗址发现规模较大的史前聚落或墓地,共同演绎了黄淮流域东夷文化的文明化进程。

第二部分彭晖徐曜。展示从夏至商早期,徐州地区为东夷土著岳石文化的范围。尧封黄帝的后裔彭祖建立大彭氏国,禹封伯益之子若木建立徐国,都是东夷土著的重要方国,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潮流。

第三部分汉并天下。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起专制集权的中央帝国,彭城设县。秦末,起义风暴席卷全国,西楚霸王项羽不居关中而都彭城,王九郡,号令天下。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最终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建立西汉帝国。

公元前201年,刘邦将故乡这片富庶的战略要地分封给同父异母弟刘交,都彭城,自此,以徐州为中心的楚国建立。西汉时期,先后历十二代楚王,东汉时期,先后历一代楚王、五代彭城王。两汉时期,徐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锁钥雄镇。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徐州作为南国屏藩,北门锁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晋承三国曹魏建制,设徐州刺史治彭城。南北朝时期,彭城郡“其地倏南倏北,畛域靡定。”

隋唐至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期。隋初置徐州总管府,唐代先后置徐泗濠、武宁军和感化军节度使。五代、北宋置武宁军节度使。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州一度改为武安州,彭城县撤并入州。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这一时期,徐州河山郁盘,汴泗交流,交通和军事地位日益加强。

第五部分史河无尽。明永乐十三年(1415)京杭运河畅通,“千艘万舸,昼夜罔息”,徐州作为漕运的重要节点,“所关国计民生甚巨且重”。徐州城历来饱受水患之苦,尤其是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决口,洪水入城,三年方退,全城尽被泥沙掩没。崇祯元年,兵备道唐焕修复旧城,与明初洪武城雷同且基本重合,清代沿用并进行修缮,民国时期被拆除。近年的考古成果,见证了徐州“城下城,府下府,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

--- 大汉气象 ---

汉高祖刘邦即位第二年(前201年),封其弟刘交于楚国,王东海、薛郡、彭城三郡三十六县,都彭城。东汉时期,这里始封楚国,后改封彭城国与下邳国。两汉时期,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迄今,西汉楚国和东汉彭城国、下邳国的都城均已得到考古发掘证实,已发现和发掘两汉王侯宗室陵墓近40座,出土文物洋洋大观,精美绝伦。

“大汉气象—徐州汉代文物陈列”共有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明光珍器,展示东洞山楚王后墓明光宫铜器陈列;第二部分浴兰沐芳,展示汉代沐浴器陈列;第三部分金银辉映展示汉代金银器陈列;第四部分镜明日月展示汉代铜镜陈列;第五部分展示汉代的青铜器。

--- 天工汉玉 ---

“天工汉玉—徐州汉代玉器精品陈列”的序厅照壁设计采用重要展品的图形放大样式,给人以视觉冲击且直切主题。展厅空间回旋通透,环绕展厅中间陈列的玉棺、玉衣,一种神秘、空灵的感觉油然而生。

独立展橱中的特展文物和壁龛式展橱中按4个单元陈列的展品,第一单元遵礼仪俗展示礼仪用玉。礼仪玉器主要用于祭祀、朝聘、会盟、丧葬等礼仪活动。汉代礼仪用玉的使用延续了周代的传统,这个单元的重点展品有玉戈、蟠龙玉饰等。

第二单元幻灭不朽展示丧葬用玉。汉代是中国丧葬玉器最完备、最兴盛的时期。汉代人认为 “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只要将玉器覆塞于人体各窍便可防止尸体腐朽。

第三单元温其如玉展示装饰用玉。主要陈列佩玉及器物上的装饰用玉两类。主要展品有S形玉龙佩、蝉形玉佩、韘形玉佩、玉剑饰等。

第四单元莹润华贵展示生活用玉。展出了包括成套的酒卮、杯,盒、带钩、镇、管形器和印章等。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组玉酒具由卮、耳杯和两件高足杯组成,形制纹饰各异,华贵精美异常。

--- 汉家烟火 ---

两汉时期,徐州地区农业稳定、商业兴盛,手工业种类齐全。传统的制陶业和纺织业进一步繁荣发展,采石、制玉、冶铁、铸铜等行业尤为发达,盛极一时,是当时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史籍载,西汉平帝时,楚国有11万户,50万人,东汉顺帝年时,彭城国有9万户,49万人,是当时人口高度密集地区之一。

“汉家烟火—徐州汉代文物陈列”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窑火陶烟。根据烧造工艺和烧成温度的不同,徐州地区出土汉代陶器包括原始瓷器、釉陶器、漆陶器及普通的泥质灰陶或红陶器等。

第二部分民好农桑。两汉时期,徐州地区的粮食生产、桑麻种植和蔬果栽培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徐州牧箴》中有“民好农桑,大野以康”的美誉。在此基础上,马、牛、羊、猪、鸡、犬等家畜饲养业,以及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纺织、酿酒、编织等行业也得到极大发展。

