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园是保定最大的—深圳园是保定最大的公园吗
在保定东三环与北三环交口,南至复兴路,东至京港澳高速,有个10000亩规划的园区,由保定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联合开发,命名为深圳园。随着西百楼等村庄的集中拆除,这万亩平地进入人们的视线,深圳园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其实长久以来,深圳园都活跃在各种官方报道中,一方面,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招商宣传中,总能看到这个园区,定位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承载地。另一方面,深圳园展示中心也是保定诸多重大活动的举办地,落地这里的重要会议、高端论坛、行业峰会、重大仪式不胜枚举。
最近总有人问,深圳园到底是个什么园?
官方常有的说法包括:深圳园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新城;深圳园是5.0版本的科技园区。说的直白一些,深圳园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这是一座城,而不是一个产业园,所以不仅有产业,也有住区、商业区、文化设施、学校、写字楼、酒店等等,有人说是一座小深圳,也有人说五分钟解决工作和生活的全部问题;
第二,这里的产业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比如我们熟悉的无人机、智能终端、VR技术、AI技术、大数据分析、智慧城市技术等等都是这个范畴,像华为、大疆、腾讯、英飞拓都属于这个领域的企业,可以形象的理解,以后深圳园的产业,完全区别于传统概念里的厂房啊,流水线啊,而是现代化的研发中心,行走的都是高智商的科创精英;
第三,深圳园的模式是国内最先进的产城模式,俗称5.0版本,核心特征体现在硬软件上——硬件上,这是一个数字化的小城市,所有建设内容都在BIM系统上,所谓BIM是一个数字化的平台,通俗的讲,建筑里的每条管线、每个单元都在这个数字模型里有对应的位置,建设之前可以用电脑进行优化,建设中可视化监控,建好后全智能化而且检修超级有针对性,打开屏幕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软件上,这里的产业是有生态的,就像一个森林,有参天大树,有小树,有小草,小花,有动物,有水土,还有微生物,这个系统建立以后它就有自生自长的能力,产业也是一样,深圳园入驻企业既有龙头企业,也有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也有孵化器就是还没有创业成功的企业在这里,大小企业之间可以做生意,发现新商机,园区还会有职业培训学校,加上深圳园本身为企业提供审批、财务、人力等多种服务,企业就可以好好发展,创造更多产值。这样一个“大家一起做大做强”的生态就形成了,小企业长大,又带动新的小企业,大企业可以自建园区,整个深圳园的产值会越来越有规模。
所以深圳园更像“深圳城”,不仅是物理上的功能齐备,也是更深层面上,有自我生长更新,带动区域升级的能量。
有人可能想问,这些靠什么实现呢?其实这有赖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一方面,保定政府大力支持,京雄保联动发展也带来一些产业发展空间,外来很多企业需要在这里有办公空间;另一方面,深圳园背后的“深投控”平台在产业运营方面优势突出,深投控是一家深圳市属国企,2020年上榜世界500强企业,独有的“阳光雨露模式”塑造了很多奇迹。什么是阳光雨露呢?如果企业是种子、树苗,那么园区就是土壤,而资本、服务和商机都是阳光雨露,就是选择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企业入园,用科技金融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以服务帮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那么最初投资的资本也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增长,运营方就获得了收益,所以这是一种完全区别于“收房租收管理费”的产业园运营模式。深投控平台上有大量最前沿的产业资源,这也是深圳园产业方面不可复制的优势。
深圳园签约保师附校
最近,深圳园新闻不断,3月23日刚刚签约保师附校,住宅项目燕云城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其实,燕云城只是深圳园的一部分,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燕云城的配套,绝不是一个住宅项目的规格——深圳园要打造一座对科创精英人才有吸引力的城市,从而促进产业进驻,所以配套是从万亩角度衡量,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燕云城总觉得它有点“不计成本”的意思,燕云城可能确实为园区提供现金流,但园区的盈利模式不是卖房租房,而是在当前最炙手可热的科技产业领域,投资有潜力的企业,培育企业成长,从而获得企业增值的分红。这也是深圳园和传统产业园区的本质区别。
今天去转了一圈,创客公园开始铺草坪了,说真的,建筑一天一个样,公园半年进入植被阶段,保定第一条智慧管廊道路也看到了雏形,这个速度值得点赞。
建设中的深圳园
创客公园进入植被阶段
深圳园是个新物种,以后我还会持续关注解读。期待看到更多惊喜!@深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