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二十四城的含义和特点-武汉二十四城地铁

首页 > 房产 > 家居家装 > 正文

武汉二十四城的含义和特点-武汉二十四城地铁

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省会,全市下辖13个区,分别是: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区。取武昌和汉口、汉阳三地首字为名。《大清一统志》:“三国吴分东境置武昌郡,晋为武昌郡地”。“隋置汉阳县。”《明史》:“汉水自汉川县流入,”“而东从山北注于大江,即今之汉口也,有汉口巡检司。”

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属南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却月城为江夏郡治。三国吴时,在武昌蛇山建夏口城,设武昌郡。两晋南北朝时,为沙羡县、汝南县、江夏郡、郢州。

隋朝初,撤郢州;开皇九年(589年),撤江夏郡设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开皇十七年(597年),设汉津县;大业二年(606年),为汉阳县。唐朝时,江夏县为鄂州治,汉阳县为沔州治。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江夏县为湖广行省治所;大德五年(1301年),设武昌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为武昌府。明嘉靖年间,设汉口巡检司。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

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民国二年(1913年),撤武昌府。民国三年(1914年),同属江汉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夏口县与汉阳县城区并为汉口市。民国十六年(1927年),武昌市、汉口市合并为武汉市。民国十八年(1929年),撤武汉市分设武昌市、汉口特别市。1949年,武昌市、汉口市、汉阳县解放,武昌市、汉口市、汉阳县合并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4年,武汉市改为湖北省辖的省会城市。1959年,撤孝感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分设孝感专区。1975年,武昌县划入武汉市。1983年,黄陂、新洲县划入武汉市。

一、江岸区

因地处长江岸边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江夏县:“夏口,今夏口城,在城之西,黄鹄山之东北,对岸则入沔津,即沙羡旧地矣。”

明朝时,属汉口巡检司。清朝时,属夏口厅。1912年,属夏口县。1926年,属汉口市。1945年,属云樵、中山、大智、汉景、和平、复兴、张公区。1949年,为武汉市第四、五区。1952年,两区合并为江岸区。1967年,为二七区。1980年,为江岸区。

二、江汉区

因江水(长江)、汉水在此交汇而得名。《明史》汉阳府:“大江自巴陵县西北接洞庭之水,流入府境,至此与汉水会。”

明朝时,为湖沼芦洲。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汉口城。1945年,属新安、三民、永清、云樵区。1949年,属第三、四、五区。1952年,设江汉区。

三、硚口区

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开凿汉口城护城河时于河上建了两座石桥,当地人称为大、小硚口,由此而得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属夏口厅。1912年,属夏口县。1926年,属汉口市。1927年,属武汉特别市。1929年,属汉口特别市。1945年,属汉正、武圣、中正、宝善、新安区。1949年,设第二区。1952年,改为硚口区。

四、汉阳区

隋朝时因此地位居汉水之阳(北)而得名。明朝时因汉江改道,故今汉阳区实际地处汉水之阴(南)。《太平寰宇记》汉阳县:“(隋)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以在汉水之南,居嶂山之阳为名。”

商周时,先后属南国、郧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属南郡。两汉时,为沙羡县地。东汉建武元年(25年),设沌阳县,后撤销。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曲阳县、沌阳县。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为汉津县;大业二年(606年),为汉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沔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汉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沔州;宝历二年(826年),属鄂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为汉阳军治。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属鄂州;元祐元年(1086年),为汉阳军治。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为汉阳府治。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武昌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汉阳府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1913年,为汉阳县。1950年,为武汉市第六区。1952年,为汉阳区。

五、武昌区

今武昌与古武昌不在同一个地方,今武昌由古江夏县而来,古武昌治所在今鄂州市。《舆地纪胜》:武昌山“在本县南百九十里,高百丈,周八十里。旧云:孙权都鄂,易名武昌,取以武而昌,故因名山”。武昌由此而始。著名的黄鹤楼就在现在武昌区的蛇山之巅。

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属南郡。两汉时,为沙羡县地。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建夏口城,为江夏郡治,后改江夏郡为武昌郡。西晋时,沙羡县迁治夏口城。东晋太元三年(378年),侨设汝南县。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设郢州,治夏口城。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唐朝初,江夏县为鄂州治;唐末,设武昌军。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改鄂州为武昌郡。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江夏县属鄂州。元朝初,设鄂州路;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江夏县为湖广行省治;大德五年(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治江夏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明清时,江夏县为武昌府治。1913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1926年,分设武昌市。1927年,武昌市与汉口市合并为武汉市。1929年,撤武汉市分设武昌市。1949年,武昌市并入武汉市。1950年,为武汉市武昌第一区。1952年,改为武昌区。

六、青山区

因境内有青山而得名。清康熙《江夏县志》:“县东北二十五里,尾亘长湖,首枕大山,山下有矶,曰青山,又有青山口、青山铺、青山矶之称。”《读史方舆纪要》青山矶:“府东北二十五里,滨大江,北岸黄州之阳罗镇矣。”

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属南郡。西汉时,为沙羡县地。三国吴时,属武昌郡。东晋时,为汝南县地。南朝宋时,属江夏郡。隋唐元明清时,为江夏县地。1912年,为武昌县地。1926年,为武昌市地。1949年,为武昌县第九区。1951年,为青山区。1952年,撤青山区。1955年,复设青山区。