第三部分朝食暮饮。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两汉时期,徐州地区先民以稻、麦、黍、粟、高粱等为主食,猪、牛、羊、鸡、鸭等肉食品及鱼、螃蟹等水产品广为流行,枣、李、桃、梅、酸枣等各类水果也普遍出现。釜、甑、灶、鼎、壶、罐、盆、卮、染炉、耳杯等炊具、食具发现较多,在徐州汉代画像石中,宴饮图和庖厨图更是以其鲜活的画面内容,充分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第四部分钱累商通。货币是商品流通的中介,徐州出土钱币数量和种类较多,就数量而言,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钱币达17.6万余枚,北洞山楚王墓出土钱币重达207公斤,大同街钱币窖藏出土钱币重达1.5吨;就种类而言,徐州汉代钱币基本涵盖汉王朝发行的各类货币。此外,钱范亦有多处发现。

第五部分以铁冶富。西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徐州一带冶铁业发达,设有彭城铁官、下邳铁官、沛郡铁官等专门官吏进行管理。在铜山区利国镇汉代冶铁遗址发现有采矿遗迹两处,规模较大。

--- 金戈铁马 ---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新石器时代起历二百余战。徐州出土大量的兵器就是一部血与火的徐州战争史。“金戈铁马—徐州古代兵器陈列”共分五个部分展示徐州的兵器史。

第一部分方国兵武展示商周至秦代兵器;第二部分汉楚王师展示汉代兵器;第三部分陈兵列武展示唐、宋、元兵器;第四部分坚城利炮展示明、清两代兵器。

--- 俑秀凝华 ---

陶俑是指用陶土制作的各种人俑和动物俑形象,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徐州博物馆馆藏的历代陶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绝大部分来自于考古发掘,形成了两汉、北朝、隋唐、宋、明等较为完整的时代序列。汉代俑拙朴凝重,南朝俑清秀端庄,北朝俑粗犷豪放,隋唐俑丰满雍容,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及艺术风格。尤以汉俑最为突出,是徐州汉代文物的典型代表。

“俑秀凝华—徐州古代陶俑陈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威仪如生展示汉代陶俑。汉代是中国古代陪葬陶俑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时代,相对于秦俑而言,汉俑比例缩小,更加生活化。徐州出土的汉代陶俑达6000件以上,是两汉时期除都城长安以外发现陶俑数量最多的地区。军阵庞大、造型古朴的狮子山兵马俑;典雅婉约、纤手琴瑟的驮篮山乐舞俑;色彩明艳、神态逼真的北洞山仪卫俑都是国内不多见的珍品。

第二部分隽永惠中展示魏晋南北朝陶俑。徐州地区发现的魏晋南北朝陶俑,在继承前代陶塑工艺精华的基础上,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兼具南朝秀美与北朝粗犷之特点,尤其注重对人物表情的刻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文吏俑面目祥和,身材修长,宽衣博带,体现出秀骨清相、温雅俊逸的魏晋风度;胡人俑深目高鼻、短衣长裤,与中原传统服饰装扮迥异;动物陶俑写实逼真,姿态各异。

第三部分盛邦妙造展示隋代至明代陶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隋俑在塑造上沿袭了魏晋俑的清秀,同时初具唐俑的丰满雍容,唐三彩俑是独具特色的俑偶种类,徐州北部内华花马庄唐墓出土为数不少的天王俑、文吏俑、马俑、骆驼俑及三彩镇墓兽等,器形高大,形象丰富。楚王山南麓宋墓出土陶卧妪俑,底部刻有“芦秀塑”三字,为宋代萧窑作品。

03

馆藏珍品

--- 金缕玉衣 ---

玉衣出土时已严重散乱,曾被盗墓者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于内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中,不少玉片在抽金丝时被损坏。出土的4000余片玉衣片,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

2001年徐州博物馆对玉衣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1576克。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

--- 镶玉漆棺 ---

镶玉漆棺出土时已散乱,棺木朽毁,剩下大量原来镶嵌在棺壁外面的玉片。玉片在盗洞、甬道、东面第5侧室和西面第5侧室等都有发现,共清理出1781片,有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窄长条形、弧形等。其中大玉版厚薄不均,分素面、带孔和带玉璧图案三种,绝大多数玉版背面都有朱书文字,内容为其尺寸和方位等。镶玉漆棺局部保持镶贴原状的仅有六组。1998—1999年,徐州博物馆根据出土状况,在认真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对镶玉漆棺进行了成功修复。复原后镶玉漆棺实际使用玉片的总数达2095片,多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

