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艺术成就,窦娥冤的历史背景
《窦娥冤》在高中作为选修古文之一,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书生,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把年仅七岁的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十七岁与蔡氏之子成婚,可成婚没两年,丈夫就生病死了,只剩下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窦娥的冤屈到底是谁造成的呢?窦娥的悲剧固然是张驴儿和时代所导致的。一天,蔡婆婆生病了,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不舒服要呕吐,就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几下就咽了气。张驴儿没想到毒死了自己父亲,恼怒不已,便把的罪名栽赃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可是窦娥自身的行为和蔡婆的不作为也是事情发展的一大推手。如果窦娥和蔡婆一开始拒绝了张驴儿父子住进家里,那么这个悲剧就根本不会发生;如果张驴儿说起蔡婆是他后母的时候蔡婆能够勇敢反驳,那么至少可以为他们二人减少一些嫌疑,也许窦娥就可以少受一点皮肉之苦;如果最后窦娥不因为不忍心蔡婆受刑而贸然认罪,那么事情总还有转圜的余地……可惜发生的事情总是难以挽回的,该去怨张驴儿这个恶人还是那个时代刑讯逼供的程序?是那个时代落后的办案的制度还是对于命运无法积极把握的窦娥和蔡婆等人?
窦娥死前发下毒誓,她冤在何处?作恶的享富贵,行善的受贫穷。窦娥希望雪能掩埋自己的尸首,也是一种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的愿望。再者,六月飞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如果真的发生,也是影射了这个世界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这也是窦娥在临死前对这个世界的嘲讽。窦娥真的有预感死后会血溅白练吗?窦娥自己也不知道。只是通过窦娥在唱词中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在悲剧命运里最后的愿望,她希望死得悲壮,以一个英雄主义的结局来昭示自己的冤屈,就像历史上的苌弘和望帝一样。在刑场上,临死前,窦娥都有冤无处申,有苦说不出。于是,她发下了三桩毒誓,想让老天爷睁眼,为她辩辩自己的冤屈。这三桩毒誓分别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血溅白练”是窦娥的三桩誓愿中为自己而发的一桩。故事中,窦娥在临刑前对监斩官提出:要一领干净的席子,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如果自己真的含冤莫白,刀过头落时所有的热血便都会沾在白练上,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惊呼: 这窦娥真是冤枉的!
《窦娥冤》的故事本身其实很简单窦娥乃落魄书生窦天章之女,三岁时没有了母亲,父亲为了还债,便把她卖给蔡家做童养媳。在蔡家长到十七岁时,她与丈夫圆房。但刚一年,丈夫就去世了,她只得和孤老的婆婆相依为命。窦娥之冤,在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所作出的种种行为和选择,社会现实造就的人间悲剧,大概也就是原作关汉卿所想要向世人传达的吧。
关汉卿创作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一剧,其艺术手法夸张而浪漫,与现实主义叙事风格完美融合,以三桩誓愿一一实现的超现实情节,显示了正义的力量与底层人民的强力反抗,把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惩治邪恶的愿望,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变成了现实,表达了反抗社会黑暗的理想,成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之作。《窦娥冤》无论是整体的艺术成就,还是揭示女性不幸命运的深度和广度,都堪称完美。