七、洪山区

因境内有洪山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洪山:“府东十五里,旧名东川,岩壑秀异,宋大观中改今名,有洪山寺。”

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属南郡。西汉时,为沙羡县地。三国吴时,属武昌郡。东晋时,为汝南县地。南朝宋时,属江夏郡。隋唐元明清时,为江夏县地。1912年,为武昌县地。1926年,为武昌市地。1949年,设武汉市洪山区、武泰区、挹江区。1951年,三区合并为第八区。1952年,为南湖区、东湖区。1955年,为洪山区。1964年,分设汉桥区。1976年,撤汉桥区并入洪山区。

八、东西湖区

因境内有东湖、西湖而得名。

战国时,为楚国安陆县地。秦朝时,属南郡。西汉时,为沙羡县地。东汉建武元年(25年),为沌阳县地;东汉末,为安陆县地。三国吴时,为石阳县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曲阳、沌阳县地。东晋南北朝时,为沌阳县地。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为汉津县地;大业二年(606年),为汉阳县地。唐朝时,先后属沔州、汉阳郡、鄂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属汉阳军。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属鄂州;元元年(1086年),属汉阳军。元朝时,属汉阳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武昌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属汉阳府。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为夏口厅地。1912年,为夏口县第五、第七、第九区。1929年,为汉阳县地。1945年,为汉阳县、孝感县、汉川县、黄陂县地。1957年,设武汉市国营农场管理局。1958年,设东西湖区。1961年,为东西湖农场管理局。1973年,为东西湖区。

九、汉南区

因地处原汉阳县之南而得名。

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属南郡。西汉时,为沙羡县地。东汉建武元年(25年),为沌阳县地;东汉末,为安陆县地。三国吴时,为石阳县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曲阳、沌阳县地。东晋南北朝时,为沌阳县地。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为汉津县地;大业二年(606年),为汉阳县地。唐宋元明清时,为汉阳县地。1949年,为汉阳县新滩区地。1956年,为邓南区地。1966年,设汉南农场。1978年,为汉南农场管理局。1984年,为汉南区。

十、蔡甸区

因古时地处城外,境内长满青草而得名。“蔡甸”意为“郊区的青草”。

商周时,先后属南国、郧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属南郡。两汉时,为安陆、沙羡县。三国吴时,为石阳、沙羡县。晋朝时,为曲陵县、沌阳县、沙羡县。南北朝时,分设滠阳县。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为汉津县;大业二年(606年),为汉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沔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汉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沔州;宝历二年(826年),属鄂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为汉阳军治。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属鄂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为汉阳府治。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武昌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汉阳府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1912年,属江汉道。1949年,属沔阳专区。1951年,属孝感专区。1959 年,属武汉市。1960年,属孝感专区。1975年,属武汉市。1992年,撤汉阳县设蔡甸区。

十一、江夏区

因古时境内有江水(长江)和夏水(为汉水其中一段)流经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汉置江夏郡,《汉志》:郡治西陵,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

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属南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沙羡县。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为南郡治。三国吴时,设武昌郡。东晋太元三年(378年),侨设汝南县。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设江夏郡。隋开皇九年(589年),为江夏县。唐朝时,为鄂州治。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为武昌郡治。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为鄂州治。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为湖广行省治;大德五年(1301年),为武昌路治;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为武昌府治。明清时,为武昌府治。1912年,为武昌县。1926年,分设武昌市。1930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大冶专区。1952年,属孝感专区。1959年,属武汉市。1961年,属孝感专区。1965年,属咸宁专区。1970年,属咸宁地区。1975年,属武汉市。1995年,撤武昌县设江夏区。

十二、黄陂区

因古时属西黄国,境内多山坡,故得名“黄陂”。又说,由黄城、大陂两地名各取一字为名。《郡县释名》:“《五洲》云,刘表以此当汉江口,惧吴侵轶,使黄祖筑城,因名黄城镇,齐因置县。总志云,北周以境多大陂,因置黄陂县。”

春秋时,属西黄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属南郡。西汉时,属江夏郡。东汉末,设黄城镇。三国吴时,设石阳镇。北齐时,设黄陂县。北周时,属黄州。隋朝时,属永安郡。唐宋时,属黄州。元朝时,属黄州路。明朝时,属黄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属汉阳府。1935年后,先后属第二、第三、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9年,属武汉市。1961年,属孝感专区。1983年,属武汉市。1998年,撤县设黄陂区。

十三、新洲区

此处原为黄州治所,隋改黄州为永安郡,唐武德三年改永安郡为黄州,唐末黄州又迁治别处,因而出现旧州变新州,新州又变旧州的情况。但当地百姓仍称“旧州”为“新州”。又说,以境内江中新淤洲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武昌府:在城南跨城西大江中,“鹦鹉洲是也,其与洲相对者曰新淤洲,洪武中所壅积,因名。”

西周时,为邾子国都城。战国时,为楚国邾城。秦朝时,设邾邑。西汉时,为邾县。魏晋南北朝时,先后为西陵县、南安县、齐安郡、衡州。隋开皇初,为黄州治;大业元年(605年),设黄冈县,为永安郡。唐武德三年(620年),为黄州治;唐末,黄州、黄冈县迁治别处。宋元明清时,为黄冈县地。1951年,分黄冈县设新洲县,属黄冈专区。1983年,属武汉市。1998年,撤县设新洲区。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