--- 陶抚瑟女俑 ---

抚瑟陶俑头发后挽垂髻,身着右衽曲裾深衣,双膝着地,上身前倾,双臂曲肘前伸,左手作抚弦状,右手作弹拨状。陶瑟与抚瑟俑同出。陶瑟中空,瑟面略作拱形。首部有25个弦孔,尾部有4个弦枘,枘有半球形帽,其内侧有外、中、内3条尾岳。内、外尾岳均长4.8厘米,各有8个弦孔,中尾岳长5.5厘米,有7个弦孔。根据俑和瑟的形制分析,弹奏时瑟应置于地面。

--- 绕襟衣陶舞俑 ---

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于脑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姿娇柔,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出“S”形。双臂上举,左、右上臂前后各刻有一“五”字,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动感十足。这类舞俑的身体弯曲度和侧转度各不相同,舞姿亦有变化。从舞俑造型看,跳的应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有20件类似的舞俑,手臂弯肘处也刻有“五”字,笔划内填红彩。舞俑的手臂呈曲尺形,为单独烧制。这样的绕襟衣陶舞俑在其他地区未见出土,是了解西汉早期舞蹈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 彩绘漆陶钫 ---

陶胎,通体髹褐漆。钫盖以朱漆绘繁密云气纹,肩颈以朱、黄漆绘三角纹,三角内绘卷云纹等,端庄华丽。钫即方形壶,用以盛装酒浆或粮食,盛行于战国末西汉初。陶钫是仿铜礼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多和陶鼎、陶敦等器成组出现。

--- 玉龙 ---

玉龙出土于西侧第5室,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莹润有玻璃般光泽,半透明,局部有沁斑。造型为单体龙,身体卷曲,呈“S”形,又称“S形龙”,张须露齿,双目圆睁,鬣毛向两边卷曲,颈部以阴线刻出一圈绞丝纹,前肢曲折,爪趾锐利,呈尖钩状,龙尾上卷并平削,通体饰勾连涡纹。这件玉龙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刻划得淋漓尽致。玉龙眼睛下方有一钻孔,为佩戴时的系穿用孔,表明这件玉龙为佩饰。

--- 铜扁壶 ---

铜扁壶出土于西面第2侧室的大铜鉴内。素面,盘口,口沿有一宽大的鸭嘴形流,双肩有对称环耳,扁圆腹,后腹上有一环形钮,圜底,圈足。2005年羊鬼山陪葬坑中又出土了两件同样的扁壶,也与沐浴用器同出。

铜扁壶与银盆、银鋗、铜鉴等沐浴用器同出,当属沐浴器具,是沐浴时用来舀水或往浴者身上浇水用的。扁壶始现于春秋时期,为西汉时期较为常见的器物,质地有漆木器,也有铜器。狮子山楚王墓和羊鬼山陪葬坑中都出土这种扁壶,数量已达4件,形制大小不完全相同,它们产自中亚的可能性较小,很可能是楚国工匠吸收草原游牧文化因素设计制作的。这种扁壶也是楚国王室用器中比较有特色的器物。

--- 金带扣 ---

两块带板均为镂铸。纹饰相同,均为腾跃翻曲、肢体夸张变形的三只羊形动物。边框饰麦穗纹,右侧带板一侧有椭圆形穿孔。后楼山6号墓出土“刘泾南阳夫人”双面铜印,知其墓主人为南阳夫人刘泾。表明该带扣的使用者为西汉楚国刘氏家族成员且为女性,这类女性使用的金带扣较为少见。

--- “宛朐侯埶”金印 ---

金印出土于死者腰部略偏上。印为龟钮,先铸造成型后,经雕刻加工而成。龟首较小、稍外伸上昂,背部拱起,背上刻饰有由外向内相套含的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以象征龟甲,四是挺立,爪形分明。印台为方形,四边略有外弧。龟钮与印台间有一圆形横穿孔,印文为白文篆体“宛朐侯埶”四字,笔势匀称,结体端正。印重127克。

据史书记载,刘埶为楚元王第六子,高祖刘邦之侄,楚王刘戊的叔父。景帝时刘埶被封为宛朐侯。宛朐为古县名,也称冤句,故城在今山东菏泽西南,景帝时属济阴郡。公元前154年刘埶参与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叛后,宛朐国除。

汉代对玺印的铸制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印钮的不同形制来显示职位官阶。据《汉官仪》记载:皇帝玉玺螭虎钮、皇后金玺螭虎钮;诸侯王用黄金橐驼钮;列侯、丞相、太尉、大将黄金龟钮等。宛朐侯属列侯位,所以使用黄金龟钮印。汉印一般分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主要是刻官职,私印则是刻名字。而这枚金印上刻“宛朐侯埶”四字,同时含官职和名,从目前出土的汉代玺印看,这种官职和名字同刻于一印,是比较少见的。此印应该是属于私印的一种,可能是为了陪葬而专门制的。

--- 伯乐相马图轴 ---

黄慎(1687—1768后),字恭懋,一字恭寿,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工草书,善画,以怀素狂草入画,自创一派。《伯乐相马图轴》是黄氏师从上官周而初具自家面目的过渡时期的精品。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徐州博物馆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